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結論與討論

隨著國家基礎權力的發展,行政下鄉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村級組織科層化、官僚化程度提升,村委會的自治功能淡化而服務功能凸顯,主要扮演執行國家政策的角色,成為鄉鎮政府的派出機構;另一方面普惠性惠農政策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治理手段順利下鄉入戶,極大地改善了國家在農民心目中的合法性形象。與之同時,行政下鄉也出現了一些意外后果,遴選性惠農政策下鄉仍然需要村民的集體參與,政府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也依然需要村民籌資籌勞,而這些需要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的政策執行活動在行政村層面普遍遭遇阻力,基層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突出。如果在自然村層面仍有比較完善的村民小組建制,村里還有比較活躍的各種社區社會組織,社會自治就能夠在自然村中得以順利實現,從而緩解基層行政低效的難題。自治單位/權力從行政村下沉到自然村,依靠的是社區社會組織,借用的是傳統社會資源,發揮的是私民公共理念的社區治理價值。自治無法從自然村擴張到行政村說明,農民尚不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品格,他們習慣于講倫理道德和社區大道理而非國家法律法規和普遍真理,他們還遵循著特殊主義的亦公亦私的行為邏輯。

由此延伸出來的問題是行政與自治是否就要以自然村為邊界,國家權力是否就不能進入地方自治單位?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宋以來的農村社會建設在中國鄉村形成的私民社會傳統并沒有隨著現代性入侵而消亡,人情、面子和權威等社會資源還在影響著農民的觀念和行為,社會文化的變遷速度要遠遠慢于經濟發展和政治行政體制的變遷速度。政權建設的“鐘擺效應”說明,國家在農村基層推進政治行政體制變革還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變遷的客觀實際,不能一蹴而就、一味求快。雖然普惠性惠農政策下鄉入戶確實拉近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但這并不能掩蓋農村基層行政效率總體不高的客觀現實。在新的形勢下,國家權力可以進入地方自治單位,甚至可以進入單個農戶,但是行政與自治還要有一定的邊界,在行政下鄉效果不夠理想尚需農民集體參與的領域,仍然需要借用傳統社會資源,發展社區社會組織,以構建國家行政權與社會自治權的有機銜接機制。因此,基礎權力的發展,既包括國家行政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基層社會自治能力的增強。

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自治下沉到自然村是否意味著傳統的回歸和政權建設的倒退?這要從農民的認知特征來分析。觀念中的宗族影響農民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宗族文化中,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宗族潛移默化的結果。農民對國家的認知具有情境化體驗的特征,他們對國家的認識是從生活體驗中感知,隨生活所處情境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認知調整,并在相同情境的反復實踐與不同情境的比較中獲得國家認知,逐步深化對國家的認識程度。惠農政策下鄉就是在重復入戶的過程中,使農民不斷感受政府關懷,才逐漸增強了農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如果遴選性惠農政策下鄉和公共服務下鄉,國家只滿足于形式上的下鄉,就無法真正進入農民的生活世界,不能使農民參與其中并獲得情境化的生活體驗,就難以改變農民的認知。通過自治下沉,可以激活自然村里的傳統資源,為農民提供平等參與和民主協商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情境化體驗的機會。只有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才能在自治實踐中教育農民、改造農民、規訓農民,才能使他們超越公共理念的束縛逐步具有公共觀念和公共精神,促進農民從“私民”向公民轉變。因此,現階段的自治下沉標志著國家政權建設找到了與傳統結合,在借用傳統中改造傳統,以社會自治協同提升基層行政效力的有效辦法。


[1] 本文精簡版已被《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接受發表。本文是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農村社會組織發展與‘和諧陜西’建設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G002)和2015年(第二批)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簡稱“人文英才計劃”)的階段性成果。

[2] 趙曉峰,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魏程琳,博士,講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社會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3]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頁。

[4] Shue,Vivienn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5]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49頁。

[6]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王富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頁。

[7]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頁。

[8]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

[9] 《彭真文選》,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頁。

[10] 徐勇:《村民自治:中國憲政制度的創新》,《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1] 賀雪峰:《論村民自治對國家層面民主的貢獻》,《理論與現代化》1999年第11期。

[12] 盧正濤:《“鄉鎮直選”具有推廣價值嗎?》,《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3] 馮仁:《村民自治走進了死胡同》,《理論與改革》2011年第1期。

[14] 孫立平:《“軟硬兼施”:正式權力非正式運作的過程分析》,載謝立中主編《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85頁。

[15] 張靜:《基層政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頁。

[16] 常偉:《“一事一議”為何寸步難行?》,《調研世界》2008年第7期。

[17] 賀雪峰、劉岳:《基層治理中的“不出事邏輯”》,《學術研究》2010年第6期;王會:《鄉村治理中的“不得罪”邏輯》,《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18] 趙秀玲:《“微自治”與中國基層民主治理》,《政治學研究》2014年第5期。

[19] [美]弗蘭克·J.古德諾:《政治與行政:一個對政府的研究》,王元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0頁。

[20] 周雪光:《基層政府間的“共謀現象”》,《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

[21] Mann,Michael,States,War and Capitalism: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Basil Blackwell:1988,pp.5-9,73-123.

[22] 王紹光:《祛魅與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頁。

[23] [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頁。

[24]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王富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25] [德]馬克斯·韋伯:《支配社會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4頁。

[26] 周飛舟:《財政資金的專項化及其問題》,《社會》2012年第1期。

[27] 饒靜、葉敬忠:《稅費改革背景下鄉鎮政權的“政權依附者”角色和行為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第4期。

[28] 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3期。

[29] 趙曉峰、付少平:《多元主體、庇護關系與合作社制度變遷》,《中國農村觀察》2015年第2期。

[30] [美]詹姆斯·C.斯科特:《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程立顯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3頁。

[31]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

[32] 楊弘、郭雨佳:《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化發展的困境與對策》,《政治學研究》2015年第6期。

[33] 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李祖佩:《項目進村與鄉村治理重構》,《中國農村觀察》2013年第4期。

[34] 陳曉楓、陳子遠、高驍宇:《中國傳統行政與自治關系辨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35]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

[36] 鄧大才:《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條件研究》,《政治學研究》2014年第6期。

[37]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頁。

[38] [美]布坎南、康格爾頓:《原則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視性民主》,張定淮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39] 相關研究可參見趙曉峰《公私定律:村莊視域中的國家政權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5—260頁。

[40] 吳理財、李世敏:《農村公共文化的陷落與重構》,《調研世界》2009年第6期。

[41] 楊宜音:《中國人“我們”概念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探析》,《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42] 賀雪峰:《村治的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頁。

[43] 趙曉峰:《公域、私域與公私秩序:中國農村基層半正式治理實踐的闡釋性研究》,載周曉虹等主編《中國研究》2013年秋季卷(總第18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44] 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龔小夏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頁。

[45] 李友梅、肖瑛、黃曉春:《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46] 周后燕:《從“學為圣人”到“敦本善俗”》,《西北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47] 有學者認為這種糾紛處理方式意味著鄉村社會出現了“家法大于國法”的現象,參見陳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對鄉村統治的加強》,《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8] 黃宗智:《集權的簡約治理》,《開放時代》2007年第2期。

[49] 常建華:《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1頁。

[50] 左云鵬:《祠堂族長族權的形成及其作用試說》,《歷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51] 《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頁。

[52]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3]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頁。

[54] 陳春文:《全球化格局與中國的私民社會傳統》,《科學·經濟·社會》1999年第2期。

[55] 郎友興、薛曉婧:《“私民社會”:解釋中國式“鄰避”運動的新框架》,《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2期。

[56] 趙曉峰:《公私定律:村莊視域中的國家政權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8—322頁。

[57] 孫立平:《“軟硬兼施”:正式權力非正式運作的過程分析》,載謝立中主編《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85頁。

[58] 曹錦清:《歷史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10期。

[59] 《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临湘市| 清水河县| 布拖县| 什邡市| 陵川县| 都兰县| 临清市| 武夷山市| 乌什县| 巫溪县| 湖北省| 射阳县| 大名县| 驻马店市| 务川| 灵宝市| 江津市| 黔南| 江华| 郎溪县| 定边县| 定州市| 禹城市| 宣恩县| 高陵县| 宁夏| 高唐县| 三穗县| 盐池县| 永靖县| 师宗县| 长乐市| 长子县| 林西县| 睢宁县| 克山县| 永春县| 旌德县| 淮安市|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