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百年“尊孔”與“反孔”研究
- 李先明
- 719字
- 2019-09-20 18:00:17
第一章 百年國人的尊孔與反孔:一種社會史抑或區域社會史的研究
在中國儒學史上,自從儒家學說誕生那天起,就存在著反孔與尊孔的問題。不過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儒家的制度化建構以后,尊孔一直是中國的主流,間或有反孔的聲音出現,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延至近代,隨著西力東漸和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的變遷,質疑和反孔非儒的聲音越來越大,終致制度化儒家逐漸消解并最終走向了解體。令人饒有興趣的是,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和制度化儒家解體后,中國社會各界[1]的“反孔”與“尊孔”之爭非但沒有消弭,反而變得異常激烈和格外復雜起來,它直接或間接地同現代社會、政治、文化、思想、學術諸方面的爭鳴交織在一起,涉及中與西、古與今、保守與激進、改良與革命、傳統與現代、專制與自由、情感與理性等諸多對立面的交鋒,使“尊孔”與“反孔”的論爭遠超出中國儒學史的范圍,成為20世紀初葉以來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政治史乃至社會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值得進行專門的研究與討論。因之,不同的人文學者,或依自己的興趣,或依現實的需要,或依政治的訴求,從不同的側面對這一問題做過細致的和深入的探討。
我們今天探究的不是“尊孔”與“反孔”的是是非非,或者說“尊孔”與“反孔”的具體事項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所要探究的是以往極少有人關注的主題,即:(1)百余年國人“尊孔”與“反孔”的歷史過程對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2)在“尊孔”抑或“反孔”的特定歷史場域中,地方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持有一種什么樣的行為和心態?(3)百余年來,儒學如何隨國家的發展和現代性的“侵蝕”而調整其維系傳統社會的功能并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自身的面貌?(4)時至今日,儒學應以何種面相進入全球主義的新的現實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