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百年“尊孔”與“反孔”研究
- 李先明
- 882字
- 2019-09-20 18:00:19
二 儒家文化的基本結構
儒家文化,本身是一個包括若干顯功能與潛功能的多個層面,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種結構的歷史系統。以往研究儒家文化,大都側重于儒家精神層面或價值層面的東西。而本文研究中的儒家文化,包括物態的、制度的、儀式的、精神的四個層面。
1.物態層面。指通過物質形態展現儒家思想存在和延續的實物,舉凡記載或體現儒家思想和精義的文廟孔廟、忠孝節義牌坊、文獻典籍、書院義塾、祠廟殿堂、碑刻石經、衣物旌旗、雕像圖畫、禮器祭器、兆域墓葬、庠序書院及各類建筑等等,即技術層面的文化傳承,都可以看作儒家文化的物態層面。其中,儒家文獻經典是最基本的,它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六典,后來《樂》典亡佚,實際上只有《詩》《書》《禮》《易》《春秋》五典。
2.制度層面。是指依照儒家思想而設立的社會制度,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在國家制度方面按照儒家的思想設立的一系列倫理的、政治的、社會交往的規范系統。它主要表現為儒家文本的“經學化”、褒封孔子與祭孔儀式的國家化、詮選制度與教育體系的儒家化、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等。其中,人才選用時考試內容的儒家化,即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試的科舉取士制度是儒家制度層面的核心制度。
3.儀式層面。是儒家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儒家禮儀、儒家傳統節日等,是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各種官方和民間的禮儀以及風俗習慣。諸如歷代王朝的主要典禮、民間的婚喪禮儀及家族成員和朋友之間交往的許多禮儀、祭祀節日、紀念節日、農事節日(清明祭祖、端午節賽龍舟、拜年送紅包之類)大都是儒家神道設教、敬長愛幼和孝悌思想的產物。
4.精神層面。是與物態部分相對應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先秦時期,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基本范疇是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和、敬等概念,其中尤以仁、禮二字為最重要。到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確立以后,則固化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三綱五常”的核心價值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除此之外,儒家文化的精神層面,還包括注重親情、服從權威與尊敬長者、勤奮頑強、講究以和為貴、崇尚合情合理(即人情法理兼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