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島”氣候與海派氣質:“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研究:1937-1941
- 游溪
- 1822字
- 2019-09-21 04:07:17
序一
關于藝術的斷代史、局部史的研究,相較宏觀的全史研究,如《中國藝術史綱》《中華藝術史》《西方藝術史》《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美術通史》等,還是相對較少的。而對僅有四年多一點的所謂上海“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作專門的研探,則更為鮮見。以往對于上海“孤島”時期藝術涉獵較多的大概是電影和戲曲、話劇。傳統的觀點基本上是對左翼電影、當時由共產黨地下組織所領導的上海劇藝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而對“孤島”時空下所出現的各類藝術本身雖褒貶不一,但持批判、否定的言論較多。游溪博士的這部《“孤島”氣候與海派氣質——“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研究(1937—1941)》的專著,則力圖從期刊研究的視角,對“孤島”時期的藝術、藝術論做出更為合理和全面的詮釋,并將之融入整個“海派文化”的演進之中,把它視作“海派文化”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給予盡量公允的還原、分析與評價,從中見出海派文化在這一時期對現代性的吸納與轉換,海派文化和市民審美心態的多元性認同,藝術期刊對于都市的現代性文化建構,以及矛盾中的變化,變化中的救贖和曲折發展。由此可見,這部專著的視角較新穎,話題本身就具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是一部值得推薦、能引發人們產生多方面啟迪的、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該專著從對“孤島”藝術期刊的特殊“氣候”、演變和類型特征與海派文化之關系的論述起筆,推出“孤島氣候”對這一特定時空中海派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海派文化于“孤島”藝術期刊間所出現的互文性。接著,較詳細地論證了應如何從“孤島”藝術期刊來審視海派文化在這一時期中的現代性回響,論及“孤島”藝術期刊的現代性審美特征,“高雅與通俗并行的現代白話文”“經典形式與帶趣味美感的圖片”“現代性藝術啟蒙中的藝術理論探討”“文化的自覺”“藝術家的身份探尋”“都市現代性文化建構”,特別是強調了女性解放、戀愛自由、民主平等在藝術文化中的不斷擴散和啟蒙人的心智。接著,又分析了“重商的海派文化與‘孤島’的娛樂性藝術期刊”間的互動效應,如強烈的商業訴求,對明星、女性、身體的娛樂性消費,在沖突與妥協中所形成的戰時娛樂空間,等等。而后又引申出“隱晦中砥礪:‘孤島’藝術期刊的價值取向與海派文化的曲折發展”,在闡述抗日救亡的思想宣傳、藝術精英的文化堅守后,分析了“隱晦表達”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規避敏感話題和戰時對民族立場的隱喻表達的背后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是為了激發“孤島”居民大眾的愛國情懷。在此基礎上,又帶出了所謂“京派”“海派”之爭背景下的海派藝術特征與拓展,從“孤島”藝術期刊來管窺海派文化的自我救贖,從中也可看出“孤島”時期各類藝術家、藝術評論者對電影、話劇、戲曲、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在倡導通俗化、大眾化的同時,希冀提升高尚娛樂、探討藝術規律所做出的努力。最后,在對“孤島”藝術期刊的總體評價中,對其價值與地位給出了她自己的評定和分析,認為“孤島”藝術期刊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建構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和重要影響力。在本書的結尾處,還附錄了“孤島”時期藝術期刊匯總表,以利于其他學者可作進一步的升發和研究。
總之,此書從“孤島”時期藝術期刊這一較小、較獨特的視角,來窺探一個特殊的歷史時空中海派藝術與海派文化的生存、救贖與發展,期間所發生的傳統觀念與現代性、大眾消費與精英意識、通俗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的沖突、互滲、妥協與重構,的確是耐人尋味而又合乎近代海派藝術文化發展之邏輯的。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史論結合,材料的翔實和較充分的運用等特點,在游溪的研究中隨處可見。不過,由此而引出的對“海派文化”的研究,卻是一個可以也應該作更深入和更細致的分析,也會涉及更多層面的課題。這當然不可能僅僅由對期刊的梳理所囊括。如游溪對此論題感興趣的話,當可從中發現更為豐富的學術思考,作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由此而言,目前的研究還只是一個起點,一個開始。當然,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游溪還年輕,學術道路還很長,相信憑她的能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一定會再接再厲,不斷努力,在不久的將來形成更扎實、更有分量的學術成果。
這是游溪在其博士論文的原稿中進行修改后的第一部著作。作為她的導師,能見到她的博士論文付梓成書,我深感欣慰,這也是對我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在此,既對她的努力表示衷心祝賀,也寄望于她的后發之力能為學術界做出更多貢獻,如此,才能如俗話所言:“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匆匆數言,就此打住,是之為序。
金丹元
2017年2月于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