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浴火新生:20世紀40年代作家遷徙與文學研究
- 祝學劍
- 1204字
- 2019-04-16 18:04:13
遷徙,是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運動。
與動物出于本能的遷徙有著根本的不同,人類的遷徙是自身理性選擇的一個結果,包含了趨利避害的目的性,選擇的方式則要復雜得多,遷徙的形態也就有了極大的豐富性,沒有固定的模式。
中國抗戰時期作家的遷徙,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壯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作家經歷了反侵略戰爭的洗禮,其間的艱難困苦是和平時期未經歷戰爭的人們所不能完全想象的。他們在戰火中受到錘煉,其愛國熱情和不屈精神,從人民的抗戰熱情中受到鼓舞而又反過來推動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熱情,構成了一部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偉大精神史。
戰火中的遷徙是被迫的,又是主動的。前者反映了災變中的無奈,后者體現了正義的憤怒,表現為堅毅的反抗。這一切改變了作家的精神和心態,對他們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要深入認識中國20世紀40年代文學的內在精神和藝術意味,作家的遷徙是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從這個角度可以發現全民抗戰的熱潮如何影響作家的思想和心境,又怎樣影響文學的創作。
學劍的這本著作,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最終成果,會給讀者一個欣喜,就是因為他抓住了中國20世紀40年代作家在抗戰背景中的大規模遷徙對于文學的深刻影響。他由“遷徙”的流動性特征入手,研究這一時期文學的動態。他追蹤作家遷徙的足跡,考察大后方文學、淪陷區文學、解放區文學的特點。研究不同區域文學的互動,實際就是研究作家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遷徙,由這樣的遷徙而影響他們的思想和心境,從而又影響他們的創作。他從遷徙的角度對一些著名的文學流派的形成及其特點做出闡釋,結合一些個案深入研究作家在動蕩中如何把生命體驗與愛國的主題結合起來。這些都涉及文學的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有助于人們認識文學與時代,尤其是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作家與時代和環境的關系。它們實際上就是文學取得成功的一種特殊的經驗。
學劍在博士階段所研究的是延安文學。現在他把選題從延安文學擴大到了與延安文學處于同一時期的整個抗戰背景下的中國文學,由“遷徙”的概念把20世紀40年代文學組織起來,來考察其中的一些新的問題。這不僅僅是選題范圍的拓展,更是研究方式的調整,也即是以動態的變化的眼光來關注中國20世紀40年代文學,把其中一些問題加以強調,把另一些問題從所設定的新的背景上提出來,使之獲得新的意義。這些,應該就是這本著作具有新意的一個根本的原因。
遷徙,是建立在人的主體性基礎上的一個與文學性密切相關的概念。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它與研究對象之間建立起了用別的視角來研究時有所不同的關系,這是學術創新的題中之義。但這或許也同時說明了這本著作并非所有的觀點都能被讀者接受。實事求是地說,讀者眼光本非一律,書中的一些提法也并非不可以商榷。
我在先睹為快地讀了這本著作后,感受到它的簡潔、明快而具有新意的論述所帶來的樂趣,寫下這點體會作為序言,供讀者參考,也期待學劍取得新的成就。
陳國恩
2017年6月20日
于武大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