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及運行機制理論概述

第一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相關概念的界定

對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及其運行機制的概念進行區分和界定,是本書的研究基礎。

一 牧區與牧民

(一)牧區

從一般意義上講,牧區就是以草原畜牧業為重點產業,以飼養草食牲畜為主,將牧草資源轉化為畜牧產品的地區。能成為“牧區”必須達到三個基本要求:一是這些地區擁有遼闊的草原;二是這里的經濟活動迄今為止仍然以畜牧業為主,人們的收入主要來自畜牧業;三是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將高度地依賴畜牧業。牧區的概念可分為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廣義的牧區,就是具有大面積的草原,飼養大量的草食牲畜而形成的畜牧產品基地。狹義的牧區,是相對獨立于農區,以飼養草食牲畜為主業的草原牧業經濟區域。牧區社會是整個社會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的影響,牧區在整個社會形態中具有特殊性和緩慢性。牧區社會的性質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是同整個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牧區的形成和發展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的,是有階段性的。牧區經濟結構大致經歷了原始的以牧為主、牧農兼業——傳統的以牧為主、牧農分離——現代的以牧為主、牧農林結合、牧農工貿一體化的過程。

(二)牧民與牧區

以草原畜牧業為主的經濟類型區稱為牧區,也稱草原牧區。牧民是長期直接從事草原畜牧業的勞動者,他們生活在草原牧區并以經營畜牧業為主。他們有著悠久的游牧文明史,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獨特的馬背文化,但又具有一定的民族兼容性。由于歷史、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牧區生態環境惡化,草原畜牧業發展滯后于農業,牧民收入增長慢于農民。如今,草原牧區的“牧民”絕大多數已不再遵循“終年”集體游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隨著國家對牧區的開發,避免天然草原資源由于過度放牧而繼續減少,草原畜牧業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牧民從過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向村落定居式生活轉變,牧民與農民的概念也不再涇渭分明,而是既有聯系也有差別。一是牧民是草原牧區地域范圍內的勞動者,與普通農民有一定地域差異,所從事產業也具有弱質性;二是牧民是直接從事草原畜牧業的勞動者,偶爾也會有農業性勞作;三是牧民在部分區域一定程度上保留著放牧形式;四是多數為少數民族家庭,分布于溫帶草原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地區。

二 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辨析

(一)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概念

國內對于產業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產業鏈的概念仍沒有統一的界定。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層面,有些學者認為產業鏈是指具有前后相互關聯的企業組合體;第二層面,有些學者提出產業鏈中涉及的行業范圍或領域廣泛,各利益主體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積極采用各種新技術、新工藝等來提升自身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以獲得更多的收益;第三層面,有些學者認為產業鏈是各利益主體通過提供相關產品或服務追求價值增值的全過程。因此,產業鏈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是各利益主體為共同目的而組成的網狀結構。基于此,應該采用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價值鏈的概念首先由邁克爾·波特提出。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鏈主要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優勢,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通過不斷提升產品或服務質量,以實現自身更大的附加值,最終獲得更多的收益。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具有價值創造的可能性,通過彼此間的緊密合作,最終組成了企業的價值鏈。由于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鏈概念具有局限性,邁克爾·波特豐富和發展了價值鏈的概念,認為企業的價值鏈有內外之別,通過內外價值鏈共同作用來形成企業的復雜價值系統,而價值鏈的有效運行是實現利益的重要保障。

早期有些專家和學者認為產業鏈僅僅針對制造型企業而言,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原料的采購、產品的加工生產、運輸流通以及銷售的過程中始終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主導地位,就要積極構建供應鏈。所以,供應鏈是對各個利益主體組成的整體進行分析,通過供應鏈各個利益主體反映的各方面信息,以更好地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時對供應鏈上各個利益主體加強監督和管理,以實現各個主體費用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整體效益。通過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密切配合,最終將不斷提升供應鏈整體的競爭性。

(二)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聯系及區別

根據以上對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內涵的區分,可以看出三者既有共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為保證本書研究的可行性,必須對三者的區別和聯系加以闡述。

價值鏈可以看成價值再創造和增值的過程,一般來說,只有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具有價值。所以,消費者是進行價值創造的基礎,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行為,通過不斷滿足其需求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供應鏈是以供應者為基礎,集中于產品自上而下的流動過程,即從生產資料供給、生產直到最后銷售的過程。與價值鏈恰恰相反,其主要是通過上下游主體的有效優化整合,積極采用各種方式協調各利益主體的各方面信息,最大限度降低交易費用和成本,最終實現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的目標。

產業鏈是一個包含生產、加工、收購以及銷售等各環節在內的復雜網狀結構,其往往涉及多個行業。基于此,產業鏈并不是只通過生產環節的優化與整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費用和成本,這又與價值鏈是非常接近的。產業鏈主要是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整體效率,使各個鏈條都能夠得到優化和整合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在此過程中,需關注各利益主體或環節的利益創造,以及市場等各方面信息的反饋和變化,最大程度降低彼此間的費用和成本。因此,產業鏈的概念更廣泛,可以看成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有機結合。

三 草原畜牧業及其產業鏈

草原畜牧業是以草原為基地,主要采取放牧的生產方式,利用草原牧草資源飼養肉牛、奶牛、肉羊等牲畜以獲取畜牧產品的產業。對草原畜牧業不熟悉的人,往往把草原畜牧業簡單化或片面化,用傳統的眼光把草原畜牧業視為“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經濟,一種粗放、原始的經濟活動;也有人把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前景描繪成完全舍飼的畜牧業。其實,草原畜牧業是一個既繼承了傳統游牧業的合理成分與精華,又涵蓋和包容著現代生物科學、現代經濟制度、現代管理理論的產業。對于牧民來說,草原畜牧業不僅是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其民族文化、精神世界孕育和發展的搖籃。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運行和構建過程中,需要考慮草原牧草資源的基礎性、牧民生產生活的民族性、所處地理環境的偏遠及廣闊性和組織的松散性等特點。

結合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本書的研究視角,本書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定義為以天然草原資源為基礎,圍繞畜牧產品生產的所有相關組織或個人(即利益主體,包括養殖群體、收購商、加工企業、分銷零售商等),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遵循相應的生產流通邏輯關系和合理的時空布局結構自發形成的網鏈結構系統。在產業鏈運行過程中,畜牧產品從養殖到終端消費者手中,主要包括生產資料供給環節、畜牧生產養殖環節、畜牧產品加工環節、運營銷售環節四大環節,各環節運作都由相應的利益主體承擔,利益主體由眾多成員組成,成員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或家庭,只要是從事相關環節的勞動經營并與其他成員有協作關系、有供需行為即可。各利益主體通過彼此間的緊密合作,提升整體效益,促進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和牧民增收(見圖1-1)。

畜牧業優良畜種培育、疫病防治、草飼料加工等生產資料供給的環節由從事該領域經營的眾多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技術的商業組織承擔;牲畜交配繁殖、飼養育肥、畜牧初產品采集等畜牧生產養殖環節由農牧民群體承擔;收購畜牧初級產品,進行食品工業級加工的畜牧產品加工環節則由少量畜牧產品加工企業承擔;畜牧加工產品的物流運輸、品牌營銷等分銷零售環節是由眾多畜牧產品銷售企業承擔。

圖1-1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是通過推動各利益主體的密切合作即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一體化的過程來實現整體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一體化過程就是產業鏈不同節點的牧戶、牧民合作社以及畜牧龍頭企業等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前提下相互博弈的結果。在經營決策的過程中當參與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各利益主體把其他節點利益主體的利益作為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部分時,就更愿意采取合作共贏的態度與其他節點利益主體積極合作。當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個利益主體為了實現自身利益和降低交易成本都愿意采取合作共贏的態度時,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才真正實現彼此之間的緊密協作,從而實現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四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構成

如圖1-1所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運行表現為四個關鍵鏈條的流轉,即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消費者對畜牧產品有購買意向使得產業鏈終端分銷零售環節的利益主體產生供給意愿,分銷零售環節主體就會產生對上游加工環節產品的需求,同理加工環節主體也會對養殖環節主體提出需求,為了供給畜牧初產品,養殖群體會對生產資料供給環節主體產生需求,這樣一來產業鏈內部就產生了“商流”,即合作的意向。合作的協約確定后,各利益主體就開始將所在環節生產的產品向下游配送供應,即“物流”。貨物的收發必然伴隨款項支付,這就是“資金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的持續都離不開產業鏈內部信息流傳遞機制。因此,產業鏈是一個以整合規模、降低成本與風險、提升整體運行效率、改善利益分配為目的的系統工程,其功能的實現需要有效的產業鏈管理和適當的信息技術支持。也就是說,畜牧產品在產業鏈內流通的實質是基于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構成的有機整體——商流驅動物流,物流帶動資金流,同時商流、物流和資金流依賴信息流,即信息流是產業鏈運行的根本要素。四個關鍵鏈條的流轉實際上依賴四個現實因素——市場需求、物流運輸網絡、支付結算與信貸平臺和信息化建設。

市場需求是畜牧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產生商流的直接因素。目前我國畜牧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人民群眾消費購買力增強,對畜牧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根據市場對畜牧產品的需求,繁育飼養特色畜種,在畜牧繁育養殖加工全產業化領域的先行者以及從產業鏈管理視角構建完善的信息傳遞機制的利益主體,將是畜牧行業板塊中最具優勢的。

畜牧產品物流運輸網絡的建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畜牧業的產業化進程。畜牧產品物流網絡的整合和信息化將有效提升交通運輸工具和設備、設施利用率,提高物流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畜牧產品物流網絡布局是畜牧產品異地銷售經營的基礎,也是面對市場機遇時各方的角力點。

支付結算與信貸平臺是草原畜牧業產業鏈養殖環節的利益主體(牧戶)獲取資金、開展勞作經營活動的關鍵,良好的支付結算與信貸信息化平臺可以讓養殖勞作經營活動更具彈性,使相關利益主體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具有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各相關利益主體資金流信息透明、可循,可以讓政府機構、金融機構更有意愿關注上游的金融服務,比如已推行的牧區草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見犢補母”、基礎母牛補貼、圈棚補貼等多種資金流的保障舉措。

雖然信息技術及信息化建設已在部分畜牧產品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得到應用,但由于種種因素仍未成為主流模式,相比準入門檻較低而競爭激烈的傳統畜牧產品生產經營方式,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的畜牧產品的生產經營對產業鏈管理有較高的要求,從而避免了過多的新進入者競爭,能夠保證利潤率,是草原畜牧業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高級階段,憑借信息流把握住商流、物流、資金流三個要素,在利潤等多方面超越傳統畜牧業產業利益主體,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經驗,是我國草原畜牧業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特征

相比農業產業鏈而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有以下三個方面特征:

第一,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最終產品——草原畜牧產品,受自然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較大。

第二,在其運行過程中,各主體間必須加強合作和聯結,但草原牧區牧戶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彼此間溝通交流不暢,而且牧戶分布較為分散,加之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草原畜牧業新技術及新觀念接受程度較低,這就無形中增添了各利益主體協調和聯結的難度,導致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運行阻礙較大。

第三,草原畜牧業產業鏈運行的穩定性較差。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草原畜牧業可控制性較低,在運行過程中面臨多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另外,畜牧業龍頭企業大多數都植根于牧區,運行相對不穩定,再加上畜產品加工環節的進入門檻非常低,畜牧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深加工能力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第二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運行機制的基礎理論概述

“機制”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主要是指理性人為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而積極創造條件的過程。后來,該理念被引入到社會管理領域,機制是指在一個復雜的整體中各個因素或部分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及其功能。

對于產業鏈的運行機制,劉貴富(2006)提出了六大機制模型,分別是信任契約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共擔機制、競爭談判機制和監督激勵機制;吳彥艷(2009)著重從利益分配、競爭、溝通協調三大機制出發構建產業鏈運行機制動態模型;王秀麗(2007)從自組織理論視角出發對產業鏈的生成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強調了信息共享機制。上述幾位學者的分析基本涵蓋了產業鏈運行的所有機制,鑒于研究視角的不同,本書對產業鏈運行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分配與聯結機制、運行效率機制和信息傳遞機制方面,與此相對應,基礎理論的研究也包括三個方面。

一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基礎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Transaction Costs Theory)不僅是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也是產業經濟學非常重要的經典理論之一。科斯(Coase, 1937)首先提出該理論,威廉姆森(Williamsion, 1999)、張五常等對該理論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威廉姆森豐富和拓展了該理論的內涵和形成機制,同時詳細論述三個重要影響因素;張五常(1983)提出,交易費用就是制度成本,他認為即使交易行為不發生也有制度等成本的發生;楊小凱(1991)認為,要從不同的視角對企業與市場加以明確區分,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勞動市場加以代替,但不能用企業組織替代市場自身產生的組織。所以,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交易費用實際上是一種機會成本,是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結果,同時也是各主體間彼此協調中所產生的費用,但是這種費用的發生不可避免但可以降低。

在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全部生產過程中,需要各利益主體對市場等各方面信息的匯總分析,這就會發生相應的成本和費用,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現象的存在,彼此間的信息交流等成本增加。因此,利用交易費用理論來分析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各利益主體間利益聯結是非常重要的。

(二)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是用來分析非對稱信息下最優合同構建的理論。1933年美國學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首次提出委托—代理的概念;莫里斯(Mirrless, 1976)通過構建委托—代理數量模型,詳細論述委托—代理關系的形成構架;維克里(Vickery, 1976)解決了新古典契約理論的最優所得稅等相關機制問題;王慧紅和李偉紅等(2010)以雙向代理理論為依據,構建了所有者與代理人的合作決策模型。但是該理論的基本假設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成立的。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委托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但在此過程中很難觀察到代理人的具體表現,代理人的目的是獲得更高的收益,這與委托人的目的是不同的,這就會導致彼此間產生沖突。代理人更多地愿意采用激勵機制等有效措施而盡可能少地使用強制性的政策,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達到委托人的目的。

以該理論為依據,能夠更好地揭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的行為,并根據各自的行為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繼而構建牧戶、牧民合作社及畜牧業龍頭企業之間的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不完全契約理論

格羅斯曼(Grossman)與哈特(Hart, 1986)、哈特與摩爾(Moore, 1990)建立的GHM理論模型,分別從合作博弈和不合作博弈視角證明契約不完全性,標志著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形成;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 E., 2009)、科斯(1999)等研究表明,理性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加之生產經營過程中必然發生的交易費用,所以彼此間的契約是不完全的。草原畜牧業具有其他產業所沒有的特點,其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同時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且草原畜牧業的生產周期較長以及畜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各利益主體無法抵御自然風險以及市場等各方面的波動帶來的風險。所以,草原畜牧業的訂單式契約是不完全的。由于作為經營主體的各方都存在機會主義的傾向,加之彼此間契約的不完全性,就為違約及沖突的發生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該理論可以很好地揭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主體間的違約和沖突現象,更好地促進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各利益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

二 產業鏈運行效率基礎理論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是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來研究市場經濟中企業行為和組織制度的一種新興理論,具體分析企業的結構和行為、市場的結構和組織、市場中廠商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而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壟斷和規模經濟與效率的關系,研究產業的組織狀況及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研究企業內部的投入產出關系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研究不完全競爭下市場與企業行為的關系;研究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產業組織理論四個方面分別是柏拉圖的勞動分工思想、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思想、馬歇爾沖突理論和有效競爭理論。柏拉圖認為,專業化會增加生產;亞當·斯密最早提出市場自發調節、市場自由競爭的理論。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始于20世紀30年代,馬歇爾首先提出“產業組織”概念,他發現了競爭與規模經濟間的矛盾,被后人稱之為馬歇爾沖突理論;有效競爭理論對該組織理論建立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是指經濟活動中各產業之間存在的各種技術經濟聯系。產業關聯的方式是指產業部門間發生聯系的依托以及產業間相互依存的不同類型,產業關聯方式的分類有三種:按產業間供需關系分為前向關聯、后向關聯;按產業間技術工藝特點分為單向關聯和多向關聯;按產業間依賴程度分為直接關聯和間接關聯。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為投入產出理論,著重于研究產業間投入與產出關系的理論,這是與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最主要的區別,產業關聯理論也可以用來分析各相關產業間的關聯關系,包括相關產業間的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程度、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三)戰略聯盟理論

戰略聯盟,又稱為動態聯盟或網絡組織,最早由美國DEC 總裁霍普蘭德和管理學家奈格爾提出,他們認為戰略聯盟是一種雙向及多向流動的網絡組織,其目的是為了共同擁有市場及共同使用資源。戰略聯盟既可以創造價值,又可以作為一種轉換機制將績效風險轉化為合作風險,從而為企業提供一種效用最大化的機會。

目前對戰略聯盟是如何形成的還沒有明確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將戰略聯盟理論稱為“孤兒理論”。戰略聯盟理論的產生有以下幾種主流的觀點:第一,交易費用理論認為戰略聯盟不僅可以讓聯盟主體相互監督,還可以避免企業內部部門化行為帶來的問題,從而降低高昂的管理費用;第二,資源觀認為聯盟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所獨有的各種資源,資源的取得和利用已經成為發展競爭優勢最關鍵的問題;第三,組織學習理論認為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會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文化,通過與優勢企業聯盟不僅可以獲得學習這種文化,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效的企業間聯盟還可以為本企業創造新的學習途徑;第四,價值鏈理論認為任何企業都只能在某一個價值鏈環節上具有競爭優勢,即企業勢必會在某些環節上不具有競爭優勢,戰略聯盟便是為了克服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環節,在價值鏈這一具備競爭優勢的環節上展開合作,最終實現優勢互補。

三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基礎理論

(一)系統論

系統論是20世紀20年代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其發表的《抗體系統論》中提出的,他強調現實中的任何系統都是以有機整體的形式存在,不是系統的各個要素或部分機械地組合或簡單相加,否則系統整體所具有或反映出的性質與特性也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一般系統論是邏輯與數學領域的科學,其主要目的是找出適用于系統整體或子系統的模式、原則和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去管理、控制、優化甚至衍生出新系統,因此所研究的系統各要素之間不是孤立地存在,每個要素都有存在的必要并具有特定的功能與作用,系統內的各要素相互依存、關聯,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信息傳遞機制是在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綜合運行下不斷發展和形成的系統。它既是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系統的子系統,又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子系統。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在組織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相互耦合作用下不斷發生各種信息的交換,在運行過程中表現的整體性、等級性、動態性和開放性共同決定了其信息傳遞機制的系統特征。因此應用系統論的思維和態度開展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的研究,符合客觀現實的要求與需要。

(二)控制論

控制論是研究系統在動態環境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穩定的科學,1948年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Wiener)發表的《控制論,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與通信的科學》標志著控制論的誕生。控制論認為,一個系統總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使系統不能穩定地保持并達到預期狀態,要消除系統的不確定性,就必須對系統施加一定作用,即控制。控制的目的是使系統之間、系統內部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并制約,以克服不確定性從而達到預期目標。在控制論中,反饋起著決定性作用,是調節系統的基本形式。運用“控制”這一思想,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分析系統信息流及反饋過程,確認問題原因并對系統進行修正調整,使其運行于最佳狀態或保持穩定,以實現預期目標。如今,控制論的思想和方法已經滲透到了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

研究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削弱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使各利益主體能接收到所需的信息。為此,通過特定的手段和方法,根據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反饋優化信息傳遞機制,從而使信息傳遞效率符合產業鏈系統發展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三)信息論

信息是用來度量人們對事物的了解程度。不確定性的減少都是相關信息獲取的結果。狹義信息論,即香農信息論,主要通過數學描述與定量分析研究通信系統從信源到信宿的全過程,包括信息的測度、信道容量以及信源和信道編碼理論等問題,強調通過編碼和譯碼使收發兩端聯合最優化,并且以定理的形式證明極限的存在。這部分內容是信息論的基礎理論。一般信息論,也稱工程信息論,主要是研究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問題,除香農信息論的內容外,還包括噪聲理論、信號濾波和預測、統計檢測和估計、調制理論、信息處理理論以及保密理論等。廣義信息論,不僅包括上述兩方面內容,而且包括所有與自然和社會領域有關的信息處理。信息論應用領域廣泛,系統的運行過程伴隨著信息的運動,而信息的反饋可以幫助系統達成目標,因此信息論是控制論的基礎。

立足于信息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全面分析和研究我國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的缺陷和不足,從信息傳遞基本要素出發,抽象、總結、構建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模型,是優化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的路徑選擇。

(四)復雜網絡理論

復雜網絡理論出現于1998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理論和應用力學系博士生瓦特(Watts)及其導師斯托加茨(Strogatz)在《自然》 (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小世界”網絡的群體動力行為》的文章,指出現實的社會網絡并非十分規則或完全隨機的,而是處于兩種狀態之間。他們通過以概率P切斷規則網絡中最初存在的邊并重新選擇其他節點再次連接,構造出介于規則網絡和完全隨機網絡的一個小世界網絡模型——WS模型,但模型的這種構造方式對網絡的連通性有負面影響。因此,紐曼(Newman)和瓦特提出了WS模型的替代版本——NW小世界模型。法魯托斯等人在研究域間系統時發現了使用于許多實際網絡的節點度的冪法則,因無法用明確的特征尺度來描述,所以將具有該特性的網絡稱為無標度網絡。1999年,美國圣母大學(Notre Dame)物理系的波羅奈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阿爾伯特將增長性和擇優連接性引入網絡構造,并建立了一個無標度復雜網絡演化模型——BA模型。至此復雜網絡的研究進入新的時代,不再局限于數學的范疇,而是拓展到工程技術、管理和社會科學等眾多領域。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的信息傳遞網絡是眾多利益主體基于畜牧產品生產環節的技術經濟關聯與供需關系而聯結在一起構成的一個網絡系統。由于信息傳遞的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現實的利益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可能隨時在變化,頻率與方向也可能不同;由于畜牧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新的利益主體加入產業鏈的運行,也就意味著信息傳遞網絡節點的動態變化;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不可避免地要受社會、經濟、政府、國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是信息傳遞網絡復雜性的體現。因此,復雜網絡理論是指導草原畜牧業產業鏈信息傳遞機制優化的重要方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怀仁县| 太和县| 尉氏县| 巴中市| 吉安市| 武强县| 陇川县| 慈溪市| 肃宁县| 肇源县| 沙洋县| 北安市| 宜城市| 临潭县| 无为县| 贵阳市| 尚义县| 慈溪市| 佳木斯市| 红安县| 宜昌市| 横峰县| 伊宁县| 沙田区| 太康县| 平远县| 万州区| 禄丰县| 子长县| 甘肃省| 班戈县| 麟游县| 紫阳县| 色达县| 平定县| 余干县| 奉化市| 迭部县| 宜都市|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