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活著(增訂本)
- 李天綱
- 4字
- 2019-04-02 15:34:41
告別帝國
告別帝國
我們的“本世紀”,是告別帝國的一百年。1900年,世紀伊始,義和團事件在北方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亡命出逃,“西狩”長安。盡管清朝是在十一年后崩潰的,但1900年中國人考慮的問題再也不是“清朝向何處去”而是“中國向何處去”,人們相信:告別帝制,建立憲政只是時間問題。
1900年7月26日下午,青年學者章太炎到上海滬西的張園開會,參與組織“中國議會”。會上他怒而反滿,舉刀“咔嚓”,當時當地,是中國第一根落地的辮子。隨后的十年里,從上海到內地,從南方到北方,清國人的辮子紛紛落地。大清王朝,無可奈何花落去。1900年的張園故事,還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章太炎剪辮子時非常沖動,甩掉了滿人的馬褂,赤膊短褲,一時沒有合適的衣服換。倉促之間,他穿上朋友的一套西裝?!皶逃岩詺W羅巴衣笠至,乃急斷發易服。”“改國號”“易服飾”本來是改朝換代的大事,馬虎不得?!案锩暮馈薄懊駠獎住钡恼绿讌s是臨時穿起借來的西裝與滿清帝國告別的。這正好象征著:20世紀的中國,變了。變得世界化,國際化,變得不再是帝國,同時也變得倉促慌亂。辛亥革命后,國號換成了章太炎擬定的“中華民國”。
但是,帝國的幽靈并沒有馬上散去。一百年的Republic,要向兩千年的Empire告別,時間還不夠。中華帝國在這一百年里驟然改制,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確實很難適應。這是中國這一百年中進退失據,舉止無措的主要原因。一百年里,我們像《活著》一樣“活著”。我們曾恢復過帝制,曾領受“軍政”“訓政”,過過“新生活”,試過“大躍進”,鬧過“文化大革命”,文化、政治、經濟、習俗,不斷改革,持續革命……忽而全民“咸與維新”,又忽而同聲“萬壽無疆”。兩千年來,“吾日三省吾身”,曾經“慎獨”,善于發現自我的中國人,變得嚴重依賴外部的新思想、新玩意兒來填充空虛。在20世紀的全球思想貿易中,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入超國。舊帝國的廢園,成為各種新鮮“主義”的試驗田。事后總結運動,每次都要控訴“始作俑者”的過錯。可細究起來,無一次無有廣大人群的積極參與。原因無他,發動者與參與者都是帝國的舊臣民,同好同惡,同急同迫而已。站在二千年的門檻審視我們的世紀,常常會發現:中國人的百年焦慮,百年浮躁,就是因為失落了帝國。
歷史學家一直把世界上的兩大帝國相提并論。公元前后,西方有羅馬帝國,東方有秦漢帝國。范曄的《后漢書》,把這兩大帝國稱為“大秦”和“秦”:羅馬帝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伏爾泰和萊布尼茨也都說過,世界史上,真正稱得上帝國的只有兩個:他們的“羅馬”,還有東方的“中國”。埃及、印度和波斯,固然也有帝國時代,但是近兩千年里,他們都改換過文明,不能薪傳自己的精神。世界上的“老大帝國”,只有羅馬和中國有傳人。兩千年里,帝國一直是歐洲政治家的理想,而《馬可波羅游記》傳遞給歐洲人的中國信息是理想中的理想。什么是帝國?13世紀,意大利人但丁寫《論世界帝國》(De Monarchia),理想化地這樣描述:世界帝國是應天命,由一個高貴民族統治其余民族,并能夠充分發展人的智力,保證世界和平的大一統社會。但丁是文藝復興時寫《神曲》的詩人,過了這六百年,要是真有跨越時間的對話,現在的歷史學家一定會對他說:這樣的理想社會,無論在羅馬,在中國都沒有存在過。兩千年來,帝國的政治是專制,帝國的文化是一元,帝國的經濟是掠奪。帝國給人們帶來的總是血與火。這一點,人類是在20世紀后半期才真正開始認清的。
中華帝國大約是比羅馬帝國幸運。秦漢一統,完成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意識形態建立起來,幅員超過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隨后,半胡人的李唐王朝從西部入主中原。唐代引進了印度和西域文明,但漢族文化并未因此衰落,反而還出現了“三教并立”的多元文化局面。看唐太宗李世民在朱雀大道前城樓上的那種得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那一定也是“條條大道通長安”,萬方來朝,山呼萬歲的盛況。西望羅馬,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已經在蠻族入侵下崩潰,城市里種地,進入衰退的中世紀。羅馬的教皇不斷聯絡西班牙、法國、德國的國王,企圖重建“神圣羅馬帝國”,都失敗了。再以后是蒙元和滿清入主中原。這一時期,中國的幅員世界最大,超過整個歐洲。況且,歐洲近代分裂為民族國家以后,陷入“戰國”,文化、文字、宗教各立一套,一千年里打得不可開交。那時的中國人確實可以得意。沒有意識到的是:“戰國”以后,就是群雄并起,霸業完成。
中國人的天朝得意,維持到很晚。康熙把羅馬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招為“內廷供奉”,畫畫、修表、量地皮。乾隆一定要英國使臣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跪身磕頭。16世紀以后,中國人開始領略到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小國商人們的頑強堅硬。但是真正認識到歐洲已經崛起,一直要到19世紀臨近結束。那時候,以大英帝國為首的法國、俄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個個都是除了本土之外,還有大量海外領地的殖民帝國。雖然歐洲沒有重現羅馬帝國,但“船堅炮利”的歐洲列強在全球各大洲,瓜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帝國。俾斯麥邊嘆邊罵:你們只給德國留下了天空。日本搭上歐洲列車,加入強權,也要在東亞分一杯羹。老大的中華帝國居然成了饕餮列強餐桌上的最后一道甜點,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時的急迫心情可想而知。
19、20世紀的中國人,遇到了一個誤區。我們成功地告別了帝國,朝自由、民主的世界大勢走,但我們的內心卻還一直想光復一個比清朝更為榮耀的帝國。列強的侵略,造成了屈辱。但更多的屈辱,是我們自己的帝國心態引發的。百年中,我們要么是“顢頇無知”,要么“以暴易暴”。既失掉了“以德報怨”的儒家風范,也沒有學會“據理力爭”的萬國公法。一百年前我們為義和團吃了大虧。一百年后我們還是沒有學會Fair Play。還有足球教練向隊員解說義和團對抗八國聯軍的激情,備戰AC米蘭隊。千年以來,我們習慣于教導式地傳播文明;這百年中,我們也學會了不斷地接受別人的訓導。但是我們還是缺乏平行地與人對話、溝通和競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20世紀多元社會最為必需的。
20世紀的真正進步是全世界的民眾一起拒絕“帝國理想”。政治家們開始嚴肅地處理兩千年來的錯誤。一次大戰后威爾遜在巴黎演講,號召建立全球對話。二次大戰后丘吉爾再次疾呼:霸業的災難是無窮的,人類再也不應為各自的“帝國”而戰了。1945年在舊金山費爾芒飯店簽署的《聯合國憲章》,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和平文獻。此后,民族獨立,各大殖民帝國瓦解。英國、法國等老的霸權甘愿退回二流國家,德國、日本等新的霸權受到本國和世界人民的嚴格看管。盡管有過叫人提心吊膽的“冷戰”,但是終于沒有釀成大戰。半個多世紀,各國埋頭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已經成就了歷史上少有的和平時期。
20世紀末的世界,已經和二千年的傳統社會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信息、資本、市場、教育、人口、信仰、婚姻等各方面的全球化,令“編戶齊民”式的傳統的帝國形態完全失去意義。比較這一百年的首尾,我們發現:“驅除韃虜”以后,未必就能夠“恢復中華”。改朝換代的意義也不大,徒然地換換主義,換換主人。重建帝國更是已經被證明是妄人們的夢想。或許21世紀的中國能夠走出新路。如果成功,它必定是借著世紀末的全球化浪潮,以開放的姿態、健全的理智、健康的心態,走到世界民族之林中去對話、競爭、合作。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愛國主義,才能成為多元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才能坦然地說:我們告別了帝國。
(原載《書城》,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