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隱士
-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 1238字
- 2019-03-25 09:35:39
前言
此書中收錄了卡爾維諾已經發表、散見各書的十二篇文章,未發表的一篇《美國日記》,還有一篇在意大利未發表過、瑞士盧卡諾區限量出版的《巴黎隱士》。
一九八五年八月,距出發去哈佛大學一個月,卡爾維諾既累又煩。他本想在去美國前結束手邊正在準備的六篇演講稿,但未能如愿。他也許會修改、調整、“剪貼”,繼而一切,幾乎一切如舊。他毫無進展。
我當時想,可能的解決辦法是說服他轉移注意力,把精神集中到他眾多計劃中的一個。對我的問題:“你為什么不干脆丟開演講去把《圣喬凡尼之路》寫完呢?”他說:“因為那是我的傳記,而我的傳記還沒有……”話沒說完。他是要說“還沒結束”抑或想的是“那還不是我完整的自傳”?
多年后我偶然發現一個文件夾,標題是“自傳作品”,包括他的弟子已做好初版說明的一系列文章。所以說,是有另外一個,與《圣喬凡尼之路》書中所勾勒的完全不同的自傳計劃。不能說不可能,但很難猜出卡爾維諾想以什么方式呈現這些按時間先后排列的文章。毫無疑問談的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意圖是要闡明他在政治、文學、存在上的選擇,讓大家知道這些選擇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以及何時發生。何時格外重要:在《青年政治家回憶錄,一九六零至一九六二年》的作者注中,卡爾維諾寫道:“關于我所表達的信念(第二篇),如同這本合集的任何一篇文章,只是我對事物當時——僅止當時——看法的見證?!?/p>
卡爾維諾為此書所準備的材料只到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按作者意愿,十四篇文章中三篇以時間為序刊出兩個版本。我加入了最后五篇,因為那些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作品,也因為我覺得其余作品會因之更完備。
將這些文章擺在一起,我發現其中幾篇缺少那種自傳作品應有的直接性。當然不純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想到要把《美國日記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收進來,是因為那次旅行在他一生中的重要性,卡爾維諾于不同場合都曾提到或寫過。盡管如此,他仍然決定不出版由這次旅行寫就的《一個樂天派在美國》,雖然當時已在二校。對此臨陣反悔,在他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寫給盧卡·巴拉內利(Luca Baranelli)的信中有所解釋:“……我決定不出版該書,因為校對時重看,我覺得就文學作品而言太過小品,就新聞報道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得對嗎?天知道!當時倘若出版,這本書畢竟是對那個時代,我的某一段心路歷程的一個記錄……”
反之,《美國日記》不過是他定期寄給埃伊納烏迪(Einaudi)出版社朋友達尼埃萊·彭克羅利(Daniele Ponchiroli)的一組信札,這些信也是為出版社所有工作人員,甚至像卡爾維諾所言的,任何一個想知道他的美國印象及經驗的人所寫的。
作為自傳資料——而非文學作品——我認為這是絕對必不可少的:作為自畫像,最發自內心也最直接的文字。
所以,這本書的價值可以是:將讀者與作者之間關系拉得更近,透過這些文章深入這層關系??柧S諾認為:“重要的是我們之為我們,深化我們與世界、與他人的關系,這個關系可以是關系之所以存在的愛加上轉換的意志力之總和?!?/p>
埃斯特爾·卡爾維諾
我要感謝盧卡·巴拉內利極其珍貴的多方協助,還有他同樣可貴的友誼。
埃斯特爾·卡爾維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