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緯有聲
- 重生之余天
- 清風扶大崗
- 2785字
- 2025-03-28 12:43:25
梧桐葉落在肩頭時,陳硯聞到了松煙墨的味道。這氣息本該在故宮文物醫院的修復室,此刻卻與金川河畔的桂花香纏在一起。他攥緊錄取通知書,指腹摩挲著紙張邊緣——這手工宣紙的簾紋,分明是涇縣曹氏作坊的工藝。
2010年9月12日上午9點27分,金陵大學北門香樟樹蔭下。陳硯望著梧桐大道上穿梭的行李箱,膠鞋底摩擦柏油路的沙沙聲,讓他想起故宮修繕處老師傅的麻鞋。那些老人總說:“聽聲辨路,好料子走百年不悶。“
“同學!“保安敲打值班室玻璃,“學生證收好!“
陳硯道謝接過證件,塑料封套上的彩虹光暈讓他瞇起眼。前世修復明代霽紅釉時,窯變產生的七彩光也是這般流轉。證件照里的少年額角貼著創可貼,那是三天前為救流浪貓摔下自行車留下的——當時他本能地護住懷里的玳瑁殼,這些天然甲片修復唐代螺鈿鏡最是難得。
沿著林蔭道走向行政樓,陳硯的指尖掠過法桐樹皮。龜裂紋里滲出的樹脂在掌心凝成琥珀色,與父親寄來的徽墨如出一轍。前世在蘇博修復古琴時,他就用這種樹脂填補過琴面斷紋。
“讓讓!“電視臺記者扛著索尼攝像機擦身而過。陳硯瞥見設備型號,突然開口:“遮光罩裝反了,逆光拍攝會吃光。“
攝像師愣住:“小同學懂這個?“
“家父做古建攝影的。“陳硯幫他調整設備,“故宮太和殿的修繕紀錄片,用的就是這種75度仰角。“
穿碎花裙的女生湊過來:“同學你指甲修得好特別!“她帆布包上的海寶徽章閃著亞克力光澤,“像博物館里那種...那種...“
“文物修復師的圓弧甲形。“陳硯攤開手掌,“這樣處理絲織品不會勾絲。“他的指甲蓋殘留著靛藍染料,是今早幫鄰居補染青花布裙時沾的。
行政樓大廳的迎新橫幅泛著化學纖維的冷光。陳硯的手指剛觸及紅綢邊緣,突然縮回——這種2009年產的滌綸布,經緯密度比蘇杭老廠的綢緞少了二十根。前世為修復明代絳絲屏風,他親手捻過三百種絲線。
“同學臉色不好?“穿香云紗的教務處老師遞來表格,“空調太涼?我們老同志倒是喜歡這溫度,宣紙不返潮。“
陳硯在專業欄寫下“文物修復“時,筆尖頓了頓。父親總希望他繼承木匠手藝,卻不知那些刨花里的木紋,早教會他辨識黃花梨與紫檀的肌理。
領到宿舍鑰匙時,管理員大媽突然驚呼:“喲,308那臺老收音機還在!“她指著陳硯的行李,“你們這屆娃娃有福,上屆美院生留了整套修補工具。“
金川河面的梧桐葉打著旋,陳硯蹲身撈起片完整的。葉脈在陽光下透出金絲楠木般的紋理,他想起父親雕花窗欞上的“步步錦“圖案。前世在故宮倦勤齋,那些透雕的竹葉也是這般玲瓏。
推開308寢室門,陳硯與穿Supreme衛衣的男生同時開口:
“周明宇?“
“老陳!“
兩人愣住。穿破洞牛仔褲的男生轉著鑰匙圈:“神了!你們認識?“
“他床頭的魔獸手辦...“陳硯指著上鋪的伊利丹雕像,“底座刻著篆體'周'字。“那是前世在拍賣行鑒定青銅器時練就的眼力。
周明宇蹦起來耳釘直晃:“牛逼啊!這雕像是我爺舊貨市場淘的,他說像個什么青銅...“
“商代鸮卣。“陳硯接過雕像,“但這是現代高仿品,用失蠟法做的。“他指著重心偏移的底座,“真品澆鑄時銅液流速更均勻。“
穿皮衣的蘇航突然插話:“你剛說鑰匙圈是鐵力木的?“他改裝過的機械表表盤泛著冷光,“這種木料現在禁伐了。“
“家父用老房梁改的。“陳硯摸出自己那把黃楊木鑰匙扣,“木紋走向要順著樹瘤才結實,跟修復漆器胎體一個道理。“
眾人整理行李時,陳硯從藤編箱里掏出個青布包。周明宇湊近嗅了嗅:“什么香料?像廟里的味道。“
“樟木屑混著龍腦。“陳硯展開布包里的工具,“修復字畫防蟲蛀。“他拿起把魚形裁紙刀,“這是爺爺傳的,刀刃淬過十八遍...“
“跟龍泉寶劍似的!“周明宇想摸又縮手,“我能拍照發校內網嗎?“
暮色染窗時,陳硯發現床板有處朽斑。他從公共浴室撿來肥皂,混著食堂討的米湯熬成黏劑。周明宇舉著臺燈照明,看他將朽木屑與宣紙纖維分層填補:“這手法像故宮修龍椅的紀錄片!“
“跟父親學的。“陳硯用父親寄的徽墨調色,“他補太和殿梁柱時,也是這般一層層堆出木紋。“
月光透進紗窗時,陳硯給父親寫信:“新室友見到您的工具,都說比3D打印更有溫度...“信紙夾著片梧桐葉,葉脈用金粉勾出商代雷紋。
樓下的流浪貓阿貍輕叫兩聲,陳硯摸出魚干喂食。貓兒頸間系著今早編的端午索,七色絲線里纏著半片玳瑁甲——那是在故宮修螺鈿鏡時,老師傅教的辟邪古法。
夜色里,金川河蒸騰起朦朧水霧。陳硯聽著周明宇的鼾聲,將父親寄的木工刨擺在案頭。前世總覺得這些工具笨拙,如今才懂每道刻痕里,都藏著千年技藝流轉的光陰。
晨霧漫過金川河時,陳硯被周明宇的鬧鐘驚醒。Supreme衛衣青年正舉著手機支架直播:“老鐵們看這個木刨!我室友爺爺修過故宮!“
“別碰刃口。“陳硯翻身下床,“這刨子刨過太和殿的金磚。“
蘇航突然從衛生間探出頭:“你昨晚熬的魚鰾膠,能粘汽車保險杠嗎?“他手里攥著斷成兩截的機車模型,“這輛川崎H2...“
“得加柞蠶絲增強韌性。“陳硯摸出個青瓷小罐,“先預熱斷裂面,溫度不能超過65度。“
周明宇的直播鏡頭掃過工作臺:“家人們看好了!這可不是普通膠水,是故宮秘方!“他突然壓低聲音,“老陳,文學院剛來電話催我們去地下室。“
早八點的文學院地下室,陸懷瑾正用紫檀鎮紙壓平圖紙。陳硯帶來的玳瑁甲片鋪在絹布上,泛著晨光:“修復導航圖缺損處,用這種天然螺鈿最合適。“
“但原圖用的是硝子仿寶石。“周明宇翻著1942年的物料清單,“當時琉璃廠停產...“
“所以用美軍飛機殘骸鋁片代替。“蘇航突然舉起放大鏡,“看這個'Ω'形缺口,是當年拆卸方向舵的痕跡。“
陳硯用父親教的淬火法處理鋁片,金屬在酒精燈下泛起幽藍:“要捶打成0.1毫米薄片,再和玳瑁甲分層疊加。“
周明宇自告奮勇掄錘,三下就把鋁片砸出窟窿。“力道要像拓碑。“陳硯握住他手腕,“落錘時想著這是最后一塊方向舵材料。“
當鋁片終于透出蟬翼紋理時,廣播突然響起:“請308室陳硯同學速到收發室!“
父親寄的加急包裹里,躺著半截泛黃的《永樂大典》殘頁。便簽上是熟悉的木匠體:“硯硯,文化節展出需要的話,拿去用。“殘頁邊緣的茶漬,恰與前日修復的導航圖缺損處吻合。
蘇航推了推改裝眼鏡:“掃描顯示纖維密度匹配,可以無損拼接。“
“用無酸膠膜真空覆裱。“陳硯已裁好桑皮紙,“你那臺改裝的3D打印機,能做仿古絹布托底嗎?“
周明宇突然掏出串鑰匙:“我爺倉庫有臺老式凸版印刷機!能壓出《天工開物》的活字質感。“
暮色染紅地下室窗戶時,修復完成的導航圖在緙絲機上徐徐展開。美軍鋁片的冷光與玳瑁甲的暖暈交織,恰似當年女學生們在轟炸間隙繡出的星河。
“還差最后一道工序。“陳硯摸出父親寄的徽墨,在角落鈐上“太和殿修繕陳氏“的朱文印。印泥里摻了桂花蜜,那是母親生前最愛的配方。
陸懷瑾的懷表咔嗒一聲:“同學們,該去布置展廳了。“老人撫過導航圖上的彈孔,“七十年前,她們用針線記錄生的坐標;現在,你們用技藝縫合時光的裂痕。“
周明宇突然舉起直播手機:“老鐵們看!這就是傳承!“鏡頭里,陳硯的指尖掠過緙絲金線,細碎光芒沿著父親寄來的木刨紋路,流淌成金川河的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