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英山書畫選》序
- 閑廬談藝錄
- 熊召政
- 802字
- 2019-03-26 10:49:11
英山是我的老家。建縣于北宋,迄今不過千余年歷史。歷史上屬于安徽六安州管轄,1932年劃歸湖北,屬黃岡市管轄。在安徽時,它是最西邊的一個縣。歸湖北后,又成為鄂境最東邊的一個縣,地處鄂東皖西的交接地。至今,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是黃岡市最小的一個縣。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英山為世間所稱道的人物景致并不多。境內傳有兩處墓葬,一為皋陶,一為英布。皋陶墓稽古難征,只空有一個皋陶山的地名。英布墓在英山尖上,毀于“文革”,前些年我去尋訪,僅見到一些破碎的陶片。現在,最值得稱道的大概只有兩個了。一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上世紀80年代,在英山境內發現了他以及他子孫的墓葬。經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為真跡。關于畢昇籍貫的歷史懸案總算有了肯定的說法;二是綿延千里的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在英山境內。敝縣雖小,于大地的脈氣,總算有了一個萬山朝宗的地位。
不過,敝縣的風俗,倒是值得一提,這就是尊重讀書人。縣里的經濟雖不發達,但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卻很有市場。尋常人家的紅白喜事,都會有人寫詩、寫聯前往表示祝賀或哀悼。事情辦完后,主人家還會聚攏詩聯印成一冊以資紀念。我幾乎每年都會收到幾冊這樣的紀念集。
數年前,在我的提議下,縣文聯編輯了一本《英山詩詞選》,入選者兩百余人。其中有許多佳作。一本在手,足可瀏覽英山的文氣。虎年夏季,我的老朋友陳凱文先生的女公子陳麗娟出任縣文聯主席,在眾多鄉賢的襄助下,準備編輯一本《英山書畫選》,甫一決定,應者如云。數月內作品征集近千幅,從中選出兩百余件作品匯聚成冊,麗娟囑我作序,乃有此文。
客觀地說,英山書畫比之詩詞,水平要低一些,從創作的角度來講,能登大雅之堂的不算太多。但從怡情遣興的角度,篇篇皆可玩味。孤芳自賞既可視為文人的通病,亦可視為文人的可愛。至于敝帚自珍,無論從何種角度,都應視為美德。
這本《英山書畫選》,可視為全縣文人對過去書畫藝術的總結,亦可視為新的追求的起點,基于此,它的結集才能彰顯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