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石頭如何開花
- 蔣子龍散文集:紅豆樹下
- 蔣子龍
- 1342字
- 2019-03-28 11:05:11
如果我說有個地方沒有小偷,許多年來未發生過一起治安事件,在這個家家戶戶都裝著防盜門的世界上,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然而卻是千真萬確,這個地方叫冷洞村。千萬不要把它與童話中的世界掛鉤。離它不遠是頂壇村,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勘察考核后,評定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
在黔西南的喀斯特峰林地貌中,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像冷洞、頂壇這樣的自然村落。其自然環境大同小異,“前面是大山,后面是大山,左面是大山,右面依舊是大山,除了山還是山。”天無絕人之路,幸好山與山之間還有個埡口,成了進出村子的“咽喉要道”。
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我結識了戴時昌先生,并由衷地對他起了敬意。他在這大山里教過書,當過村長、鄉長、鄉黨委書記,有感于“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打開電視或翻開圖書,只要出現鄉村干部,十有八九是惡棍,或魚肉百姓,或欺男霸女,或是酒囊飯袋……”于是他自己動筆將故事還原現場,寫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讓石頭開花的人》。
這本書我打開后就沒有放下,直至讀完。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第一次生動地理解了“石漠化”這個地理名詞。光禿禿的石頭無邊無際地覆蓋了漫山遍野,看上去要比沙漠化更為恐怖和難以治理。在石漠化的大山里種莊稼,從來是論棵不論畝,一個石窩窩里大概也就有一碗泥土,只可種一株苞谷。滿山的亂石中能種莊稼的也不過就那么幾碗土,春天的時候似乎種了一大片山坡,鬧好了到秋天也就收獲一背簍莊稼。但當地人就這么湊合著不知過了多少輩子,哪一代實在湊合不下去了,就遷出去找個能繼續湊合的地方落腳,1974年僅一個則戎鄉就遷走了100多戶。至前幾年,“在中國南方8個省中,石漠化地區有451個縣市,2.2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自上個世紀的90年代起,冷洞、頂壇及周圍鄉村的干部,帶領村民在這片“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大山里,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生存的越來越好,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讓石頭開花。現代信息社會使農民的視野打開了,知識面增大了,腦子活泛了,同樣還是那些大山,還是那些石窩窩,乃至還有那些不能種莊稼的石頭縫、石旮旯,冷洞村經過反復的求教和實踐,漸漸選中了金銀花,如今已經種植了14萬株。這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抗旱性強,種植三年后成株,每株壽命30年以上,一株能蔓延20平方米左右,14萬株差不多就讓冷洞村的大部分山坡都綠了,“綠得讓山養眼,讓水興奮,讓人精神”。
最重要的是水土不再流失,山上的土也似乎越來越多。到春天山野一片花海,可不真是“石頭開花”了!金銀花蕾可制茶,干花及莖與葉可入藥,通身是寶,全村年產120多萬斤,有些種植大戶年收入可達6萬多元,這可是冷洞人幾輩子沒有見過的大錢。那些前些年遷走的人家,又陸陸續續地回來了。
有了榜樣,思路一打開,整個黔西南山區都開始變化,各村鎮根據自己的自然條件什么適合就種什么,總之是要讓石頭開花,重建生態環境,又不改變原有的地形地貌。高海拔的巖溶山區,種草養畜;低海拔的頂壇村,種植花椒,巖石白天大量吸收熱量,晚上散發出來,花椒長得奇好。這個“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人均收入竟破天荒地達到4000元,以生物手段治理石漠化達92%,幾年后被中國經濟協會評為“中國花椒之鄉”。
還有些村種的是石斛、黃心射干、貓豆、去籽刺梨、苦丁茶……這才是“窮也石旮旯,富也石旮旯;在這石旮旯,還會開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