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靈魂飛翔的狀態
- 蔣子龍散文集:紅豆樹下
- 蔣子龍
- 1681字
- 2019-03-28 11:05:11
書籍是靈魂的翅膀,閱讀可使靈魂飛翔。
有一種好書,讀起來酣暢淋漓,可令你廢寢忘食,精神得到極大的愉悅。還有一種好書,打開就讓人放不下,卻又舍不得一下子讀完,總想讀卻又老是停下咂摸其中滋味。最近我讀《蘇東坡》就是這樣的感覺,這是一部厚實的大書,資料豐富,內涵充溢,境界闊大,情智飽滿,文字多姿多彩,時有驚人之語,精神的力道很足。正好與坡翁的巨人體量相稱,足可構成一門“蘇學”。
此書是劉小川先生“品中國文人”系列的巔峰之作。我最早被“劉小川”三個字驚住,是讀他發表在《小說界》上的《司馬遷》《嵇康》《屈原》《李白》等數十部“中國文人系列”,他“品”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人物,曾被無數人講過、評過、寫過,他竟能以精妙的哲思、豐沛的情感、飛揚的文采,“品”出了新意和深意,讀來妙趣橫生,又不失思想的光芒。
急功近利的社會,人們常津津樂道那些靠巧勁、憑聰明、撞上了大運的成功者,而像《品中國文人》這樣的書,單憑一個“好點子”或聰明勁,是絕對寫不出來的。必須要有真才實學,下過“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工夫。自此,凡見到劉小川的文字,必買下來一讀為快。同時也心存一份強烈的好奇,這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在這個擁擠嘈雜且被公認已經邊緣化了文壇上,竟能一掃疲軟、橫空出世?
前不久我去四川洪雅參加一個活動,特地繞道眉山拜訪劉小川先生,不想他的家就在“三蘇紀念館”旁邊。原來劉小川和蘇東坡這兩位相距923年的人物,不僅是老鄉,還是近鄰。他提議陪我再到館里看一看。我也很想再進去拜一拜“三蘇”,但又有些心怯。許多年前跟幾個文友第一次參觀此館后,館里叫我留句話,沒有仔細斟酌便把當時的真實感受寫了下來:“文章缺豪氣,千里拜三蘇”。舒婷站在我旁邊,當即問了一句:“拜過之后可有豪氣了?”
當時我無言以對,在場的人似也都在思索這一問,或許還心里想著各種自己的答案。如今我真地不敢說文章有了豪氣,卻可以肯定地說因年歲增大銳氣反倒有些鈍了,實在是有些無顏再見“三蘇”。劉先生見我猶豫,不僅順口背出了我當年的“題詞”,連落款也一塊念了出來:“小作家蔣子龍放肆”。話說到這個份上,圓乎臉一抹變長乎臉,權當再“放肆”一回,就放膽隨劉先生又走進了紀念館。蘇家的宅院在改為“三蘇紀念館”之前是不封閉的,劉小川邊走邊為我講解,他自小跟蘇東坡吃的是同一個井的水——新千年之初,法國大報《世界報》評選出全球12位“千年英雄”,蘇東坡是唯一當選的中國人。這個井的水曾是他的生命之源,同時也滋養了“一門三進士”的蘇氏父子,算不算是“圣水”?蘇東坡曾在自家院子里栽過一棵荔枝樹,此樹現在還活得頗為健旺,劉小川少年時代沒少吃這棵樹上的荔枝。蘇東坡種的荔枝豈不就是“仙果”?難怪僅一個眉山縣先后就出過900名進士!
我是有一些問題要向他請教的,比如為什么像火山爆發似的如此大規模地品評中國文人,只幾年的工夫成書近200萬字,即便不好說字字珠璣,也是篇篇精彩,本本厚重?還有,讀他的書,你無法不驚異于作者的淵博學識和博聞強記,奔涌的哲思隨手捻來,又恰到妙處,極其精當。好像他把古今中外所有有價值的書,特別是經典及哲學著作,都能倒背如流,一個“60后”是怎么做到的?
他卻說得極其輕巧,“讀過就忘了,忘了就記住了”。寫這樣的書要有大識見,而識見需要大量的閱讀,書讀到什么境界才能爛熟于心,然后化為自己的學識?這正是“忘了就記住了”的境界。當年另一個四川人陳壽,熟讀了他父親特意為他建造的“萬卷樓”里藏書,然后才寫出了《三國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只有思想才能生發思想,劉小川攏集了三十余年的讀和思,具備了強悍的思想發射力,曾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保持著“強行軍般”的寫作態勢,“未曾見過的詞匯幾乎是自動涌到筆下”。
——這應該是寫作的最高境界了,也是一種靈魂飛翔的狀態!
他的書中隨處可見的妙論、哲思是被古今中外的哲學經典激發出來。而哲學是萬樹之樹,“沒有哲學就沒有文學”。古代文人,是歷史的饋贈,三皇五帝沒了,唐宋帝國灰飛煙滅,傳統文化的甘露卻始終是甘露。文氣通正氣,歪風邪氣寫不出傳世文章,古今人杰沒有一個是淺表性生存……
“小川”已成江河,波瀾壯闊,氣勢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