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下)作者名: 周群 蔡可本章字數: 1884字更新時間: 2020-09-01 18:05:38
蒲松齡《狼》的分析報告23
張勁碩
暮色開始籠罩麥場,被狼糾纏得近乎絕望的屠戶終于把心一橫,在柴草堆前停住腳步——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他得趕緊搶占有利地形。他背靠柴堆拔出刀,與一路尾隨而來的兩只狼對峙著……
在我們熟悉的語文課本中,蒲松齡老先生妙筆展現的是人類機智勇敢地屠狼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則是兩只狼覓食失敗的悲慘命運。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想到這個問題:從動物行為學出發,它們與屠戶斗智斗勇之舉的真實性有多少?或許,英勇的屠戶誤解了它們。
跟蹤是天職
故事開始在黃昏的鄉村小路上,兩只狼跟上挑著剩骨回家的屠夫,搞得屠夫很害怕。這種場面完全真實可信,因為跟蹤這種手段在狼的覓食行為中再普通不過。跟蹤就意味著寄望與觀察,尋找等待獲取食物的機會。在自然界中,狼以堅忍著稱,它們的活動范圍很大,在草原荒漠上,它們甚至可以跟隨羊群遷移數百千米,所以狼在荒郊野外尾隨人類并不稀奇。在荒山野嶺生活過的長輩們時常會提起被狼跟蹤的經歷,即使是現在去有狼出沒的地方,仍然有被狼長時間跟蹤的可能。
兩只狼也是狼社會
屠戶開始扔骨頭,希望二位盯梢的見好就收、點到為止,或者最好為了爭骨頭內訌一下,他就可以脫身了。在他看來,這兩只狼可真狡猾,始終是一只吃、一只跟,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這招金蟬脫殼之計。
不過在狼看來,或許這里根本沒有任何計謀和對策可言。因為狼是群居動物,有著嚴格的社會分工和權利義務關系。在狼群中,面對食物誰先吃、誰后吃、誰值班,一切都井井有條。關于狼群一般有幾只,聊齋先生的記述非常切合實際:兩三只狼集體行動最為常見。而對于在曠野捕捉較大獵物,“七匹狼”應該算是不錯的組合。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大狼群不過30只,除了狼群,偶爾出現的孤狼基本是在爭奪領導權中的失敗者,或被群體淘汰的病弱個體。
戰略戰術,生存之本
骨頭扔光了,尾巴還是沒甩掉,于是屠戶豪情頓起,文首“困人猶斗”“背草一戰”的那一幕出現了。面對鋼刀壯漢,狼方上演了前狼假寐誘敵、后狼包抄偷襲的經典戰例。不過因為屠戶主動出擊的勇氣,狼的這一計劃落空了,兩只狼也付出了生命。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兩只狼的計謀應該不能僅僅被評價為“止增笑耳”。
狼捕獵的技巧與戰術,確實讓古今所有與狼打過交道的人欣賞贊嘆,如今,許多捕獵技巧已經被動物學家們證實。在捕獵中,狼群根據自身規模、對手特點與地形氣候環境,會選擇長途奔襲、分進合擊、包圍埋伏等種種最有效的戰術。至于知己知彼、疲敵擾敵、選擇時機等戰略原則,更好像是狼群天生就掌握的。如果兩只狼分工誘敵與包抄,則完全不必認為它來源于人類杜撰。
獵食者也馬虎不得
其實,既然是自然界的獵食者,必然早已演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捕獵策略。這在獨居的猛獸身上多體現為力量型和技術型,而在狼這種社會性食肉動物身上,戰略戰術就成為它們生存的制勝法寶。
根據狼的習性,在故事中前狼假寐很容易做到,包抄奇襲的后狼卻有些蹊蹺。為了產仔或者捕食鼠、旱獺等動物,狼的確喜歡打洞,但它們恐怕不太喜歡柴草堆。另外,狼的聽覺嗅覺都異常靈敏,危機感和警惕性也遠遠高于其他大型猛獸,屠戶在它身后出現而它不驚覺似乎不太可能,除非,那堆柴草太結實了。
也許是誤會
不論怎樣,蒲松齡是位清貧而孤傲的正直文人,在他筆下,狼是用來比喻貪婪而兇殘的惡人的,比如他曾寫詩罵一位尚書:“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道道狼狐狗。”
然而自然界的狼,并不像貪官污吏一樣為害人間。從狼的角度講,即使在這個故事中,它們也可能從未把屠戶當作獵物。研究表明,狼經常尾隨人,卻很少主動攻擊人。盡管狼傷人有過先例,但在只有兩只狼的情況下,它們從來不會對人挑釁,何況人類根本不在狼的菜單上。
按照故事里的描述,吸引兩只狼的應該是那擔肉骨頭。它們聞到肉香,于是跟了上去。屠戶扔骨頭喂狼,狼當然就認為跟著這個人會有好吃的,這樣,它們不繼續跟下去才怪。骨頭扔光了,但狼可不知道那個散發著肉味的筐里再也冒不出骨頭……如果這位屠戶能夠用刀或者樹枝在自己走過的路上劃上幾下——就像動物學家遇狼跟蹤時做的,警戒之心就足以讓生性多疑的狼止步不前,一場搏斗或許就可以避免。
曾幾何時,我們被這樣一個故事深深打動:為了逃生,老羚羊甘當墊腳石,為小羚羊贏得一線生機,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利他行為!然而,當我們了解斑羚的習性之后,卻發現,雖然生物界存在利他行為,但實際上,灰斑羚并不形成老幼混雜的大群,也不存在“集體”觀念。《斑羚飛渡》其實是擬人化、一廂情愿的虛構。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動物小說,能不能、該不該違背科學原理,對情節如此虛構?請你帶著問題閱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