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下)
- 周群 蔡可
- 1631字
- 2020-09-01 18:05:37
“南橘北枳”的真相22
陽光 等
晏子巧言戲楚王
關于“南橘北枳”,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齊國有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叫晏子。一次,他奉齊王的命令出使楚國。楚王想羞辱他,于是在接見他的時候,安排兩個士兵押了一個罪犯從殿前走過。楚王故意叫住那兩個士兵問:“這個罪犯是哪國人?犯的什么罪?”士兵回答說:“罪犯是齊國人,因為盜竊被抓。”楚王趁機問晏子:“你們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聽說長在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北就變成了枳樹。兩種樹的葉子雖然很像,果實的味道卻迥然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齊國人在本國不偷不搶,到了楚國卻變成了小偷。難道是因為楚國的水土容易把人變成小偷嗎?”楚王聽了,尷尬地笑著說:“圣人是不可戲弄的,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這個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后來,它衍生出“南橘北枳”“橘逾淮為枳”“淮橘為枳”等成語,用來比喻同一事物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化。
橘枳不是一家親
人們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都很佩服晏子的機智,但是,南方的橘樹移植到淮北之后,是不是真的會變成枳樹,卻很少有人深究。果樹的品種怎么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呢?橘和枳是同一個樹種嗎?
橘和枳雖然葉子相似,但是它們還是有很多差別的。
橘屬于蕓香科,柑橘屬,是一種常綠喬木,高約3米。它的小枝比較細弱,無毛,通常有刺。果實為扁球形,直徑為5到7厘米,顏色是橙黃色或橙紅色,果皮較薄,容易剝離。
枳又稱枸橘、臭橘,它屬于蕓香科,枳屬。枳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上有刺,葉為復葉,有3片小葉,呈卵形或橢圓形。它的果實只有乒乓球大小,味道又酸又苦,很難吃,可制成一種名為枳殼的中藥。
橘和枳同科不同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很遠,還沒有同是貓科豹屬的獅子與老虎之間的親緣關系近呢。作為兩個不同的物種,它們是不會互相變來變去的。
那么,“南橘北枳”又是怎么回事呢?
“移花接木”成一體
其實,橘和枳之間也不是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從另一個方面講,它們才是真正的“親密無間”。因為結橘子多的橘樹,實際上是橘樹和枳樹的混合體。
兩種不同的樹,怎么混合呢?嫁接啊!
人類很早就發現,兩棵相鄰的樹,如果枝條碰到了一起,相互摩擦損傷后,就能夠長成一體。這是一種自然嫁接現象,中國古代稱之為“木連理”。受這種自然現象的啟發,古人創造了一種“移花接木”的園藝技術——人工嫁接。到元代,這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1313年結集成書的《王禎農書》里,就詳細介紹了嫁接的方法。
果實碩大、味道甜美的橘樹,有一個缺點——十分怕冷;與之相反,枳樹的果實雖然不好吃,卻很耐寒,能扛住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生命力很強。于是,人們就把橘樹嫁接到枳樹上,培育出果實好吃又不怕冷的果樹。
嫁接失敗樹“變種”
在嫁接時,當樹根的叫砧木,當樹身的叫接穗。人們一般都把接穗嫁接在砧木靠近地面的部分。嫁接可以使果樹本領大增,能夠在它們本來無法生活的地方安家落戶。要把果樹遷移到比較寒冷的地方去,可以把它們嫁接在不怕冷的樹上,如橘樹接枳樹,柿樹接黑棗樹;要把果樹遷移到干旱的地方去,可以把它們嫁接在不怕旱的樹上,如梨樹接杜梨樹,胡桃樹接楓楊樹。
不過,嫁接也有不管用的時候。比如讓不怕冷的砧木跟怕冷的接穗“聯姻”,如果把這個混合體移到過于寒冷的地方去種植,樹根還活著,樹身卻凍死了。
當人們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的橘樹,從淮南移植到淮北,由于上半部分的橘樹忍受不了淮北冬季的低溫,被凍死了,而下半部分的枳樹卻安然無恙。等第二年春暖花開時,作砧木的枳樹發芽生長,變成了純粹的枳樹。也許這就是“南橘北枳”的真正原因吧。
科學家、科普作家的腦袋是不是跟普通人構造不同?不然,怎么會對初中教材中蒲松齡的《狼》這樣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文言文,從動物行為學出發做個研究,然后為狼們寫個顛覆性的“翻案”文章?
哈,先別急著研究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的大腦構造。快讀一讀這篇分析報告,看看它究竟講了什么科學道理,又得出怎樣與眾不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