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語言規劃理論

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若干思考【1】

世界諸國的語言規劃,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但目標卻大致相同:第一,按照國家意志管理語言生活;第二,滿足國家處理事務的語言需求。在我國,第一個目標可以具體表述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第二個目標可以表述為“提升國家語言能力”。

“國家語言能力”是一個新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國家處理海內外各種事務所需要的語言能力,其中也包括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語言能力。國家語言能力的外延應當非常廣泛,囿于學力目前筆者還很難確切圈定,但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描畫其輪廓:一、語種能力;二、國家主要語言的國內外地位;三、公民語言能力;四、擁有現代語言技術的能力;五、國家語言生活管理水平。

一 我國的語言能力現狀

 

若不從國家語言能力的角度考察,不少人一定會認為我國是一個語言大國:我國擁有100余種語言【2】,30余種文字;漢語使用人口超過10億,是世界第一大語種;學習外語的人數約有3億;2010年我國已經擁有網民4.57億,其中手機網民3.03億【3】;漢語在東亞、東南亞有著廣泛影響,國際上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逾千萬;聯合國等一些國際組織,將漢語作為工作語言。但是,如果從國家的需要看,從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對比看,我國的語言能力還比較低下。這一判斷的根據主要有四:

(一)語種能力不足

國家的語種能力,包括國家能夠掌握多少種語言,每一種語言有多少人才,語種和人才的布局是否合理等。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聲稱世界語言有7000多種,由于劃分語言的標準還有爭論,且語言和方言的界限不很清楚,這一數據的可信度尚須檢驗。不過說世界語言有5000種以上,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美國是移民國家,據其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可知,美國擁有語種數量達到380種。據說,美國具有處理500種語言(或方言)的能力,能夠為公民開設200多門語言課程。作為對“9·11”事件的深刻反省,2006年美國提出了旨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語言”戰略,將阿拉伯語、漢語、朝鮮語、俄語、印地語、日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等定為與美國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語言,幾年來經認真實施,培訓了大批關鍵語言的外語人才。【4】美國期望,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件,他們都能得到合適的語言支持。

我國是外語學習大國,但是就語種能力來看卻是個外語資源開發利用的小國,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掌握的語種少。國家能掌握的外語種類有多少,尚無統計數據,估計不會超過100種,不到美國語種能力的1/5,不到世界語言的1/50。能夠開設的外語課程不超過50種,經常可用的外語只有10余種。

第二,語種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大約3億外語學習者中,99%都是英語學習者,其他為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可以說除英語外,所有語種都人才不足。我國與亞洲、非洲的關系十分密切,牽涉到國家的睦邊戰略、資源戰略和反恐戰略,但是亞非語言一直是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短板。從另一方面看,我國教授的外語一般都是標準語,其實像漢語有很多方言一樣,很多外語也有變體,比如英語的變體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洲英語、南亞次大陸英語等。處理國際事務,只有標準語是不夠的,往往還需要懂得外語的各種變體。比如我國海軍在亞丁灣護航,就需要聽懂索馬里海盜講的阿拉伯方言。

第三,缺乏“復合型”外語人才。復合型外語人才有兩類:一類是“多外語”復合型人才,一類是“專業+外語”復合型人才。很多國際組織,中國都是會費大國,但是中國公民能夠在這些組織中工作的卻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外語不流暢、不具備“多外語”能力是主要原因。比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工作,至少需要英語、法語兩門外語。中國走向世界,需要各領域的精英人才同時具有較好的外語能力,能夠在各領域用外語自由討論問題、提供服務,這是爭取國家話語權的必由之路。而這種“專業+外語”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更是不足。【5】


(二)國家主要語言的國際影響力小

中國的主要語言不僅包括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還包括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比如藏語、蒙古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彝語、壯語、傣語等。

首先看國家通用語言的國際影響力。國家通用語言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語言職責,但是國際組織卻很少使用。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但事實上并沒有多少會員國使用,“有其名無其實”。漢語在聯合國之外的國際組織里甚至“既無名也無實”。許多國際會議,基本上不把漢語作為會議語言。在國際貿易、教育、科技等領域,漢語也幾乎沒有什么地位,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論文也要翻譯成外文。由于歷史原因,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華人比較集中,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但即使在這些國家,漢語也處于弱勢,其強勢語言是英語和馬來語(印尼語)。

語言的國際影響力,首先表現在多邊外交、重要的國際會議、國際經貿科教的交流中,其次表現在外語學習中,即有多少人把它作為外語來學習。近些年,“漢語熱”的話題常現報端,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在世界上建了幾百所,漢語國際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看好中國,學習漢語。但是就實際數據來看,世界上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數,遠趕不上將英語、德語、法語等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數。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漢語之外,國際上也有不少人愿意學習藏語、維吾爾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但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國際教育問題,并沒有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教育主導權也沒有掌握在國人手中。語言教學要通過課文來實現,課文里面有文化、有觀念,少數民族語言的國際教育,是國人的責任,同時也關系到中華語言的國際影響力,關系到國際上能否正確、全面地認識中國。


(三)國內語言狀況也有值得思慮之處

國內語言生活總體上看還是和諧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但也有需要改善、值得思慮的地方。

首先是語言統一的任務還很艱巨。普通話是國家主要的信息載體,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別是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很多人沒有掌握普通話,缺乏用普通話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最大的不平等是信息不平等,是一部分人被“信息邊緣化”。比如說教育,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別很大,其主要原因不是農村子弟天生愚昧,而是不能享有與城市子弟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而思之,普通話對中國公民而言,已經不只是信息載體問題,還是人權問題,是社會公平問題。如果不能掌握普通話,將來就不能很好地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沒有辦法進入很多行業工作,比如播音員、教師等職業。還應看到,在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普通話的傳播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而且,香港、澳門和臺灣,文字上與內地還存在著簡繁差異。清末以來,國人努力推進的語言統一運動,雖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任務仍很艱巨,其艱巨性不在內地的城市,不在內地的東部地區,而在一些特殊地區。

其次,國家處理國內事務的語言能力并不充足。現在政府公務人員、大眾語言服務人員,基本上都是用國家通用語言處理國內事務。但是農村地區方言流行,粵方言、閩南方言、客家方言等還是港澳臺地區的重要交際工具;不懂方言,國家的很多事務沒法處理。而我國目前已經有至少8%—10%的孩子一出生就只會講普通話,不會講方言,他們逐漸失去了方言能力,“雙言人才”存在危機。在民族聚居地區,不懂少數民族語言也不能很好處理民族事務。現在已經有不少少數民族子弟不會說母語,漢族人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的主動性更是不足,民漢雙語人才存在危機。【6】

(四)現代語言技術方面的問題嚴重

人類從有語言那一天起,一直試圖通過發展語言技術來擴大語言的使用。最早的語言技術,大約就是將兩手合成喇叭狀放在嘴巴上起擴音作用的“土廣播”。文字是語言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語言技術,有了文字之后,語言技術開始成套成系統地發展起來,“文房四寶”是語言技術的產物,后來又發明了印刷術。之后又有了電報、電話、錄音、傳真、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各種各樣的語言技術。

現代語言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誕生的信息技術。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產生,當時是為計算服務的。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就試圖用計算機來解決語言翻譯問題。到了20世紀60年代,很多科學家認為機器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國家都陸續放棄了機器翻譯研究。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些西方人士說漢字要滅亡了,因為難以進入計算機。計算機從鍵盤輸入到屏幕顯示,先天都不是為漢語漢字設計的,中國跟西方比整整失去了一個鍵盤時代。后來,我們用編碼技術來解決漢字輸入問題,用點陣技術解決漢字的屏幕顯示問題。到了手機的數字鍵盤輸入,漢語反而比西語優越;一塊手機屏幕可以容納六七十個漢字,顯示的信息量遠超西語。現代語言技術在手機上第一次顯示了漢語漢字的優越性。

現代語言技術決定著國家信息化的水平,決定著國家的信息安全,制約著國家的“信息紅利”。中國的網民數量、手機數量、漢語漢字、民族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等,決定了中國信息化有著光輝的前景。但是我們在這一領域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卻很少,特別是中國語言文字的技術標準相當滯后。在語言信息化之前,語文知識屬于人文范疇,而今已經可以轉化為工業標準。計算機之間、手機之間能夠交換信息,是因為有共同的語言文字技術標準,包括字庫標準、編碼標準、傳輸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語言文字知識是這些標準的基礎。在只有“人際交際”的時代,只提語言文字規范化就足夠了;但是在出現了“人機交際”“機際交際”的時代,必須實現語言文字的標準化。而當前我們對于語言文字標準化的認識、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都很不到位。

此外,信息領域的知識產權,還缺少明確且適合信息時代的法律保護,人才培養體系也不合理,“文者恒文,理者恒理”,計算語言學處境尷尬。我國對于現代語言技術的創造力、控制力和使用能力,都不甚理想。

二 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舉措

 

以上即興性列舉的情況,已可以表明我國的語言能力與已經走入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地位很不相稱,不能滿足中國發展的新需求。國家語言能力已為當論之事,當務之急。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目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盡快制定中國外語規劃

20世紀60年代,我國曾經制定過《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當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國家似乎忽視了對外語的規劃,導致外語語種布局的嚴重不合理。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學俄語,那是被意識形態左右的。改革開放之后,英語成為我國的“唯一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奇缺,亞非語言人才奇缺。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培養各種外語人才”,字雖然只有八個,但是很有針對性。

今天制定外語規劃,必須首先做好兩個方面的調查:第一是國家外語需求調查,包括國內外語生活需求和國外外語需求,也許還要加上一個大國應盡的語言研究的國際義務。第二是我國外語人才現狀調查,包括各語種人才的數量、語言水平和發揮作用等情況,也包括外語人才的培養能力、外語研究能力等。這兩個方面的調查最好能夠制度化,或委托專門的機構定期進行外語專項調查,或在人口普查中列入有關項目。

在需求與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進行外語規劃。外語規劃主要是語種需求規劃和人才規劃。語種需求可以分為四類考慮:第一類是國際事務中通用的語種,可稱“通用語種”;第二類是國家利益的特需語種,比如周邊國家的語種、重要資源地區的語種、合作關系特別密切國家的語言、“假想敵”國家和地區的語言等,可稱“特需語種”;第三類是緊急情況下(如反恐、緝毒、維和、救災等)需要使用的語種,可稱“應急語種”,其人才具有儲備性質;第四類是科學研究(包括語言學研究)所需要的語種,可稱“學術語種”。

這四類語種有交叉,但在人才數量、人才來源、人才政策等方面會有不少差異。外語規劃必須根據語種需求來做外語人才規劃,建立外語人才數據庫。外語人才主要靠自己培養,因此首先要做外語教育規劃,包括外語專業人才規劃和公民外語能力的規劃。同時還要注意通過其他途徑增加國家的外語能力,例如外國來華工作和學習人員的語言資源利用;我國有30多種跨境語言,這些語言就國家語言能力的角度看,可以發揮外語的作用,這些民族語言人才可以經過培訓轉化為外語人才;甚至也可以考慮開發海外的語言人才資源等。

此外,還要有外語研究規劃,凡是對中國有用的外語,都應當有人去研究,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重視對世界的研究。當前,要重視全世界20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研究,重視亞非語言的研究,特別是我國跨境語言的研究。要鼓勵學者到田野去調查語言,到國外去學習語言。

(二)科學制定中華語言國際傳播戰略

漢語的國際教育過去稱為“對外漢語教學”,那時是把外國朋友請進來學習漢語,但需要學習漢語的人不一定都有條件來中國,應當在他們的本土開展漢語教育,中國的老師要“走出去”。比“走出去”還要長久的,是漢語國際教育的“本土化”,即培養外國的漢語教師,編寫適應國外學習的漢語教材和教輔材料,教給學生在本土進行漢語交際的能力等等。

制定中華語言國際傳播戰略,必須認識語言傳播的科學規律,特別是需要研究一種語言為什么能夠從一個群體傳播到另一群體,從一個地區傳播到另一地區,是什么力量推動語言傳播的?要通過研究阿拉伯語、拉丁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向世界傳播的歷程,來發現語言傳播規律。同時要研究世界各國的語言政策,特別是外語政策,研究世界各國與中華文化的聯系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探討在各個國家傳播中華語言的最佳途徑。

歷史上,很多語言的傳播是伴隨著宗教、殖民、侵略、掠奪進行的。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是崇尚和睦的民族,漢語的傳播是帶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友好情誼傳播的,同時也具有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功能,所以同歷史上很多語言的國際傳播會有很大的不同。漢語能夠吸引很多外國人的學習興趣,主要在于“現代中國”對他們的吸引力,學習者通過學習漢語能夠了解現代中國,進而獲取經濟紅利和文化紅利。“現代中國”也許就是漢語傳播的最重要的動因。當然,中華語言的國際傳播不僅是漢語,還包括民族語言。我們過去研究語言學習規律較多,研究語言傳播規律較少。怎樣制定中華語言的國際傳播戰略,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具有學術挑戰力的課題。

(三)全面加強公民的語言能力

公民語言能力之和,便構成了國家語言能力的基礎。正在制訂、即將發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7】,有很多亮點,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了公民語言能力的發展問題。語言能力是人的三種基本能力之一,提升公民語言能力是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發展道路上的必務之業。過去,國家語委的工作主要是在社會層面,現在深入到面向人人的語言能力發展,這是很大的跨度。

公民語言能力的發展,關鍵是建立公民語言能力標準。我國公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語言能力,還沒有明確要求,但是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基礎。比如高考有外語考試,表明中國的高中畢業生起碼應該掌握一門外語;我國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就把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這就是說中國公民除了掌握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方言之外,還應該掌握國家通用語言。這種教育實踐,已經蘊含著對中國公民的語言能力的要求:漢族人在掌握漢語方言的基礎上還要掌握普通話,同時還鼓勵懂得一門外語。少數民族在傳承自己母語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同時也要學習一門外語。這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漢族雙言雙語”“少數民族三語”【8】的事實標準。教學中對漢語文、民族語文、外文的課程要求,其實已經包含著具體語言的能力標準。因此可以說,我國基礎教育的實踐,已經形成了“語種能力”和“具體語言能力”的事實標準,在這樣的事實標準上,制定公民的語言能力標準已經沒有多少技術難度。如果把“漢族雙言雙語”“少數民族三語”這種教育實踐上升為國家標準,國家的語言能力就有了基本保證。

(四)努力發展現代語言技術

發展現代語言技術是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舉措。當前“智慧地球”的理念已經提出,因現代語言技術構造起來的虛擬語言生活,豐富、活躍而且精彩,對現實語言生活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而且強烈。互聯網正在面臨著兩個突破性進展:一是物聯網,一是云計算。物聯網就是對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數據都通過芯片記錄下來,實現物質世界的數字化、網絡化,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絡,是“智慧地球”的基礎。【9】由于物聯網的應用涌現出大量數據,每個單位的計算機服務器的運算能力、信息儲存能力已經不能適應,必須建立專門的數據中心來管理數據。這種大規模的數據集成和管理,就叫作云計算。云計算是以互聯網為中心的虛擬計算。

萬事貴在得風氣之先。我們必須思考物聯網和云計算對語言技術和語言文字事業提出了什么新的機遇與挑戰。當然,云計算和物聯網究竟會怎么發展,尚難定論,就如同當年無法預測互聯網會發展到今天這樣。早年,美國軍方為防止數據丟失,把數據分別存放,并將存放這些數據的不同地方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小的計算機網絡。后來計算機網絡發展為互聯網,開始商業化,那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帶動下,全世界掀起了“修路熱”。當時人們并不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成什么樣,甚至將互聯網想象成電視點播網。

人類20世紀最大的發明創造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真正讓地球成為一個“村子”,把每一個人的智慧系聯起來,疊合起來。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可以預見,隨著物聯網和云計算的發展,隨著“智慧地球”理念的現實化,我們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一定會有更大改變。這個時代有很多特點,最大的特點是誰掌握了信息技術誰就掌握了世界。

(五)提高國家語言生活管理水平

國家語言生活的管理水平,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保證。語言規劃的水平和語言生活管理機構的執行力,直接影響著國家語言生活的管理水平。語言規劃當前的關鍵是理念,最重要的理念有三:

第一,提倡“多言多語”生活。中國的現代教育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一百多年來的外語教育、普通話(國語)教育,終于使多數漢族人能夠講方言,也能夠講普通話;使很多少數民族同胞能夠講母語,也能夠講國家通用語言;使很多中國人能夠講母語,也能夠講外語。從“單言單語”生活走向“多言多語”生活,是中國社會的進步,是語言生活的進步。今天,我國還有不少“單言單語”人,應當盡量將他們培養為“多言多語”人。

第二,語言資源理念。不僅把語言當作交際工具,不僅看到語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而且還應當把語言看作資源,要保護國家的語言資源,盡力開發利用語言資源。普通話、漢語各方言、各少數民族語言乃至外語都是可以開發利用的語言資源。近期是口頭語言消逝的關鍵期,全世界估計在100年內有90%以上的語言將要消亡,人類語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流失危險。我國的情況也不樂觀,特別是我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0%、城市化進程仍在快速發展,中國的“語言地圖”近期將面臨大幅度改寫,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國家的語言資源將大面積流失。

第三,語言生活和諧。語言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語言生活和諧既是社會和諧的象征,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和諧的語言生活,就是主體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即國家通用語言在高層次交際中發揮主要作用,而漢語方言、民族語言、外國語言也都是中國語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通過語言規劃應當使它們各安其位,各展其長,各得其所,相輔相成。

語言生活分散在各行業、各領域,對語言生活的管理需要統籌協調。而當今的管理存在著“政出多門、協調不力”的情況。比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國家語委負責國內管理與推廣,國家漢辦負責漢語的國際傳播,國家僑辦負責海外華語教育;再如外語,中小學外語教育、大學外語教育、研究生外語教育分屬教育部的三個司局管理,科技名詞的翻譯屬于國家名詞委,新華社在外語翻譯方面也具有一定權威性,國家的外語生活管理和宏觀的外語政策,沒有明確的責任單位,出現“政府缺位”現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管理分屬國家和地方兩層次,在國家層次上又分屬國家民委、國家語委等單位;語言文字標準化、信息化工作,國家語委、國家民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等都有職責。此外,外交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工商總局、公安部、民政部、國家旅游局等部門,都是語言文字工作“大戶”,負有在本行業落實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重要職責。要管理好如此復雜的語言生活,必須有一個直屬國務院、對各行業的語言文字應用具有較好協調能力的語言管理部門。否則“政出多門、協調不力”的局面不可能有根本改觀,語言生活的管理水平也難以適應國家的發展。

“國家語言能力”既是語言規劃的新概念,也是看待語言的國家功用、處理語言關系、審視語言生活中的各種爭論、開拓語言文字工作領域的新視角。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最近目標,應該是“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事件,我國都能得到合適的語言支持”;遠大的目標是:在國家發展中充分獲取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的“語言紅利”。

原載《南開語言學刊》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1】 本文根據在首都師范大學(2010年11月23日)、“天津語測中心2010年工作總結暨‘十二五’規劃會議”(2011年1月15日)上所做的學術報告整理而成。本文的一些內容曾經在南開大學“語言學科‘十二五’戰略規劃研究專家聯席會”(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10年12月28日)報告過。本文的整理與發表得到了石鋒、馬慶株、周建設、劉賢俊等先生的鼓勵和支持。本文的一些數據和觀點,曾受益于張西平、張曙光、周慶生、魯子問、王建勤、文秋芳、王克非、趙蓉暉、張日培等先生。特此致謝!

【2】 中國語言的數目,這里只是個約數,確切數量,尚待進一步的學術探討。

【3】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已經擁有6.32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5.27億。

【4】 參見王建勤《美國“關鍵語言”戰略與我國國家安全語言戰略》,《云南師大學報》2010年第2期。

【5】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曾經告訴筆者這樣一些材料:《中國青年報》2010年7月8日載文《人才短板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全國范圍內,能熟練運用外語和法律知識與國外客戶洽談業務、簽訂合同的人才僅有2000個左右;熟知國際法、國際貿易法和WTO規則的律師更是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5000多名律師中只有約50名具備這樣的素質和能力。”中國新聞網2010年5月17日刊登的《人才缺乏制約了中國旅游業走出去》指出,中國有5萬家旅游企業,由于缺乏懂外語的高級旅游管理人才,目前只有15家踏出國門。鳳凰衛視曾經報道我國與俄羅斯2005年聯合軍演時,兩國指揮員之間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譯進行。雙方交際出現困難,影響作戰的順利進行。

【6】 趙曉敏、鄒玉華《民族地區法庭審判中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問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上編),商務印書館2010年]指出了我國雙語法官嚴重不足、翻譯人才隊伍斷檔流失等問題,可以做此“背書”。

【7】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頒布。

【8】 有些少數民族,其母語也是本民族的方言,因為民族共同語還沒有形成或沒有很好形成,如藏族、壯族、苗族等。此處只是個粗略的說法。

【9】 2011年1月18日,商務印書館舉辦了“2011年中青年語言學者沙龍”,主題是“虛擬語言生活”。哈爾濱工業大學李生教授應邀作了《智慧地球、物聯網與云計算》的學術報告。他指出:我國很多省都在建物聯網,比如2009年11月底,國務院正式批準同意支持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蓝旗| 手游| 平武县| 黎城县| 玉山县| 嘉鱼县| 上杭县| 白山市| 柘城县| 望奎县| 长武县| 平舆县| 铁岭市| 平乡县| 尼木县| 潍坊市| 丽江市| 金塔县| 托克托县| 岗巴县| 阳原县| 岚皋县| 通河县| 岳阳县| 阿瓦提县| 牙克石市| 昌邑市| 辉县市| 遵义市| 延川县| 修文县| 太白县| 桦川县| 文安县| 海原县| 甘德县| 庄浪县| 玛沁县| 隆林| 三原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