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紀念《統一國語辦法案》頒布一百周年

1911年,也就是清王朝的最后一年,清朝學部中央教育會議議決了《統一國語辦法案》。這是二十年來切音字運動的重大成果之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政府通過的第一個語言規劃的文件。由于歷史原因,清政府并不能實施這份文件;但也不能把它僅僅看作清末留下的一紙空文,而是一份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影響力的重要文化遺產。因此,在它問世百年之后還值得紀念它,值得認真研究它。

一 《統一國語辦法案》解決的主要問題

清朝學部中央委員會有196名委員,張謇為會長,張元濟、傅增湘為副會長。宣統三年(1911)六月開會,就學部大臣交議各案進行議決?!督y一國語辦法案》于當年閏六月十六日(8月10日)第十六次會議議決通過?!督y一國語辦法案》【1】共有五條,與國語問題最為相關的內容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確定了國音標準

《統一國語辦法案》第三條:“定音聲話【2】之標準。各方發音至歧,宜以京音為主。京語四聲中之入聲,未能明確,亟應訂正,宜以不廢入聲為主。話須正當雅訓,合乎名學,宜以官話為主?!贝藯l確定的國音標準可以概括為“京音為主,保留入聲”。

以北京語音為國音標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清時代,南京官話一直具有較高的地位。盧戇章《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中有這樣的話:

“19省之中,除廣福臺而外,其余16省,大概屬官話,而官話之最通行者莫如南腔。若以南京話為通行之正字,為各省之正音,則19省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無言也?!?span id="zvw3ryh"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3】

盧戇章1892出版《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開啟了切音字運動,被譽為語文現代化的揭幕人。【4】作為廈門人的盧戇章,他認為南京話是官話中最通行者。當時持此看法者不僅是南方人。長白老民1903年在《推廣京話至為公義論》中有這樣的表述:

“世界各強國無不以全國語言一致為內治之要端,故近年吾國洞達治體者,亦無不深明此理,南省仁人亦多以推廣京話為言,今用字母拼京話以助文字所不逮。則惟顯宦及名士往往力為反對,非其心之不仁也,蓋其見之不明有數端焉!其在北人,則因二百余年常隱然為南人斥吾之陋,故務作高雅之論,不敢言推廣京話以取南人譏笑。實則文野之分,自在知識行能,豈在咬文嚼字之皮毛哉!其在南人則狃于千數百年自居文明之故見,以為惟江南為正音,……”【5】

長白老民是旗人,認為南方人千百年來“自居文明”,“惟江南為正音”,而北方人怕被南方人譏笑,不敢表態推廣北京話。

上述這兩段文字表明,即使到了清朝末年,南京話仍然具有較高權威。語言地位常與政治中心相關。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政治中心逐漸北移。明朝雖然實行兩京制度,南京也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政治機構,有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等,但這些已逐漸成為政治擺設。清王朝建都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話,其地位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提高。王理嘉先生根據1867年出版的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的《語言自邇集》和日本漢語教學轉向北京話等材料,認為在現實語言生活中,“北京話經歷了明清兩代的發展,至遲在1850年之前已經獲得了官話正音的地位”。【6】

王理嘉先生的結論,描述的是語言生活的現時,但還不完全是語言意識、語言規劃的現時。上引盧戇章、長白老民的話,都在1850年之后的四五十年。將語言生活的現實轉變為語言規劃的現實,是現實到理性的發展;完成這一發展,還往往需要一定的語言規劃活動。切音字運動中有一系列關于語言統一的討論,【7】王照發明的拼寫北京音的“官話合聲字母”(亦稱“簡字”)在南北、朝野間發生了巨大影響,1904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等《奏定學堂章程》之《奏定學務綱要》已經要求官話進入教育:

“各學堂皆學官音?!潝M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應用《圣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均以官話講解……”【8】

總之,到了清末,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語言規劃中,北京話都具有了與南京官話一決高下的資格。1906年,連當年主張用南京話統一全國語言的盧戇章,也改變了主張,提出“頒定京音官話,以統一天下之語言”。【9】《統一國語辦法案》把“京音為主”作為國音標準,正是在這一歷史關頭對這一歷史大勢的肯定。自此之后雖然不斷出現些反復,但百年實踐表明,將北京語音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是符合語言發展方向的。

同時還應看到,《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一地語音為主做國音的標準,符合語言規劃的通行做法,而且具有可行性。比之兩年后的1913年讀音統一會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式來確定字音的做法,要科學得多。北京語音中沒有入聲,《統一國語辦法案》保留“入聲”的決定,歷史證明是不成功的,因為各地入聲讀法差異很大,人們不知道國音的入聲具體該讀什么音值。《統一國語辦法案》之所以要保留入聲,是官話傳統勢力的影響,學術上看是沒有理性認識到國音標準必須以一地語音為準,雖然實踐上它已經這樣做了。將入聲逐出國音,國音真正地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還需要經歷1920年開始的所謂“京國之爭”。黎錦熙1923年在《京音入聲字譜·敘言》中說:“近來國語界,國音京音不復有爭……現在純粹地準照北京的活人活語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span id="9pantrk"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10】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討論《國音字典》增修時,“決定以漂亮的北京語音為標準音”。【11】北京話的國音標準地位,到此時方才確立。

(二)規定了拼音制定的原則與方法

《統一國語辦法案》第四條:“定音標。音標之要則有五:一、音韻須準須備;二、拼音法須合公例;三、字畫須簡;四、形式須美;五、書寫須便。無論造新征舊,必以兼合此要則者,方能使用。又須兼備行楷兩種。該音標訂定后,先在各省府廳州縣酌定期限,試行傳授,遇有滯礙,隨時舉報總會修正。修正確當后,再行頒布,作為定本?!?/p>

《統一國語辦法案》所謂的“音標”,就是后來說的“注音字母”“漢語拼音”。使用“音標”這一術語,界定了這些符號的功能是標音的,它們不具備文字的性質,從而與作為文字方案的許多“切音字”劃清了界限?!督y一國語辦法案》為音標設專條,說明當時已經認識到了音標在標記國音和推行國語中的重要地位。

《統一國語辦法案》對音標的規劃是相當科學的。第一,在語音上,要求記音準確(須準);第二,在數量上,要求能夠完備記錄國音(須備);第三,在拼音方式上,要求合乎國際公例;第四,在符號形體上,要求簡單、美觀、便于書寫;第五,在體式上,要有大寫有小寫(兼備行楷);第六,在符號來源上,可以新造,也可以選用已有的(造新征舊);第七,在推行上,要先試行,修訂完善后再頒布定本。

(三)提出了國語的標準及其包含的內容

《統一國語辦法案》沒有直接定義國語的標準和內容,但是通過對它前三條的分析,可以看出該辦法案對國語標準的認識,對國語都包含些什么內容的看法。

第一條提出要進行全國語言調查:“先由學部在京師設立國語調查總會,次由各省提學使設立調查分會,辦理調查一切事宜。該會調查之件,分語詞語法音韻三項,其余關涉語言之事項,亦一律調查?!?/p>

第二條是對調查材料的“選擇及編纂”:“各省分會調查后,錄送總會,由總會編制部逐加檢閱,其雅正通行之語詞語法音韻,分別采擇,作為標準,據以編纂國語課本,及語典、方言對照表等。”

上引材料很清楚地顯示,國語應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的內容:語言調查的內容必須有“語詞語法音韻三項”,之后要對“語詞語法音韻,分別采擇,作為標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國語中明確列出語法一項,是具有學術慧眼的。國人所著的第一部語法著作《馬氏文通》,1898年才出版,距《統一國語辦法案》的議決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恶R氏文通》之前,漢語語法著作多是由傳教士編寫的,國人對傳教士的漢語語法著作了解并不多。在討論國語問題時,資政院議員江謙在宣統二年(1910)的《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才明確有國語中應包含語法的表述:

“各國國語,皆有語法,所以完全發表意思之機能。語法之生,雖原于習慣,而條理次序之規定,則在讀本。學部編訂此項課本,是否兼為規定語法?”【12】

回顧國語(普通話)的推廣史會知道,直到1956年,國語(普通話)才有了明確的語法標準:“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13】

《統一國語辦法案》不僅提出國語應包含語音、詞匯、語法等內容,而且也提出了國語的標準。第二條要求,總會編制部在檢閱各地送來的調查材料時,采擇“其雅正通行之語詞語法音韻”作為標準,編入國語課本等。第三條指出:“話須正當雅訓,合乎名學,宜以官話為主。”所謂“雅正通行”“正當雅訓”“合乎名學”等等,概括而言就是一要“雅正”,二要“通行”,類似于當時的北京官話?!把耪薄巴ㄐ小弊鳛閲Z的標準,雖顯模糊,但也合適。

(四)明確了推廣國語的若干措施

《統一國語辦法案》在國語推廣方面明確了若干主要措施:

措施之一,編纂國語課本、國語辭典(語典)、國語與方言對照表等,為國語推廣準備材料。

措施之二,設計音標,為國語推廣準備工具。

措施之三,設立國語傳習所。《統一國語辦法案》第五條專講“傳習”:“先由學部設立國語傳習所,令各省選派博通本省方言者到京傳習,畢業后遣回原省,再由各省會設立國語傳習所,即以前項畢業生充當教員,以此推及府廳州縣。凡各學堂之職教員不能官話者,應一律輪替入所學習,以畢業為限?!眹Z傳習所的設立,為國語推廣進行了機構、師資、“輪替入所學習”制度等方面的準備。

措施之四,學校設立國語課程,要求教師把國語作為教學語言?!督y一國語辦法案》第五條還規定:“各學堂學生,除酌添專授國語時刻外,其余各科亦須逐漸改用官話講授?!?span id="7cei6qa"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14】把國語推廣落實到課程和教學語言上

二 《統一國語辦法案》與切音字運動

《統一國語辦法案》之所以能夠議決,而且能夠達到語言規劃領域的如此成就,與切音字運動是分不開的??梢哉f,《統一國語辦法案》就是切音字運動的結晶。

(一)切音字運動促成了《統一國語辦法案》的議決

從1892年盧戇章出版《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至1911年的清末20年,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文字改革運動,即后人所謂的“切音字運動”。切音字運動由民間開始,逐漸有許多官員參與其中,如林輅存、嚴修、王照、吳汝綸、勞乃宣、端方、周馥、袁世凱等達官貴人,便是切音字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有人還上書直隸總督、都察院、學部等,并且還勞動了外務部、軍機處等機構,甚至得到當時最高掌權者的過問。

1901年至1911年,清朝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史稱“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中最為濃重的一筆是日俄戰爭后的預備立憲。1907年7月,光緒皇帝頒布上諭設立資政院;同年10月,要求在各省設立諮議局。1908年8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并宣布實現憲政的時間表。【15】1910年9月,全國資政院舉行第一次開院禮。切音字運動早期的社會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切音字對于普及教育、國家強盛的作用上。隨著預備立憲的政治改革和議會制度的設立,切音字運動開始議論切音字與憲政的關系,特別是與選民資格的關系。支持切音字的主張進而由官員呼吁發展到民意代表上書。

資政院議員江謙的《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聯署者32人;慶福等滿族人士聯署的《陳請資政院頒行官話簡字說帖》,聯署者超過百人;韓德銘等人的《陳請資政院頒行官話簡字說帖》,聯署者竟然達到189人。資政院特任股員會股員長嚴復,對直隸官話拼音教育會江寧程先甲等、四川劉照藜等、天津韓德銘等、度支部郎中韓印符等、掌山東道監察御史慶福等共六件陳請推行官話簡字書的說帖進行審查,形成了《審查采用音標試辦國語教育案報告書》。南方之南京,北方之保定、天津、北京,是當時推行切音字的活躍地區,他們辦學堂、組織“簡字研究會”、印書印報,僅拼音官話書報社就發行六萬余卷。

在官民互動中,在議場內外的互動中,切音字運動形成了當時有相當影響力的文化風潮。切音字運動的大量實踐,相關的議論和說帖等,終于促成了清政府的《統一國語辦法案》。

(二)《統一國語辦法案》對切音字運動的成果集成

切音字運動的主要旨趣雖然是設計、推廣切音字,但其理論、其活動卻遠遠超出了文字領域。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家論語言統一》一文,曾經將切音字運動的主張歸結為:1.字畫簡易;2.字話一律;3.語言統一。【16】這些主張,在盧戇章《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中已見端倪:

“竊謂國之富強,基于格致。格致之興,基于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者,基于切音為字。則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基于字話一律,則讀于口遂即達于心,又基于字畫簡易,則易于習認,亦即易于捉筆,省費十余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于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又當以一腔為主腦,……中國雖大,猶如一家?!?span id="2d7y3w2"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17】

“字畫簡易”要求文字簡單便捷,這一主張帶來了各種“切音字”方案,并為后來的注音字母、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以及漢字簡化等,做了理論和實踐的鋪墊。“字話一律”的邏輯延伸就是要求口語與書面語一致,實為后世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以一腔為主腦”,就是要用最通行的官話統一全國語言,這開啟了國語運動的先河。《統一國語辦法案》的主旨是國語統一,它充分吸收了切音字運動關于語言統一的成果,如“國語”的名稱、國音的標準、推廣國語的措施與步驟等等。就此而言,可以說《統一國語辦法案》是切音字運動的集成之作。

(三)《統一國語辦法案》摒棄了切音字運動的文字主張

《統一國語辦法案》沒有采納切音字運動的文字主張。切音字的主要提倡者,早年是希望用切音字取代漢字,但是一直受到維護漢字正統地位者、特別是清朝學部的批評抵制。后來,切音字提倡者改變了策略,把切音字的功能定位于“補助漢字”,而不是取代漢字,甚至還“言不由衷”地把漢字吹捧一通。用切音字補助漢字的主張可以概略表述為:1有文化者用漢字,沒文化者學習切音字,即所謂用漢字教“秀民”以造人才,用簡字教“凡民”以開民智。2由于切音字可以為漢字注音,所以“凡民”還可以通過切音字再學習漢字。例如勞乃宣1910年《致唐尚書函》:

“竊聞教育之道,其用有二:一在造人才,一在開民智。造人才者教秀民,開民智者教凡民。天下秀民少而凡民多,秀民有教而凡民無教?!蛭抑袊淖郑行?、有聲、有義,孳乳相生,文成數萬,閎括萬有,貫通天人,為環球所莫及。然其精播在此,其繁難亦在此,故優于教秀民而拙于教凡民?!毦煿僭捵帜?,完美便用,為諸家之最。弟于乙巳歲在金陵得此譜,深賞之,但惜其專用京音,于各省方音尚未包括,因以其譜為本,而增益母韻聲為寧音一譜,吳音一譜,請諸江督周公,設簡字學堂于江寧省城。以方音為階梯,以官音為歸宿,奏明立案,行之數年,畢業多人,成效頗著,其足為教凡民之利器,確有明征。” 【18】

再如潘籍郛1907年《推行簡字非廢漢文說》:

“凡民識漢文難而行簡字易,軍學商政諸界與民皆有關系而議推行簡字,所以冀民智之開通,教育之普及,毋使上下貴賤之情或有閉塞而隔閡也。夫軍學商政諸界中人,不過于漢文外增識簡字一類?!毖蠛喿忠殉鰣竽暧啵苍t諭暨天文、輿地、人倫、歷史、姓名尋常有用之字,莫不旁注漢文。其意欲使人由簡字以略識漢文也。然則吾議推行簡字,亦謂識漢文識簡字可以各行其是,可以并行不悖,可以使簡字與漢文相因相成而不相刺謬。非謂人人學簡字直可以廢漢文也?!?span id="wtvmzg3"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19】

三如勞乃宣1909年《奏請于簡易識字學塾內附設簡字一科并變通地方自治選民資格折》:

“顧或者慮新字盛行,有妨古學,不知我國文字肇自圣神,有形、有聲、有義,傳心載道,萬古常新,斷無磨滅之理。簡字有聲無義,僅足以代口語。義理之精微,經史之淵雅,仍非漢字不可,簡字萬不足以奪之。日本之有假名已千余年,而漢字至今盛行,毫無所損,是其明證。今請于簡易識字學塾內附設此科,本塾正課仍以用學部課本教授漢字為主,簡字僅為附屬之科,專為不能識漢字者而設,與漢字正課并行不悖,兩不相妨。蓋資質不足以識千余漢字之人,本無識字之望,今令識此數十簡字,以代識字之用,乃增于能識漢字者之外,非分于能識漢字者之中也。漢字正課,極其功效,能令百人中五人識字,而此附屬之課,能令不識漢字之九十五人,皆識簡字。則百人皆識字矣,不尤足為教育普及之助乎?若專學簡字之人,能兼識漢字數百數十,則更為有用,亦可量其資質,酌加教授。且漢字以形為主,故多而難識;簡字以音為主,故少而易識。既識簡字,即可以簡字注漢字之音,則漢字亦易識矣!是簡字非特無妨漢字,且可補助漢字,為識漢字之門徑也。”【20】

盡管如此,不少人仍然擔心切音字會“覬覦”漢字的寶座,不能讓它冠以“字”名。1910年資政院特任股員會股員長嚴復在《審查采用音標試辦國語教育案報告書》中,仍根據“有補助教育之利,而無妨礙漢文之弊”為宗旨,審慎地將“簡字”正名為“音標”:

“簡字當改名音標。蓋稱簡字,則似對繁體之形字而言之;稱推行簡字,則令人疑形字六書之廢而不用。且性質既屬之拼音,而名義不足以表見。今改名音標,一以示為形字補助正音之用,一以示拼音性質,與六書性質之殊。”【21】

《統一國語辦法案》第四條“定音標”,既吸收了切音字運動關于簡字在推行國語中的作用的探討,又繼承了官方(包括嚴復《審查采用音標試辦國語教育案報告書》)維護漢字正統的態度,不稱“簡字”而稱“音標”。

此外,《統一國語辦法案》關于設立國語調查總會、分會進行全國語言調查的辦法,關于以“雅正通行”作為國語標準,關于編纂方言對照表的主張等,也都超出了切音字倡導者的思想范圍。

三 《統一國語辦法案》的歷史影響

《統一國語辦法案》議決諸事,即使用今天的學術眼光看,也具有很高的語言學水平,具有語言規劃的系統思考,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它在語言規劃方面的意義可以從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兩個方面看。

(一)對民國初年語言規劃的直接影響

《統一國語辦法案》議決在清朝之最后一年的1911年,清政府已經沒有時間來實施它。但是就在1912年(民國元年7月10日),“中央臨時教育會議”就召開了;在議決的23件提案中,就有《采用注音字母案》。倪海曙認為:“這決議案可說是清末的‘中央教育會議’所決議的《統一國語辦法案》的移花接木?!?span id="o4qojpi"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22】“移花接木”四字是批評“采用注音字母案”不進行文字改革,但這句話也反映出清末民初兩個決議案之間的聯系。

1912年12月,教育部根據“中央臨時教育會議”的《采用注音字母案》,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章程》第五條規定:

“一、審定一切字音和法定國音,二、將所有國音均析為至單至純之音素,核定所有音素總數,三、采定字母,每一字母均以一字母表之?!?span id="uz6ljas"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23】

這些規定,顯然是“落實”《統一國語辦法案》的審定國音和確定音標兩項任務。

1913年(民國二年)2月2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審定了7100多字的國語讀音【24】,產生了注音字母方案,議決了《國音推行辦法》。《國音推行辦法》共有七條:

“一、請教育部通咨各省行政長官飭教育局從速設立‘國音字母傳習所’,令各縣派人學習。畢業回縣,再由縣立傳習所,招人學習,以期推廣。

二、請教育部將公定字母從速核定公布。

三、請教育部速備‘國音留聲機’,以便傳播于各省而免錯誤。

四、請教育部將初等小學‘國文’一科改為‘國語’,或另添‘國語’一門。

五、中學師范國文教員,必以國音教授。

六、《國音匯編》頒布后,小學課本應一律于漢字旁添注國音。

七、《國音匯編》頒布后,凡公布通告等件,一律于漢字旁添注國音?!?nbsp;【25】

這七條,可以看作對《統一國語辦法案》有關“傳習”內容的細化。

參加讀音統一會者,多是當年積極參與切音字運動的人士,如王照、王璞、盧戇章、馬體乾等;討論的內容也基本上就是《統一國語辦法案》的有關內容。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可以把民國初年的“讀音統一會”,看作1911年清朝學部中央教育會議討論《統一國語辦法案》會議的繼續。正如王均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中所說的:

“這個決議通過了,但只是一紙空文,不能實施。辛亥革命以后,民國的教育部決定召開‘讀音統一會’,才把切音字運動的原班人馬召集在一起,實現了清末資政院的‘決議’精神,制定出一個注音字母方案?!?span id="2wqf7sl"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26】

民國教育部1918年11月23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簽署的《教育部令第七五號》,是這樣開頭的:

“查統一國語問題,前清學部中央會議業經議決。民國以來,本部鑒于統一國語必先從統一讀音入手,爰于元年特開‘讀音統一會’,討論此事。經該會會員議定注音字母三十有九以代反切之用,并由會員多數決定常用諸字之讀音。呈請本部設法推行在案?!?span id="ycm9sqj" class="char-style-override-4" style="vertical-align: super;">【27】

這些話也表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對民國初年這些活動的直接影響。

(二)對后世的長遠影響

《統一國語辦法案》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在《統一國語辦法案》之前,國家的語言政策基本上是隱態的,是通過語言意識和語言實踐來體現的?!督y一國語辦法案》是用國家文件的方式來明確國家語言政策。受此影響,其后百年以來的國家語言政策,不管是民國時期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都采用顯性的表現方式,用國家文件明確表述。語言政策由隱性到顯性,是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語言規劃的行進路向。

《統一國語辦法案》的許多規定,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深刻的。例如:

1提出了國語的“通行、雅正”標準,明確國語應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

2確立了北京話在國語中的地位。

3重視音標在國語推廣中的重要性,科學論述了音標應具有的特點。

4重視教育在國語推廣中的重要地位,編寫國語教科書,培訓國語教師,設置國語課程,并且提出了將國語作為教學語言的主張。

5重視詞典編纂工作,并且提出了國語詞匯與方言詞匯的對照。

6重視專門的語言機構在國語標準制定和推行中的作用,例如為做好語言調查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及各省的調查分會,為培養國語師資而成立各級國語傳習所。

7提出音標制定出來應先試行,經修正后再正式頒布。這雖然是就音標制定講的,其實符合語言規范標準的制定規律;此后發布的語言文字規范,都重視“試行”環節。

8主張通過語言實際的調查研究來確定國語標準,實乃語言國情調查之先聲。

有些主張或辦法,一直為后代所遵循,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教育、詞典、音標、專門語言機構等在國語推廣中的重要作用等。有些主張或辦法,在后代的語言規劃中進一步得到細化或完善。例如國語以北京話語音為標準音,割除留下的“入聲”尾巴;例如對國語“通行、雅正”標準的進一步明確,對國語語音、詞匯、語法等內容的完善等。而有些主張或辦法倒是很晚才開始提到語言規劃的議事日程上,甚至到今天還沒有完成。例如語言調查,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都是零散進行的,50年代之后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但是直到今天語言國情調查的任務還沒有最后完成,有些地區的語言面貌仍然不是很清楚,全國方言對照表的編纂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再如教師都會講國語、學校各科都用國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要求,在今日的西部和農村地區還有一定差距。

總之,國語統一的規劃與舉措,未因朝代更替而終止?!督y一國語辦法案》充分吸收了清末切音字運動的成果,開啟了政府規劃語言文字的首例,并形成了百年傳統。百年來中國的語言規劃,有很多內容都是在完成它提出的任務,有很多舉措都受到它的啟發,而它提出的全國語言調查、將國語作為教學語言等任務,時至今日尚未完成。

屈哨兵先生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講,它開啟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語言規劃的大門?!辈ⅰ皩Ξ敃r學部中央教育會會員決議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表示一種歷史的尊重”。【28】這是很有道理的。當然,今日紀念《統一國語辦法案》,除了科學評價它的歷史貢獻和對當事人表示歷史的尊重之外,更應當盡力做好當今的語言規劃,推進當今語言文字事業的科學發展,并努力通過語言規劃來促進社會和諧,來促進人類的語言溝通和文化互信。

主要參考文獻

黎錦熙 1933 《國語運動》,商務印書館。

費錦昌主編 1997 《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記事(1892~1995)》,語文出版社。

李宇明 2003 《清末文字改革家論語言統一》,《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百期紀念刊)。

倪海曙 1948 《中國拼音文字運動史(簡編)》,時代書報出版社。

璩鑫圭、唐良炎編 1991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教育出版社。

屈哨兵 2011 《“統一國語辦法案”所涉問題三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6期。

蘇培成主編 2010 《當代中國的語文改革和語文規范》,商務印書館。

王均主編 1995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王理嘉 2003 《漢語拼音運動與漢民族標準語》,語文出版社。

王理嘉 2011 《國語運動與漢語規范化運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6期。

威妥瑪 1867 《語言自邇集——19世紀中期的北京話》,張衛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58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

許長安 2000 《語文現代化先驅盧戇章》,廈門大學出版社。

于錦恩 2007 《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中華書局。

 

 

原載《澳門語言學刊》2012年第1期


【1】 見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43~144頁)。

【2】 這里的“音”指的是語音,“聲”指的是聲調,“話”大約指的是詞語、句子等。嚴格說,聲調是語音內容之一種,兩者有包容關系;語音與“話”屬于不同層面的概念。將“音、聲、話”并列統舉,顯然并不合適,但在清末,現代語言學在中國尚未建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

【3】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3頁)。

【4】 若要全面了解盧戇章,可參見許長安(2000)。

【5】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34頁)。

【6】 王理嘉(2003,7頁)。

【7】 參見李宇明(2003)。

【8】 轉引自璩鑫圭、唐良炎編(1991,499頁)。

【9】 盧戇章《頒行切音字書十條辦法》,見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73頁)。

【10】 轉引自王理嘉(2003,26頁)。

【11】 轉引自王理嘉(2003,27頁)。

【12】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17頁)。

【13】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見費錦昌主編(1997,221頁)。

【14】 這顯然是吸收了1904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等《奏定學堂章程》的一些規定。

【15】 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計劃在1909年召開各省立憲會議,1910年召開全國立憲會議,1917年召開國會。

【16】李宇明(2003)。

【17】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2—3頁)。

【18】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13~114頁)。

【19】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76頁)。

【20】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06~107頁)。

【21】 轉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34頁)。

【22】 倪海曙(1948,66頁)。

【23】 轉引自倪海曙(1948,66頁)。

【24】 先審定了清李光地等的《音韻闡微》中的6500多個漢字的標準國音,后又審定了600多個俚俗及外來學術新字的國音。

【25】 轉引自黎錦熙(1933,70頁),個別處做了技術更正。

【26】 王均主編(1995,15頁)。

【27】 轉引自黎錦熙(1933,38頁)。

【28】 屈哨兵(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托克托县| 德庆县| 吴旗县| 谷城县| 托克逊县| 古浪县| 巧家县| 灌阳县| 夹江县| 镇沅| 康乐县| 台前县| 任丘市| 九江县| 千阳县| 庄浪县| 新竹市| 兴隆县| 福清市| 岱山县| 札达县| 盘山县| 福贡县| 徐州市| 南溪县| 米林县| 邮箱| 田阳县| 禄丰县| 台江县| 灯塔市| 长丰县| 新泰市| 广东省| 平乐县| 崇州市| 靖远县| 麻阳| 阿瓦提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