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路徑

馮俏彬 1

【導語】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對應于這些新需求,我國當前面臨著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決定經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如土地、勞動力、資本、制度供給、創新等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為此,必須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來創造新供給,釋放經濟社會活力,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應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化所需,也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與主要問題,改革的方法是長短結合,長期而言要以深化要素改革為核心,短期而言則要打好“五大殲滅戰”;改革的核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各類制度創新與制度供給,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進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

一、當前我國急切呼喚深化供給側改革

過去三十多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在世界各國當中的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由以前的不足2%上升至10%左右。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從總供給角度,以制度供給和結構調整為核心,推動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所釋放的驚人的制度紅利,也與1998年我國政府以極大決心與勇氣加入WTO,迎來新一輪制度變革大潮,主動融入國際貿易與全球化市場有關。

回望過去,盡管正確的需求管理對中國經濟成長功不可沒,但供給側的系列重大制度變革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真正的、最強勁的動力。但總體而言,一個完善、健全、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建成,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然沒有厘清,還存在著很多政府對市場的不當管制與干預,在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這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原因。

(一)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

我國人口總量世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民工為代表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向工業的巨量轉移是支持我國獲得當今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因素之一。但是,據學界測算,在2011年前后,我國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以數量為特征的勞動力轉移對于中國經濟的貢獻度頹勢已現,近年在各地不斷出現的民工荒、招工難以及勞動人口工資明顯上升,就是明證。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已呈現明顯老齡化。有研究表明,在未來十年間,我國老齡化社會程度將超過日本,超過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通觀全球人口與國力的變化史,人口基數與結構的變化對國力、國運有著長遠而決定性的作用。

(二)土地管理制度僵化,自然資源消耗過多過快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土地及相關自然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供給抑制十分明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鄰近城市的農村土地通過各種形式轉化為城市發展用地,這本是城市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由于現行土地制度管理過于僵化,導致大量農村土地在轉為城市用地的過程中,利益天平過多偏向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引發諸多激烈的社會沖突與群體性事件。在這種情形下,另一種聲音在保護農村、保護農民的口號下,阻止市場與工商力量向農村的擴散,又從另一個角度延誤了農村在現代化大潮中應有的發展,使我國本來就十分巨大的城鄉差距遲遲得不到彌合。歸根結底,這與在城市化背景下缺乏對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走向的判斷有密切關系,與土地制度本身涉及各相關群體的巨大利益調整高度相關,是制度供給滯后的另一個例子。除土地之外,我國其他各類自然資源方面,也存在著定價機制缺失以及政府發展經濟的強烈動機之下的粗放使用,已經造成了近年來各方面有深切感知的、公眾意見十分強烈的各類水、土、氣污染問題以及資源能源過多過快消耗等嚴重問題。

(三)金融抑制明顯,對實體經濟支持不足

無論是從外匯儲備還是國內儲蓄上看,我國都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但從資本的使用效率上看,從實體經濟得到資金活動滋養的程度上看,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居全世界之冠。一是利率市場化到現在仍然還沒有完全實現。二是金融市場主體“大小不均”,主體國有比重過大而民資、外資比重過低,超級銀行占比過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占比過小。三是資本市場結構不合理,主板市場占比過大而創新板、新三板、場外股權交易市場高度不發育。這些導致長期以來我國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對就業貢獻最大的廣大中小企業得不到合理的融資支持,實體經濟升級“突破天花板”得不到支持,“三農”領域的金融支持始終盤桓于政策倡導層面而實質性進展十分緩慢。

(四)科技教育體制僵化,創新“驅不動”

各方公認,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應當而且必須轉向創新驅動。早在黨的十六大文件中,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但從進展上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格局還未得到根本扭轉,一方面我國科研人員的論文發表數、專利申請數快速增長、名列世界前茅,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向產業、市場的轉化率不到10%。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激發科技人員、企業創新研發的體制機制不暢通。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明顯滯后。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三是人力改善供給機制被行政化、違反規律的落后制度機制所扼殺,創新人才還未充分涌現。四是狹窄的部門利益阻礙,這在今年以來互聯網在與傳統產業結合過程中,各類磕磕絆絆的事例中特別明顯。五是政府管理與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給嚴重滯后

政府是壟斷性供給制度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獲得的巨大增長與政府管理理念的調整、方式的轉化、體制機制的不斷優化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但是,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各類利益糾葛日漸復雜,當下政府在供給端以改革為取向的系列制度方面已經大大滯后。一是關鍵功能不到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功能即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等遠未到位,目前各地一再呼吁的“多規合一”始終未有實質性進展,2015年6、7月震動國內外的“股災”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二是關鍵領域改革不到位,如上文提及的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國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人口戰略調整等,慢于社會預期。三是政府支持經濟發展手段方式陳舊,仍然習慣于替代市場,習慣于以“政”代“經”。以“補貼”、“優惠”代替扎實的市場環境與市場基礎建設,近期在政府主推的棚改、中心市區交通體系等方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質量與效果還有待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面臨的實質性門檻仍然比較高。

此外,在涉及市場環境與體制機制的其他方面,也還面臨著一系列約束,如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顯、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待加強。這些都表明,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在實現市場機制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還有待努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創新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被認為是高層經濟思路上的重大變化。隨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重點部署。

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彪S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后,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升級換代后勃興的新需求,不利于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釋放。正是基于此意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居于制度創新之首的,應當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具體表現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手”。通過嚴格規范政府的行權方式,做到廉潔、高效、透明、公正、公正、公開,一方面優化合法經營、公平競爭、高度法治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規范,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諸多系統性、基礎性問題正浮出水面,進一步深化改革不僅需要決心與勇氣,更需要改革的系統設計與專業化的技術解決方案。政府在這方面可以作為的空間還很大。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其次,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形成政府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系以及規范的政府財政管理制度。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兩年來,財稅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當前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推進財稅改革的外部環境正在變得現實而嚴峻。今后一個時期,財政改革既要兼顧與其他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自身更要向縱深推進,需要啃下多個“硬骨頭”,如房地產稅與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央與地方事權改革、地方收入體系重構、預算管理基礎制度建設、PPP等。這些都是十分復雜而牽動全局的改革,但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最后,在“管住權”“管住錢”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實施“三步走”戰略

從供給側觀察,要素問題是影響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是要素市場,具體包括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創新與制度供給。從這個意義上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被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下半場,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奮斗。以此而言,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需要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從低效過剩領域中釋放要素,重點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這五大任務;第二步是深化結構性改革,促進五大要素的自由流動;第三步是大力發展新經濟,優化要素配置。

(一)完成“五大重點任務”,從低效過剩領域中釋放要素

當前,“三去一降一補”已經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也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社會公眾,大多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完成這五大任務。對此,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澄清和說明。綜合而言,這五大任務主要解決的是過去刺激政策留下的后遺癥,即通過市場出清,清除供給冗余,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總體而言屬于“減肥”過程。

(二)深化結構性改革,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  

長期而言,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經濟增長的效率。從供給側的角度看,主要應研究、觀察五大關鍵要素—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創新、制度—的組合是否能帶來效益的提高,增進社會福利。五大要素中,前三個要素可視為傳統要素,即俗稱的“人、地、錢”,這對于微觀經濟主體是特別重要的三大要素。但從中觀和宏觀的層面看,科技創新、制度是更加重要、更加關鍵和更具根本性的要素。目前,我國這五大關鍵要素都面臨著相關制度陳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實情況,存在著明顯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需要進行深入改革。

(三)發展新經濟,優化要素配置

在從低效過剩領域釋放要素和通過結構性改革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之后,理論上講,將形成要素按市場規則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的結果。經濟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將明顯上升。結合當前世界產業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我認為,優化配置后的要素,將較多地集聚在新經濟行業。也可以這樣講,新經濟的發育發展程度,是衡量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程度的主要標志。

新經濟主要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所產生出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二是傳統產業在“觸網”后所打開的新空間、新領域,即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一產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比整個歐盟的人口數量還要多,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無線網絡覆蓋明顯提升,網民WiFi使用率達到91.8%。與之相適應,我國的互聯網經濟舉世矚目。目前,世界上十大互聯網企業中,我國占了四家。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其2015—2016財年的總交易額達到3萬億元人民幣,已超越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零售平臺,這被業界視為零售業務由線下全面轉向線上的標志性事件。全國層面看,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6349億元,增長42.4%。有國際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零售市場的線上滲透率將攀升至22%,市場規??傆嬤_10萬億元。再以當下正處于“成長的煩惱”中的分享經濟為例,其發展勢頭更是令人嘖嘖稱奇。根據《中國分享經濟報告》的結論,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已達到19560億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務、交通出行、生產能力、知識技能、房屋短租六大領域。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人(其中平臺型企業員工數約500萬人),約占勞動人口總數的5.5%。保守估計,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總人數已經超過5億人。展望未來,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新經濟展示出的不可思議的潛力與空間為正深陷經濟下行泥淖的中國經濟帶來了曙光,也指明了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方向。放眼全球,當前世界正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入口”處,我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能否抓住新經濟這一歷史機遇,是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重回世界之巔的關鍵一招。

四、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是要素市場改革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對要素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真正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全面釋放經濟社會活力。這是因為長期而言,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經濟增長的效率。目前,我國五大關鍵要素都面臨著制度陳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情況,需要進行深入改革。

(一)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實施人力資本戰略

人是經濟增長最根本的因素。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老齡化社會的陰影正在逼近。必須盡快、果斷調整我國人口政策。一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全面“放開二孩”后,還應動態推進,后續優化,嚴密監控政策效果,做好應對不同情況的政策儲備。二是切實將以計劃生育為核心的人口控制,過渡到以優生和提高人口質量為核心的人口戰略,并進一步改寫為以教育和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本戰略。三是促進人口流動、適當吸引移民也應當成為我國人口政策的重要內容。四是盡快完善與人口流動密切相關的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真正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二)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通制度

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也是供給管理的重要內容。土地制度改革關系到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最需要長遠謀劃、審慎落子。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等方面。對此,我們建議盡快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有關精神,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的權能,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和途徑;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全面推動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的確權、流通、轉讓、租賃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探索農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區域戶有所居的多種實現形式。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圍;規范程序,公開信息;建立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規范、多元的補償和保障機制。

(三)深化金融改革,全面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功能不全,金融抑制比較明顯,應全面推進金融改革。一是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改革,適當降低國家持股比例,提升社會資本持股比例。二是加快民營銀行的發展,積極發展社區銀行、村鎮銀行,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銀行業生態體系。三是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在繼續完善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覆蓋全國的各類產權交易市場、“大資產管理公司”等。四是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實現資本市場化定價。五是改革金融業監管體系,加強不同監管部門的統一領導與相互協調,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實施分地域、分層監管。六是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之首。對于今日之中國,其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當務之急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努力實現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在高端“買不來的技術”領域靠原始、自主創新艱難前行,在中高端依靠全面開放和“拿來主義”、“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集成創新”結合,最終建成“創新型國家”。與此同時,還必須改革科技管理體制、科研成果轉化辦法,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為創新培養更多人才。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強大的創新激勵。

(五)切實以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第一主體。當前,我國企業效益不佳,投資動能缺失,是影響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結合當前企業的實際情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切實為企業松綁、減負。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門檻、減少企業的準入控制,同時改革監管方式,優化服務,推動全國統一的行政審批標準化改革、建立覆蓋所有法人、自然人的全國性信息信用系統,執行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以此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二是適度降低我國社保繳費率,同時加快推進、實施社會保障全國統籌,釋放制度紅利。我國現行各類社保繳費高達40%左右,居全世界前列,明顯偏高。特別是在當前工資水平顯著上升的背景下,已成為企業不可承受之重,應當適度降低,以此形成的社保資金缺口,要轉向盡快建立全國統籌的社保體系、調入國資經營收益等方式來解決。三是進一步推進清理收費改革。要通過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削除各類收費滋生的制度性根源,徹底切斷行政審批與收費之間的利益機制。要分類重建收費管理的體制機制,“準稅收”性質的收費、基金盡快調入一般公共預算,“使用者付費”性質的收費、基金應加強成本核算與信息公開,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收費應打破壟斷、增強競爭,等等。

五、近期供給側改革要打好“五大殲滅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長短并重,一方面在戰略上要始終堅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從根本上釋放經濟社會活力,另一方面在戰術上要抓住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與突出矛盾,集中精力打好殲滅戰。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近期供給側改革應重點打好以下五大殲滅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一)積極穩妥“去產能”,優化供給結構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我國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制造業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一方面造成這些行業利潤率下降,經營風險增大,另一方面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金融、人才資源,不利于整個經濟體的調整與轉型升級。今后一個時期,要以創新來優化供給側的動力結構,倒逼市場出清,為此要出臺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重拳治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要加快行業的跨界兼并重組,消化過剩產能。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過剩產能的國際轉移。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二)多舉并重“降成本”,提升供給能力

降低企業成本是幫助企業擺脫當前困境、保持競爭優勢的需要。當前,我國各類制度性交易成本過高,企業負擔很重,需要從制度、財稅、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多個領域發力,打出降低企業成本的“組合拳”。一是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三是深化財稅改革,清費立稅,以清理、規范各類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為重點,降低企業實際負擔。四是深入推進價格改革,盡量發揮市場定價功能。五是適度降低各類社保繳費率,緩解勞動成本的上升趨勢。六是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七是推進流通體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

(三)重拳出擊“去庫存”,清除供給冗余

目前,我國房地產庫存嚴重過剩,已成為拖累經濟、延滯改革的重要因素。今后一個時期,要以化解房地產庫存為重點,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一是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提升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從而擴大房地產的消費基礎。二是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大力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鼓勵社會資本和投資機構介入公租房、廉租房市場,逐步把公租房制度擴大到所有的非戶籍人口。三是完善住房政策性金融制度,建立健全我國住房政策性金融體系。四是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提高行業集中度。

(四)雪中送炭“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

所謂“補短板”,就是培育和升級經濟轉型過程中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可以理解為供給側改革的“加法”。當前,“補短板”的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補民生短板,到2020年徹底解決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二是補教育短板,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三是補醫療短板,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四是補養老短板,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五是補城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城際鐵路、地鐵、地下管線、互聯網、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新一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改善貧困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六是補“三農”短板,發展現代農業。

(五)防范風險“去杠桿”,確保供給安全

2008年以來,中國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債務占GDP比率(即“杠桿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如果管控不當,就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必須努力防范化解。一是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辦法。二是要加強全方位監管,規范各類融資行為,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妥善處理風險案件,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三是加快金融體系再造,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總之,當前我國引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因應國際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化所需,也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與主要問題,改革的方法是長短結合,長期而言要以深化要素改革為核心,短期而言則要打好“五大殲滅戰”。改革的核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各類制度創新與制度供給,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進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賈康、蘇京春:《新供給經濟學》,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

[3]馮俏彬:《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創新》,《瞭望中國》總第298期。

[4]馮俏彬:《深化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11期。

[5]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課題組:《 “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改革》,《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1 馮俏彬,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財政與稅收、政府經濟管理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阿鲁科尔沁旗| 冷水江市| 黔东| 临沧市| 德令哈市| 韩城市| 南雄市| 东阳市| 金塔县| 青浦区| 延庆县| 濮阳县| 包头市| 株洲县| 商都县| 淅川县| 天全县| 育儿| 穆棱市| 潢川县| 洛扎县| 浦东新区| 渑池县| 衡阳市| 平武县| 湄潭县| 隆尧县| 沽源县| 新丰县| 丹棱县| 平顶山市| 佛冈县| 宜兴市| 中超| 新竹市| 扎囊县| 钟祥市| 德化县| 满城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