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語文,我和你的故事作者名: 曹勇軍本章字數: 14496字更新時間: 2020-08-19 17:59:14
尋找美麗的語文
——我心中六節美麗的語文課
在遙遠的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在雅典城邊建立了一座“雅典學園”,讓師生在自由寧靜的環境和氛圍中,安靜地思考,理性地辯論,通過交流與研究,追求知識和真理。他在《斐德諾》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描述了那里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意境:“在梧桐樹的濃蔭下,四肢舒展,躺在草地上,夏日的涼風輕拂,把腳放入清泉,一陣沁人心脾的涼爽,用芳香的青草作枕,斐德諾,來吧,我就躺在這兒,你來讀你的文章吧,在這仲夏的溫暖中”。b
一千多年之后,到文藝復興時代,大畫家拉斐爾畫了一幅杰作,就叫《雅典學園》。他把歷史上希臘羅馬以來的思想巨人,不論年代,不分流派,都畫入這幅巨作之中。畫面中心,是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只見他倆寬袍飄飄,緩緩走來,似在爭辯。學園大廳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其中有“萬物皆數”的畢達哥拉斯,有“一切皆流”的赫拉克利特,有幾何學家歐幾里得,有天文學家托勒密,有犬儒派哲人第歐根尼……他們或立或坐,神態各異。作者拉斐爾也廁身其中,聆聽爭辯……這是一幅氣勢恢宏的西方思想文化的畫面,換個角度,也未嘗不可以看成一個跨越時空的巨型課堂。
我心中也有一個語文的雅典學園。在我的語文學園中,有東西方的思想巨人,有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師,還有求知路上親愛的師長;有小說作品中的人物,也有銀屏上光彩奪目的形象。他們走進我的職業生命,融入我的精神血脈,成為我職業發展學術追求的意象鏈,成為我精神成長的界標和譜系。他們告訴我什么才是美麗的語文,什么才是語文的美麗。在我得意忘形的時候,他們讓我清醒,在我失意倦怠的時候,他們給我力量,在我困惑迷茫的時候,他們給我指引方向。此時,我坐在心靈深處的巨大課堂中,做一個學生,聆聽他們的聲音,敬仰他們的人格;一節課又一節課,讓我認清語文美麗的面容和個性。
第一課:美在于生命的感發
《論語·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記錄了孔子的課堂。c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p>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一天,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學生討論各自治國安邦的抱負。孔子和藹地說自己年齡大一點,希望學生不要拘束,要暢所欲言。他啟發學生說:你們平時總抱怨沒有人了解你們,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
子路按捺不住,搶先發言。學生中子路年齡最大,他魯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樸實,也比較自負。在老師面前他毫不掩飾:“千乘之國”處于內憂外患之時,經過努力,三年大見成效。
孔子笑了笑,什么也沒有說。這個“哂”字中有譏諷,也有掩不住的欣賞和贊許,甚至還有不出所料的得意。子路說的不是老師心中的藍圖?但對于“千乘之國”,孔子有自己的設想:“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還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為了實現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國,到處宣傳治國主張,卻四處碰壁,無人欣賞。孔子面對學生的慷慨陳詞,心中可能感慨萬千,他知道理想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實到行動上,可就難了。
其他學生看到孔子的態度,心中有數了,誰也不肯主動發言??鬃娱_始點名。先點了冉有。冉有很謹慎,甚至有點戰戰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國”這個詞,用了“方六七十”,感覺還是大了點,于是縮小為“五六十”。如此小國,也要用三年時間,對于禮樂教化,還要另請高明,真是謙虛得可以了。
接著點了公西華,他更謙虛,說自己才能有限,只愿意在宗廟祭祀儀式上學做個“小相”。
別人在對話,曾皙在彈瑟,聽到老師點他的名,做了一個結束彈奏的動作,然后站起來,一副灑脫、自信和成熟的樣子。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說“異乎三子者之撰”,表示自己的不同??鬃庸膭钏骸昂蝹酰恳喔餮云渲疽??!?/p>
曾皙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暮春詠歸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幅“沂水春風”的美麗圖畫,表達了他寧靜淡泊的志趣,也契合老師禮樂治國的理想境界,引起老師內心強烈的共鳴,夫子喟然而嘆,給予充分肯定。
討論結束后,曾皙有意落在后面,追問老師對其他同學發言的評價??鬃渔告付劊戎赋鲎勇返摹安蛔尅钡娜毕?,又肯定了他們三人的治國之才。寥寥數語,口講指畫,不同的語氣態度,讓人在受到啟發的同時,也看出各人的優劣長短。好老師,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這是東方語文教育最美麗的原型,傳遞著一種溫暖,雍容寬緩,平靜祥和,有一種穿越歲月的力量,千百年來,不絕如縷,轉化成無數語文教育故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善問者如撞鐘”“做遲鈍功夫,猛火煎,慢火養”“程門立雪”“如坐春風”“知是行之始”“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第二課:美在于生命的敞亮
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講過一個“洞穴寓言”,讓我看到語文課堂另一種真實的美麗。d
柏拉圖假托蘇格拉底與格勞孔在對話。他從一個設想中的生活情境開始:在一個黑暗的洞穴中,有一批奴隸被縛住雙手,面朝洞壁,不能行動,不能回頭或轉身……蘇格拉底層層設問,推動對方去努力思考,自己得出結論。
蘇:讓我們想象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長長通道通向外面,可讓和洞穴一樣寬的一路亮光照進來。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洞穴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后壁。讓我們再想象在他們背后遠處高些的地方有東西燃燒著發出火光。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在洞外上面有一條路。沿著路邊已筑有一帶矮墻。矮墻的作用像傀儡戲演員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到屏障上頭去表演。
格:我看見了。
蘇:接下來讓我們想象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器物舉過墻頭,從墻后面走過,有的還舉著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成的假人和假獸。而這些過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說話,有的不在說話。
格:你說的是一個奇怪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蘇:不,他們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你且說說看,你認為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們對面洞壁上的陰影而外,他們還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的什么呢?
格:如果他們一輩子頭頸被限制了不能轉動,他們又怎么能看到別的什么呢?
蘇:那么,后面路上人舉著過去的東西,除了它們的陰影而外,囚徒們能看到它們別的什么嗎?
格:當然不能。
蘇:那么,如果囚徒們能彼此交談,你不認為,他們會斷定,他們在講自己所看到的陰影時是在講真物本身嗎?
格:必定如此。
蘇:又,如果一個過路人發出聲音,引起囚徒對面洞壁的回聲,你不認為,囚徒們會斷定,這是他們對面洞壁上移動的陰影發出的嗎?
格:他們一定會這樣斷定的。
蘇:因此無疑,這些人不會想到,上述事物除陰影而外還有什么別的實在。
格:無疑的。
可是,如果有一天,有一個奴隸,掙脫了束縛,回過頭來,看到了火光和物體,又會怎樣呢?蘇格拉底的追問,永遠是這樣尖銳和鋒利,讓你無法回避,處于一種熱烈緊張的思維之中。
蘇:請設想一下,如果他們被解除禁錮,矯正迷誤,你認為這時他們會怎么樣呢?如果真的發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個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抬頭看望火光,你認為這時他會怎樣呢?他在做這些動作時會感覺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繚亂,他無法看見那些他原來只看見其陰影的實物。如果有人告訴他,說他過去慣??吹降娜皇翘摷?,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較真實的器物,比較地接近了實在,所見比較真實了,你認為他聽了這話會說些什么呢?如果再有人把墻頭上過去的每一個器物指給他看,并且逼他說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認為,這時他會不知說什么是好,并且認為他過去所看到的陰影比現在所看到的實物更真實嗎?
格:更真實的多呀!
蘇: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會轉身走開,仍舊逃向那些他能夠看清并且確實認為比人家所指示的實物還更清楚更實在的影像的。不是嗎?
格:會這樣的。
是的,人在這樣的洞穴中生活久了,適應了黑暗,看到火光和物體,會感到困惑,感到痛苦,甚至會認為事物的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蘇格拉底更進一步: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又會怎樣呢?蘇格拉底的問題就像連珠炮一樣。
蘇:再說,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條陡峭崎嶇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見到了外面的陽光,不讓他中途退回去,他會覺得這樣被強迫著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惱火;他來到陽光下時,他會覺得眼前金星亂蹦金蛇亂竄,以致無法看見任何一個現在被稱為真實的事物的。你不認為會這樣嗎?
格:噢,的確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見的。
蘇:因此我認為,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處看得見東西,大概需要有一個逐漸習慣的過程。首先大概看陰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數看人和其他東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東西本身;經過這些之后他大概會覺得在夜里觀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陽和太陽光容易。
格:當然啰。
蘇:這樣一來,我認為,他大概終于就能直接觀看太陽本身,看見他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過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顯示出來的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來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見其本相了。
格:這是一定的。
蘇:接著他大概對此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造成四季交替和年歲周期,主宰可見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這個太陽,它也就是他們過去通過某種曲折看見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格:顯然,他大概會接著得出這樣的結論。
從最初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到看陽光下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見太陽本身,到那時“他”才處于真正的解放狀態,“他”的內心敞亮起來,開始可憐自己的洞穴生活,為自己生活和心靈的變化而慶幸,并轉而開始憐憫自己的囚徒同伴?!八钡纳钚叛?、人生價值觀悄然發生變化。
蘇:如果囚徒們之間曾有過某種選舉,也有人在其中贏得過尊榮,而那些敏于辨別而且最能記住過往影像的慣常次序,因而最能預言后面還有什么影像會跟上來的人還得到過獎勵,你認為這個既已解放了的人他會再熱衷于這種獎賞嗎?對那些受到囚徒們尊重并成了他們領袖的人,他會心懷嫉妒,和他們爭奪那里的權力地位嗎?或者,還是會像荷馬所說的那樣,他寧愿活在人世上做一個窮人的奴隸,受苦受難,也不愿和囚徒們有共同意見,再過他們那種生活呢?
格:我想,他會寧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過囚徒生活的。
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又會怎樣呢?他得重新適應洞中的黑暗,而且他會發現很難說服同伴跟他走出洞穴,他會受到同伴嘲笑。蘇格拉底悲憤地追問:“人家不會說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回來眼睛就壞了,不會說甚至連起一個往上去的念頭都是不值得的嗎?要是把那個打算釋放他們并把他們帶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殺掉是可以的話,他們不會殺掉他嗎?”
“洞穴寓言”雖然只是寓言,但表現了柏拉圖的教育理想:“教育是讓靈魂轉向到其應該關注的對象和方向上去,讓它能使用自己的能力去看”,e最終讓靈魂從洞穴生活中解脫出來。
語文之美在于讓學生看清自己,拂去心靈的塵埃和蒙蔽,學會做一個真正的人。
第三課:美在于生命的鍛造
1975年,臨近年關的一個晴朗寒冷的周日下午,一個年輕人敲開了北大朗潤園10號公寓204號的門,也敲開了他求知愛真的人生追求之門。f
年輕人叫趙越勝,半年前參加工人哲學進修班,遇見前來授課的北大教授周輔成。年輕人求知思考的熱情,感動了周先生,他讓年輕人來家中談談。第一次去周先生家的經歷,給趙越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憶說:
朗潤園在北大東北角。進北大東門,沿未名湖東側北行,過小石橋行百余米,便有一組群樓兀立。樓不甚高,紅磚砌就。嚴冬時節,樓之間衰草枯楊在寒風中瑟瑟顫抖。進樓門,玄關處較常見的蘇式建筑進深略寬,暗暗的。樓梯拐角處,堆放著一方大白菜,靠墻有幾輛破舊的自行車。204號是二樓左手的單元,暗褐色的門上有幾處破損的痕跡。
開門后師母熱情的迎接,周先生關切愛護的話語,還有暗黑的門廳,簡陋的沙發,擁擠惡劣的住房條件,暖氣中夾雜的飯菜香氣……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至今難忘。手捧一杯熱騰騰的麥乳精,幾句家常之后,話入正題。周先生談希臘的歷史,談希臘城邦的結構、社會等級、公民與奴隸、雅典與斯巴達的特點?!安挥弥v稿,娓娓道來,條分縷析,啟我心智大開。”不僅有知識的歸納、思想的啟發,還有讀書求知方法的引導。閑談中,“我拿出準備好的筆記本,仔細記下先生所述。先生說,這些都在書上,我給你提個頭,你倒是讀書時要多記筆記。”交談中,隨處可見獨立思考和人生追求的誘導啟發和點石成金。周先生提到莎士比亞的戲劇,看年輕人困惑不解,便提高聲音說:“莎士比亞的戲全談人生哲學,比哲學家高明得多?!薄耙坏鹊奶觳鸥阄膶W,把哲學也講透了,像莎士比亞、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學,像康德、黑格爾,年輕時也作詩,作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的天才只寫小說了,像福樓拜?!闭f罷大笑,又補充說,“我這是談天才,而我們這些讀書人至多是人才而已。若不用功,就是蠢材。”
周先生熱愛希臘,熱愛有尊嚴的思想。在后來的交往中,他反復強調“讀哲學第一步就是讀懂蘇格拉底,他是哲學家的哲學家”,他以為:“蘇格拉底所使用的方法是所謂‘精神接生術’,就是要人不是先思考哲學,而是先哲學地思考。前者是以哲學為對象,后者是以哲學為生活。以哲學為生活就要對社會中的問題取一種哲學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知道自己是無知的。蘇格拉底最寶貴的知識是‘知己無知’,自己的各類定見都可能是錯誤的。若有人告你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那你先要懷疑這宣揚者的道德,因為他在說著一些他并未深思過的東西。何謂真理?何謂標準?但這并不是相對主義,因為它不涉及對某一具體結論的定評,只關心你是如何獲取這些結論的?!?/p>
最難忘的還是周先生的書房,以及他把一本本書交給年輕人時所傳遞的思想、信仰和追求?!白谙壬鷷琅?,見高至屋頂的書架,上面擺滿了書,高處還放有幾函線裝書……先生書桌對面靠東墻放著一張單人床,頂頭有一架書,都是外文,其中一套,暗紅色皮面,燙金書脊,極厚重地挺立在書架中央。我過去用手摸,先生淡淡地說,‘那是《康德全集》’。先生語出,我摸在書背上的手似乎觸電。從未想過與先哲如此接近,竟至于‘肌膚相親’。我與先生相對無言。夕陽正沉在未名湖上,一縷金光入室。剎那,這狹窄局促的小屋顯出輝煌。”
從那之后,趙越勝便開始跟隨周先生,有了精神上的皈依,有了自己的學術生活和精神生活。他們一起吃飯,散步,聊天……先生“只告我應讀之書,讀后向先生復述內容及我的理解,有不解處由先生點撥。在親炙先哲典籍的同時,先生將正大的思想、純正的品味授我,如時雨潤物,化而無聲”。多年之后,趙越勝在他寫的《燃燈者》一書中,回顧與周先生交往的歷程,把周先生稱為 “燃燈者”,感激他為自己點亮了精神之燈、信仰之燈,就像第一次從周先生家中出來那種感受:“離開先生家已是夜幕低垂。清冷的天空有幾點寒星。天酷寒,我卻渾身灼熱,心中興奮滿溢。不為他事,只因先生授我一席話,借我幾冊書。以往,多少渴望冀求,晦暗不明地蜷曲蟄伏心中,而今先生的智慧和學識點亮燭火,通浚阻塞,喚醒了一個青年的精神生活,讓他懵懂的內心世界疏朗清明起來?!?/p>
趙越勝是幸福的。他追隨周先生讀書學習是一種源頭式的歷久彌新的人生鍛造,鍛造了他的青春、性格和情懷。語文之美就在于生命的鍛造。
第四課:美在生命的表達
1942年秋季,還是輔仁大學國文系二年級學生的葉嘉瑩女士,一走進顧隨先生“唐宋詞選”課堂,就被先生“飛揚變化,一片神行”的教學吸引和感染。她回憶說:“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使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庇谑敲看晤櫹壬恼n她都坐前排,領略著先生“旁征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的課堂魅力,享受著啟迪心靈智慧的美妙意境,走筆如飛,記錄著先生課堂上的一言一行,記下了整整六大本筆記。讀這些課堂筆記,人們仿佛能看見顧隨先生的學識風采,感受到他語文課堂的美妙動人意境。g
我們借助葉嘉瑩的筆記,展開想象,來到顧隨先生的課堂,選聽他“稼軒詞選講”中的一節課。
先生的課,在當時的燕大是出了名的“叫座”,每當先生上課,教室都坐得滿滿的。有國文系的,也有其他系旁聽的??焐险n了,有學生小聲介紹顧先生上課風格,他講作品并不逐句逐字講解,而是講自己讀詞的感受和思考,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興會淋漓,還不時舉出自己的作品參照,從詞境聯系到人境,從文心聯系到人心,讓人如癡如醉……有學生翻閱筆記,重溫先生講稼軒詞開場的介紹:“一個天才是一顆彗星,不知何所自來,不知何往而去。西洋稱天才為彗星;在中國,屈原是一顆彗星。此外,詩中太白,詞中稼軒。辛稼軒,山東人,性情豪爽、熱烈,少年帶兵,而讀書甚多,寫詞有特殊作風,其字法、句法便為他詞人所無。辛詞如生鐵鑄成,此蓋稼軒一絕……”
先生拖著病軀,夾著布包,緩步走進課室,一雙睿智明銳的眼睛望了望下面的學生,親切地微笑,回過身,一言不發,把辛棄疾的《祝英臺近·晚春》豎著板書在黑板上,那筆字遒美精神,如行云流水。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喚、啼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他回身,放聲吟哦,哽咽頓挫。讀到“鬢邊覷”幾句,那聲音穿云裂石,無比凄厲苦楚。
教室里很靜,只聽到先生略帶河北家鄉口音的低啞的聲音——
稼軒無論政治、軍事、文學,皆可觀,在詞史上是有數人物。
……
若以作風論,辛(詞)頗似杜(甫),感情豐富,力量充足,往古來今僅稼軒與杜相近。但稼軒有一著老杜還沒有,便是辛有干才。我們感情豐富才不說空話,力量充足才能做點事情。但只此還不夠,還要有干才。稼軒真有干才,自其小傳可看出這一點。老杜不成。稼軒此點頗似魏文帝老曹。老曹原也感情豐富,只是后來狠心狠得把感情壓下去了……稼軒有干才,其偉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揚素波、干青云之慨,豈后世齷齪小生所可擬耶?
《祝英臺近》寫“晚春”,一提“晚春”,便都想到落花飛絮,想到是景。而稼軒是最不會寫景的,他純粹寫景的作品多是失敗的。但如:“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滿江紅》)
如此之開端,真好,真響!《滿江紅》該用入聲韻,而除稼軒外,別人作出多是啞的。稼軒詞,即其音之飽滿便可知其內在力量是飽滿的、是誠的。(“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二句,亦然。)《水滸傳》寫武松鴛鴦樓上殺完人,“蘸著血,去白粉壁墻上大寫下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金圣嘆批:“請試擲地,當作金石聲?!毙链恕包c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亦然。寫景沒有寫得這么有力的。魏武、老杜也有力,但他們是十分力氣使八分,稼軒十二分力氣使廿四分。但寫景不能這樣寫,前面使力太多,后面無以為繼。
稼軒詞中有寫景之語,但他的寫景都是情的陪襯,情為主,景為賓。北宋詞就景抒情,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北宋清真(周邦彥)寫景寫得真好:
人去烏鳶自落,小橋外、新綠濺濺。(《滿庭芳》)
真新鮮,真是春天印象,水清且綠。此是純寫景,無情。又如: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
靜安先生說此二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非荷之形貌外表,然而無情。作品是人格表現,周清真之詞曰“清真”,美得不沾土,其人蓋亦然。稼軒不寫這樣詞。周是女性的,辛是男性的。
辛不能寫景,感情太熱烈,說著說著自己就進去了。如其《江城子》(寶釵飛鳳)一首:
寶釵飛鳳鬢驚鸞。望重歡。云水寬。腸斷新來,翠被粉香殘。待得來時春盡也,梅著子,筍成竿。
“云水寬”豈非寫景,而“望重歡”是寫情;“翠被粉香殘”是景,而“腸斷新來”是情勝過景;“梅著子,筍成竿”是景,而“待得來時春盡也”是情。情注入景,詩中尚有老杜、魏武,詞中無人能及。他感情豐富,力量充足,他哪有心情去寫景?寫景的心情要恬淡、安閑,稼軒之感情、力量,都使他閑不住。稼軒詞專寫景的多糟,其寫景好的,多在寫情作品中。
稼軒此首《祝英臺近》寫“晚春”,不是小杜之“綠葉成蔭”(《嘆春》),也不是易安之“綠肥紅瘦”(《如夢令》)。先不論辛之“晚春”詞為象征抑寫實。若說為象征,借男女之思寫家國之痛。英雄是提得起、放得下的。稼軒是英雄,其悲哀更大,國破家亡,此點是提不起、放不下。宋雖未全亡,但自己老家是亡了。這樣講也好,但講文學最好還是不穿鑿,便是寫實,寫男女二性之離別,也是很好的詞。
“桃葉”,晉王獻之愛妾,獻之曾為《桃葉歌》送之?!澳掀帧保汀秳e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煙柳暗南浦”,真遠?!芭律蠈訕?,十日九風雨”,無可奈何。能使稼軒那樣的英雄說出這樣的可憐話來,真是無可奈何。要提起,如何能提起?要放下,如何能放下?了解此二句,全部辛詞可作如是觀。
……
“寶釵分”一首詞纏綿得很,在稼軒詞中很少見,不過真好。詞中寫道“片片飛紅”、“啼鶯聲住”,飛紅也拉不住,啼鶯也勸不住,只好讓它飛、讓它啼。“更誰喚、啼鶯聲住”與“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一樣,無可奈何。飛者自飛,啼者自啼,而人是無可奈何。
此詞若講做男性之言,與后片不合,不如全當做女性之言。“鬢邊覷”、“花卜歸期”,感情很熱烈、很忠實,不用說,而且也美。辛詞往往以力代替美,清真詞以美勝于力。……這樣詞要沒有勁,非糟不可,而“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真美。
稼軒雖是老粗,但真能寫女性,了解女性,而且最尊重對方女性人格。此一點兩宋無人能及,便蘇髯(蘇東坡)亦不成,辛寫女性總將對方人格放在自己平等地位,周清真、柳耆卿都把女性看成玩物,而稼軒寫得嚴肅。“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可見心不在花。清醒時是“花卜歸期”,睡夢中是“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在中國詩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無可奈何。稼軒乃詞中霸手、飛將,但說到無可奈何,還是傳統的?!霸嚢鸦ú窔w期,才簪又重數”,憂,憐,無可奈何。
余初讀時喜歡后三句,“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此少年人傷感;其后略經世故,知道世事艱難,二三十歲喜歡“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四十歲以后才懂得“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三句是最美的。
四十多年過去,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古典詩詞研究專家的葉嘉瑩,仍保留著當年那六冊課堂筆記,不時翻閱,品味顧先生課堂上精彩的一幕一幕。她在紀念文章中總結說:“古語說‘人師難求’,先生所傳授給學生的,決不是書本的知識而已,而是詩歌的精魂與生命,以及結合此種精魂與生命的,先生所表現出的整體的品格和風骨?!?/p>
第五課:美在燦爛的感性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說的是聰穎而又苦命的香菱進入大觀園,跟隨林黛玉學詩。她勤奮努力,不斷進步,終有所成。這個片段在小說中算不上最精彩,但它折射出對傳統語文教學的想象,無意之中留下了一個原生態生活化的母語教學的樣本,散發著教育的詩性光澤,展示出語文課堂的美麗。h
香菱是怎么獲得寫作的進步和成功的?稍微提煉一下,不難發現小說故事中包括了作文教學的若干要素和一個完整流程。
第一,講點格律詩寫作知識。林黛玉第一次授課就很有特色。寫舊體詩要懂得格律,可是深淺難易的分寸感是對老師的考驗。黛玉根據香菱此時初學的基礎和需要,把格律詩的有關知識概括為簡單的幾句話:“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復雜的格律詩知識,被她提煉得簡單明了,要言不煩:從整體布局上說,是起承轉合;從形式規則上說,中間承轉之處是兩副對子;從聲韻對偶上說,是平仄虛實相對。尤其可貴的是,她既告訴初學者寫詩的“格調規矩”,同時又指出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她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边@讓香菱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绷掷蠋熁y為易,既講授了格律詩讀寫必備的常識,又鼓勵了香菱,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請注意她的語氣:“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用這樣一種輕松鼓勵的語氣,化解了初學者的畏難情緒,激發出她的自信心和好勝心。
第二,重視閱讀積累,打好底子。香菱告訴黛玉她很喜歡陸游的詩句“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就告訴她:這種格局淺近的詩不能學,學了出不來。那么應該學什么呢?黛玉說:“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這里黛玉老師選擇的是各體詩中最正宗的成就最高的大家之作,王維的五律、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絕,各讀一百多首,加在一起便是三百多首。這個數量也頗有眼光。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為什么要讀三百首,讀二百首不行嗎?不行。積累的數量偏少,不足以模仿借鑒,推動進步;四百首不行嗎?也不行。消耗的時間精力太多,成本太高,容易讓初學者望而卻步。三百首,加上一年的學習時間,是一個比較恰當的黃金分割點。有了三大家墊底,再加上其他名家,既有了精讀的教材,也有了泛覽的篇目,打下一個比較扎實的底子,為香菱學詩成功奠定了基礎。
第三,講究討論,透徹揣摩。香菱是好學生,不僅盡讀了林老師紅圈選的那些作品,而且閱讀的過程中頗多自己的心得體會。黛玉在引導香菱讀詩寫詩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與學生一起研討作品的精妙之處,把作品的寫作手法轉化為個體的寫作經驗。小說中有兩處極為精彩的描寫。黛玉趁著香菱來還書,與她討論交流閱讀體會。黛玉問:“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答:“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摈煊裥Φ溃骸罢v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毕懔庹劻艘环约旱母惺埽骸皳铱磥?,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摈煊裥χ穯枺骸斑@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舉出王維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個字,談了自己的理解感悟,還有對“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中“青”“白”二字的理解。她的理解很有個性色彩:“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里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她們還研討了“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的“余”字和“上”字。香菱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生活化還原:“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毕懔饩实膫€性解讀讓一旁的寶玉也佩服不已:“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彼齻兊挠懻摏]有八股式的架空分析,而是從個體生活經驗出發,與自我寫作經驗融為一體,這樣就讓學生從名作字詞的推敲錘煉過程中悟到了寫作的方法,把讀與寫聯系起來,構建了自己的詩歌寫作策略。
第四,鼓勵實踐,在實踐中指導。林老師不是空講知識,也不是結論化地空洞分析作品的精妙,而是鼓勵香菱多寫,在寫作中指導她。香菱在從師學詩的過程中,共寫了三首詩,一次比一次寫得好,最后一首寫成,眾人無不拍手叫好,認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寫作過程中,黛玉一方面提出要求,給予鼓勵,另一方面又指出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的方向和辦法。比如第一首,黛玉看過評價說:“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評價一針見血,認為這首詩“措詞不雅”,根子是“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只是模仿借鑒他人的作品,沒有寫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個性。第二首,作者借寶釵之口評價說:這首詩“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沒有扣住原來的題目“月”,而且“過于穿鑿,還得另作”。總之,對香菱的詩作,既指出她的不足,又明確努力的方向,保護初學者的積極性。小說中細致地描寫了香菱在學詩過程中情感的起伏變化,尤其突出了她嘔心瀝血、苦心孤詣,上了癮、中了魔一般的學習勁頭。在作詩的過程中,她“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最后寫成一首讓人滿意的詩作。如此巨大的學習熱情,加上切實有效的指導,最后才獲得寫作的成功。
令人遺憾的是,當我依據教學論課程論理論對“香菱學詩”進行重述時,發現原來小說故事中迷人的光彩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變成了不見個體生命只見宏大本質的冷冰冰的技術化文本,這反過來證明,黛玉的詩學課堂最可貴的是一種生活的氣息、生命的智慧。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一個必備的信念就是尊重感性。有了感性,才有生活,才有個性,才能讓學生靈魂被喚醒,熱情被點燃,潛能被激發,找到自己的寫作自信,建立全新的自我,最后破蛹化蝶。小說中,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曲折的情節、內心的思想活動,尤其是人物之間的互動,無論是黛玉“只管放開膽子去作”的誘導鼓勵,寶釵“詩從胡說來”的寫作心得,還是寶玉“三昧你已得了”的友情提醒,以及大觀園眾姐妹的理解,終于讓初學者跨出關鍵的一步,讓我們見證了她寫作成長的奇跡。
語文美在這種燦爛的感性之中,如黎明的東方,冉冉升起的是燃燒的生命。
第六課:美在超越規則的自由
美國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講述了一群高中生和他們的語文老師基廷的故事:在老師影響下,他們從束縛壓抑人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中掙脫出來,學會思考、學會選擇,不斷成長。影片塑造了基廷老師和一群高中生的形象,讓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好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樣的知識等重大教育問題。其中基廷老師的六個教學場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卡匹迪恩(CHRPE DIEM)
第一次師生見面不同尋常?;⒗蠋煷抵谏谧哌M教室,把學生帶到大廳,讓他們看櫥窗中陳列的已故校友的畢業合影。他對學生說:“好好看看這些過去的面孔,照片上的這些男孩子們和你們一樣,也曾意氣風發,野心勃勃,然而無情的自然法則使他們早已化作了灰土。我們都是凡人,總有一天,這個房子里的人都會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所以要把握今天,讓生命超凡脫俗?!彼钢掌?,說:“如果仔細聽,能聽到他們給你們的忠告。來吧!近一點!聽見了吧?”基廷老師在孩子們背后發出呼喚:“CHRPE DIEM!”(拉丁語:抓緊時間)“抓緊時間,孩子們,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這悠長的呼喚,震撼學生的心靈。從此,這句話在影片中不斷出現,成為學生人生覺醒的座右銘。
撕掉導論
上課后,基廷老師先讓學生讀導論“如何理解詩歌”。正當學生掏出筆打算開始抄筆記時,基老師話鋒一轉:“屁話!這又不是裝水管,這是在讀詩?!彼蠛纫宦暎骸鞍阉毫?!撕了!”在孩子們起初猶豫不決最后一片歡呼的喧鬧中,基老師不僅打破了照本宣科的習慣做法,而且讓孩子們撕掉了對書本和權威的迷信。接著,基老師蹲下來,招手示意,讓孩子們湊過來圍住他。他告訴學生讀詩不是為了技巧,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又是充滿激情的,所以每個人都要為生命奉獻一首詩。學生們聽著基老師的話,陷入沉思……
站上講臺
又一堂課,基廷老師講課中忽然跳上講臺??粗蠹颐曰蟛唤獾谋砬?,他告訴大家:“知道我為什么要站在講臺上嗎?我提醒自己:要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讀詩的時候,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見解,還要有自己的見解。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找到,找到的可能性越??!”基老師越說越激動,他引用梭羅的名言:“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站上講臺,試著從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和世界……下課鈴響起,基老師布置了一份作業:下周一的課上,每人讀一首自己創作的詩歌。
發出野性的狂叫
周一課上,基廷老師讓學生朗讀自己寫的詩。喊到安德森的時候,令人失望,他說自己沒有寫……基廷激動起來,在黑板上默寫了一句惠特曼的詩句:“站在世界屋脊,我發出野性的狂叫?!比缓笥种刂氐貙懥艘粋€大大的“YAWN”(叫喊)。他把安德森喊上來,讓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發出呼喊。起初安德森只是小聲嘟噥,后來被基廷逼急了,發出大聲吼叫。基廷大為興奮:“你內心還是有狂野的成分的嘛!”基廷讓他看墻上懸掛的詩人畫像:“你看見什么?憑直覺!”“一個瘋子!一個狂野的瘋子!”基廷突然捂住安德森的眼睛,讓他自由地想象。只聽到安德森說:“我看見一個牙齒流汗的瘋子,他在告訴我真理,真理像是你腳下發冷的毯子,只能蓋住我們的臉……”基廷驚呆了,松開手,大家也驚呆了,隨后一片掌聲。他們發現了另一個安德森,也發現了另一個全新的自我!
生活就是進攻
基廷老師把學生帶到足球場,把事先準備好的寫著詩句的小紙條發給學生,讓學生大聲朗讀紙條,然后依次踢球攻門。孩子們相互感染,聲音越來越大,熱烈地投入到眼前的生活中。操場和天空回蕩著他們青春的聲音和熱情。也許基老師是想借此告訴學生:生活就是這樣生機勃勃地活著!
走自己的路
基廷帶學生在教學樓下走路,起初學生各走各的,但不知怎么回事,走著走著,便踏出同樣的節奏和步調。基廷讓學生停下,面帶憂慮:“每個人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和節奏,可后來都變成一樣的?!彼掍h一轉,解釋說,“我說這個是為了說明順從問題,說明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的困難。”他接著說,“我們都有被人接受的需要,但你必須堅信你的信仰是獨特的……”接著,基老師引用佛羅斯特的詩《兩條路》(“兩條路在林中分岔,走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提出對孩子們的希望:“我希望你們能找到自己的路,找到屬于自己的步伐和步調……”
這六個教學場面,從抓緊時間的呼喚到學會獨立思考的啟發,從換個角度看生活到投身熱烈的生活,從發現新的自我到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極大地改變了孩子們的思想、精神和思維,使他們成為那穿梭于樹林和山洞的自由精靈,又如那群在天空中飛翔的鳥兒。而影片結尾,基老師被辭退走出教室,孩子們紛紛站在課桌上,為心愛的老師送行的感人的一幕,更使影片的教育敘事達到高潮,讓我們觸摸到教育的靈魂。
這六個教學場面某種程度上也揭示出語文課程的規則和密碼。首先,基廷的每一節課都有具體的抓手,它們都是具體的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有具象感和情景感。比如在大廳中面對照片呼喊“卡匹迪恩”樹立人生追求,撕掉導論去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詩;又如登上講臺,體會從不同角度看待生活,等等。整個過程憑借“呼喊”“撕掉”“登臺”等具體行動,構成具有情境感的課程現場。其次,可以慢慢打開,有個行動展開過程,以具體行動為憑借,巧妙融入相關學習內容,讓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習情境,有一種感性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最后,這些個性化的具象活動,是一個交互性憑借,是師生雙方理解和表達的抓手,使之主客一體,由教師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問題,由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由教師的任務轉化為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索。
基廷老師最偉大的地方,也許就是他運用規則而又超越規則,所創造出來的如詩如畫的語文課堂之美。

與學生讀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