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傳記研究(第7輯)
- 楊正潤
- 1506字
- 2020-08-19 15:17:20
一、 一位職業傳記家
連士升(1907—1973)出生于福建省福安縣,那是一個破落的農村,他家世代務農,從父親開始,教書為業,他11歲在縣立第一小學畢業,15歲母親去世,因為家貧無法往外地升學,只好回到舊式私塾攻讀經史。所幸得到本地親友名士的指導,打下古典文化的基礎。他15歲來到霞浦(福寧府),產生學習洋務的念頭,半工半讀讀完作元漢英學校,1926年到福州英華學校學習,在這些學校里,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1927年連士升來到北京,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就讀于燕京大學理科,受到濟南慘案的刺激,一年后轉入經濟系以圖“實業救國”,但同時他師從顧頡剛等文史名家,與作家許地山等人也多有交往。他鉆研經濟史,1931年獲燕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此后他寫文章維持生計,同時在北京圖書館讀書、鉆研。北京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連士升先后逃往香港、越南,經河內南下西貢,任安南中央社記者、福建學校校長??谷諔馉幗Y束回國,1949年率全家定居新加坡。歷任《中興日報》《南洋商報》編輯和主筆;曾任新加坡中國學會副會長、南洋學會及新加坡燕京同學會主席。
連士升一生著作極多,他寫作和翻譯過經濟學方面的論著,作為報紙編輯發表過大量時政評論,不過他寫得最多的是傳記類作品,在他已經出版的20多種著作里,絕大部分可以歸入傳記。
我們可以看到,連士升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傳記所有的主要形式:游記、日記、書信、回憶錄、長篇傳記、短篇傳記。自傳作品外,他寫過各種人物:中國人、西方人、印度人、新加坡人,其中有古人,也有現代人??梢哉f,他是新加坡和馬來亞的第一位職業傳記家,正如一位新加坡作家所說:“海外華文文藝界人士提起馬華作家,無人不知連士升,傳記著作更是首屈一指?!?a href="../Text/foot.htm#zw75" id="zww75">注75
連士升一生酷愛讀書,“我最喜歡閱覽古今中外的名人傳記”注76,他多次說過類似的話?!妒酚洝肥撬杂拙难凶x的作品。他不但喜愛傳記,而且對傳記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和研究,“重要學人的傳記,尤其自傳,對于我們很有益處。在傳記里,我們時常發現某某人在年青的時候最愛那幾本書,或者最喜歡結交那幾個師友,這些書籍和師友對他一生影響極大。假如我們能夠虛心研究,善自體會,我們當然可以找出他成功的原因”注77。也就是說連士升最看重的是傳記對讀者,特別是對青年“很有益處”,即傳記的教誨作用,這實際上也是他自己寫作傳記的目的之一。
中國的傳記極多,但自《史記》以后,優秀作品鳳毛麟角,原因之一是對傳記的認識的不足,連士升對傳記的看法是:“傳記比歷史更富有人情味,他的地位是介乎歷史和小說之間。歷史的事實比較可靠,但有時容易流于枯燥;小說的文字比較活潑,但有時不免陷于虛構。只有傳記,它可以兼備二者之長,丟掉二者之短”,“真正好的傳記,就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靈魂的上乘作品?!?a href="../Text/foot.htm#zw78" id="zww78">注78連士升認為傳記是介于歷史和小說之間、兼備二者之長的一種文體,傳記要“富有人情味”,“有生命有靈魂”,這些認識超越了傳統的傳記觀,顯然吸收了西方現代傳記理論的精華。
連士升還在新加坡南洋大學開設過講座《論傳記文學》,他對中國和西方傳記的歷史發展相當熟悉,自古及今進行了完整的介紹,他對傳記家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知人論世,是一宗極痛快的事。不過這種工作十分困難,非具備史才、史學、史識的人不敢擔任。它既需要史學家探討事實真相的熱情,又需要文學家描寫人物個性的手段,批評而不流于刻薄,頌揚而不至于肉麻?!?a href="../Text/foot.htm#zw79" id="zww79">注79這里他在傳統的“史才史學史識”的基礎上,對傳記家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類似于西方現代傳記理論家莫洛亞等人的說法,具備了現代傳記理念。他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丘吉爾、莫洛亞、茨威格等西方現代著名傳記家,對他們很熟悉。我們可以說,連士升是一位具有自覺的傳記意識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