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學東漸研究(第六輯)
- 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
- 1699字
- 2020-08-19 15:24:29
一、 對耶穌會傳教士譯介儒教的諸研究
(一) 在歐美的研究
傳教士們的中國古典研究,被漢學(Sinology)的實證文獻研究批判地繼承。此后歐美對中國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當然此處不能詳論。筆者在此想要談論有關儒教古典的若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重要研究著作是法國人畢諾(Virgile Pinot,1883—1936)在1932年發(fā)表的《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注184此書論及以柏應理等為中心的耶穌會傳教士們發(fā)表的《孔夫子》注185中提及的有關中國哲學的信息和“四書”被翻譯成拉丁語的過程。
丹麥的龍伯格(Knud Lundbaek)在1964年以后的著作里注186,詳細考察耶穌會傳教士的儒教研究和他們采用張居正注釋的實際情況以及在“四書”譯文中批評朱子學的記載。
美國孟德衛(wèi)(David Mungello)在1969年以后的論文和著作注187里,對柏應理《孔夫子》和衛(wèi)方濟(Fran?ois No?l,1651—1729)《中華帝國六經(jīng)》注188中的“四書”等拉丁語譯文,從歷史學和文獻學的角度加以研究。
中山大學的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教授在2002年以后的論文寫作注189中,對古漢語原著和張居正等的注釋對照進行了實證分析。并且,他還將《孔夫子》的大半部分翻譯成英文。他可以說是目前中西思想研究的引導者。
(二) 在中國的研究
朱謙之在1940年發(fā)表的《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注190中廣泛尋找中西研究文獻,對東西方交流的情況以及中國哲學對于西洋的影響(如啟蒙主義、法國革命等)進行考察,對后世產(chǎn)生甚大影響。
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西平教授,自1998年以來,陸續(xù)發(fā)表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著作。注191他的研究不但馳名中國,而且飲譽世界。目前,他的卓越研究是無人能及的。
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羅瑩博士在2010年以后的研究也令人矚目。注192她對于《孔夫子》的成書過程及其在17—18世紀歐洲翻譯出版“四書”時的情況,尤其對于《中庸》譯本,運用了拉丁語等歐洲文字進行實證文獻研究。
(三) 日本研究概況
由于語言障礙,日本的中西思想交流研究在全球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因此,我想在這里簡單地介紹日本有關儒教古典和傳教士的研究概況。
早稻田大學的五來欣造在1927年發(fā)表《儒教對德國政治思想的可能影響》注193,分析萊布尼茨以及沃爾夫的德語和法語哲學文獻,斷定他們曾受到《易經(jīng)》、《書經(jīng)》等儒教文獻的影響。
1933年,東京大學的后藤末雄發(fā)表了《中國思想法國西漸》注194,主要依據(jù)法語文獻調(diào)查了傳教士們在中國的工作情況。他在此書中,比較研究《孔夫子》中提及《大學》的部分法譯與古漢語原著之間的關系。
1982年,筑波大學的堀池信夫教授考察萊布尼茨的《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時指出,萊布尼茨通過《四書大全》等文章,確信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儒教有相同之處,并擁護中國哲學。注195此后,他于1996年和2002年相繼出版了《歐洲哲學家對中國哲學的吸收》上下兩冊。注196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些自己的有關論文。
我從1992年以來分析的資料和研究的問題有:《孔夫子》序說注197;龍華民(Niccolo Longobardo)《論中國宗教的幾個問題》注198;張居正《中庸直解》與《孔夫子》的鬼神論注199,《論語直解》與《孔夫子》的“天”觀念注200;《孔夫子》對《易經(jīng)》的理解;注201韓國英(Pierre-Martial Cibot)的“孝”論注202;衛(wèi)方濟《中華帝國六經(jīng)》中《孟子》譯文涉及性善說、民本主義和革命論的部分注203,《大學》譯文中提及的朱子《格物補傳》注204,《中庸》譯文中的性理說注205;《小學》譯文中提及的初等教育論注206;《孔夫子》的佛教理解注207;《孝經(jīng)》譯文中提及的宇宙體系下的“孝”觀念。注208
我對于以上論文資料進行大幅度修改,并補充說明沃爾夫在《關于中國人道德學的演講》中稱贊中國哲學的事實,于2009年出版了《宋學的西遷——通向近代啟蒙之途》一書。注209
此后,我還繼續(xù)發(fā)表研究:衛(wèi)方濟《中國哲學三論》中的“靈氣”(Aura)論注210;斯比塞爾(Gottlieb Spizel,1639—1691)《中國文史評析》與青年萊布尼茨在他研究初期得到的中國哲學信息注211;有關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中庸》譯文的信息與萊布尼茨注212;萊布尼茨、沃爾夫與《大學》和《中庸》有關的信息注213;比爾芬格爾(Georg Bernhard Bilfinger,1693—1750)的中國哲學觀與青年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等。注214
以前人和自己研究的成果為基礎,我想在此探討,在路易十四支持下出版的《孔夫子》中的鬼神觀、人間觀和宇宙觀以及這些觀念與張居正“四書”注釋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