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1645字
- 2020-08-19 16:39:59
第一章 剩余的扣留、增長與流動
第一節 生產過程
外圍體系的動力建立在剩余及其不斷增長的基礎上。資木積累就取決于它。由資本積累產生越來越高的生產率,而越來越高的生產率又使得積累增加,并導致生產率新的增長。如此循環往復。
剩余指的是生產率增長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在沒有轉移給廣大勞動力的情況下,由于社會結構的混雜性,它主要被集中了大量生產資料的、社會結構的上層所占有。
現在我們來說明占有剩余的機制。上層通過這種機制扣留并增加剩余。這就是使得生產率的增長不能通過降低價格進行社會擴散的機制。由企業以剩余形式占有沒有轉移給勞動力的生產率增長部分,是一種與剩余的結構性質相結合的根本性的動力現象。
可以從一種很簡單的考慮出發。假定某個階段出現于市場的對最終產品的總需求是產生于為生產這些產品而事先付給勞動力的收入,那么,這個需求便不足以吸收由生產率增長而增加的供給。因此,價格就會下降,剩余就會消失。
那么,是什么東西阻止這種現象出現?原因很簡單,形成對某一特定數量最終產品需求的收入并不就是為生產這些產品所支付的收入,而是為在某段時間之后生產出數量更多的最終產品而支付的新的收入。因此我們說,這是一種根本性的動力現象。如果生產是停滯的,這種現象便不會出現。
我們把由初級產品到最終產品的生產、時間上經歷若干連續階段的一系列活動理解為生產過程。
為了在未來獲得某個數量的最終產品,必須事先開始其生產過程,給勞動力支付相應的收入。那么,隨著生產過程的發展,支付的收入就比某個特定時期在市場上供應的最終產品的不同生產階段中企業所支付的收入要多。由這些更多的收入產生出更大的總需求,能吸收由就業增加和生產率增長所帶來的最終產品的總供給。沒有由旨在獲得未來產品而進行著的生產所形成的越來越高的收入,需求將不足以吸收現有的供給,生產率增長將導致價格下跌,剩余將會消失。注17
換一種說法,假如我們專注于某個特定時期,我們將看到一個在該時期內結束的、提供一定數量的最終產品供給的過程,與此同時,另一個過程開始,而其他一些過程尚在進行之中并將在爾后的時期內結束。在不斷上升的生產運動中,這些不同時期中的每一個時期與在該時期內結束的過程的各個相應階段相比,有著更多的就業和收入。因此就形成比包含在(就這么說吧)該時期內出現的最終產品中的收入更大的需求。
這就是生產過程的動力??傊捎谏a率增長,投入市場的最終產品的增加高于這些產品的生產過程所使用的就業勞動力及其收入的增加。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在不降價的情況下被吸收,是由于生產更大數量的未來產品的生產過程造成了更高的就業和更大的收入所致。注18
如果不怕某些重復,我們再回顧一下讓·巴蒂斯特·薩伊的那個老定律,或許會對上述解釋有更好的理解。根據這個定律,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或者說,在生產中產生的收入轉化為對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這是一種典型的靜態論證,在新古典派論證中是常見的。
在發展的動力中,由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供給的最終產品的生產所產生的越來越大的收入,并不創造對這些產品的現時需求,而是創造了對此前已出現于市場的最終產品的需求。這關系到生產過程延續的時間。事實上,今天的最終產品供給并不造成對這些產品的需求,而是提前地造成了需求。用概略的形式來說,不是對今天的產品的需求,而是對昨天的產品的需求。
讓我們來繼續論證。人們也許會認為,剩余是在最終產品消費的那個時刻體現出來的。如果僅僅一個企業包羅了生產過程的所有階段,情形可能是這樣。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參與生產過程的各個連續階段的是不同的企業。在生產過程的最后階段對最終產品的更大的需求向新的連續生產以前的各階段擴散,直至最初的階段。在這種形式中,比未來需求提前的生產增長受到鼓勵,而這種未來需求必然不斷提高。于是,每一個階段的企業都增加其對前一階段連續生產中的產品的需求。由于這種更大的需求,各階段的生產連同這些階段中出現的生產率增長均被吸收,其中生產率增長轉化為剩余。因此,這是一種對剩余的分割。部分的剩余再加上每個階段付給勞動力的收入。這是總需求的兩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