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22字
- 2020-08-19 16:39:55
第一部分 資本主義全球體系中的拉丁美洲外圍
第一節 中心的動力
外圍的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組成部分。不過,它是在和中心大不相同的條件下發展的,由此而產生外圍資本主義的特殊性。
技術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隨著技術在中心的發展,中心的社會結構不斷發生變動。這種情形在外圍國家也同樣出現。當中心的技術過了很長時間滲入外圍國家時,外圍國家和中心國家之間的關系就發生相應的變動。
通過這些不斷的變動,可以看出某些重要的不變因素。下面我們來談談一些主要的不變因素:
中心的動力盡管對外圍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但由于資本主義的向心性,這種動力的影響是有限度的。實際上,這種動力只有在涉及中心的統治集團利益的情況下才會推動外圍的發展。
資本主義的向心性頑強地表現于中心與外圍的關系之中。技術進步產生于中心,并傾向于把由此帶來的愈來愈高的生產率的成果集中于中心。由于與生產率提高相伴生的日益增加的需求,工業化也集中于中心。工藝技術的不斷革新使產品與勞務的生產越來越多樣化,從而給工業化以刺激。
因此,在自發的發展過程中,外圍就逐漸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演變中處于工業化進程之外。
這種現象不只是一種有意的排斥,是市場規律在國際范圍內起作用的結果。
到后來,由于國際危機的結果工業化得到發展,外圍也逐漸被排斥于中心的大量工業品貿易之外。外圍不得不學會輸出制成品,并且顯然是正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而這樣做,因為跨國公司通過與中心的交換對消費形式國際化的推動要比對生產國際化的推動大得多。
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在外圍發展中已經出現并繼續存在的外部不平衡的固有趨勢。人們曾力圖先是用替代進口、后是用出口制成品來抵制這種趨勢。
中心還很少通過在自身生產結構中的某些變革來鼓勵外圍的制成品出口。中心由于不給這些制成品開放市場,迫使外圍繼續替代進口。替代不是一種理論的選擇,而是由資本主義的向心性強加的。它僅僅是在一片支離破碎的外圍中每個國家的狹小天地里、在損害其經濟合理性與發展活力的情況下付諸實行的。
中心統治集團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意識形態利益、政治利益結合在一起。這些利益在中心構成一張網,從這兒產生出中心-外圍關系中種種頑固不移的依附現象。
在中心-外圍關系中,中心統治集團的經濟利益與外圍國家統治集團的利益結合在一起,而在這些權力關系的活動中前者的技術與經濟優勢強有力地發揮作用。與技術演進及其擴散相伴生的結構變動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在外圍,這些變動除了在自身的發展中所具有的意義以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發展所特有的內部沖突趨勢向中心蔓延,并在中心引起那張霸權網的反作用時,這些變動就會帶來某些引起混亂的壓力,這便是那些依附現象的明顯表露。
不論在中心還是在外圍;統治集團的經濟利益依舊占居主導地位。它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領域的功效當然不可否認。然而,市場盡管有其巨大的經濟與政治意義,但不是也不可能是外圍的發展以及外圍與中心的關系的最高調節者。
這一點在中心當前的危機中是很明顯的。市場未能對技術引起的矛盾現象做出反應。技術是一個無法估量的物質福利因素,但是,它也造成了對可耗盡的自然資源不負責任的開發,生物圈的顯著惡化,以及其他一些嚴重后果。
市場規律也沒有解決中心-外圍關系中的重大缺陷,更談不上克服外圍發展的排斥性與沖突性的趨勢。
應當把市場內的個人決策與凌駕于統治集團利益之上的市場外的集體決策結合起來。不過,所有這些都需要一種遠大的眼光,一種既在外圍的發展方面又在外圍與中心的關系方面進行改造的眼光。這種眼光來源于把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考慮有遠見地結合起來的、意義深遠的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