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第一節  國內外批發業的發展

在批發業、物流業發展方面,對我國影響較為深遠的有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模式及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模式,下面主要總結美國、日本和我國的批發業發展歷程,為本書后續章節的探討作鋪墊。

一、 美國

(一) 20世紀以前

美國批發業發展的歷史比較久遠,在殖民時期和美國獨立的早期,批發業很大程度上參與對外貿易,且與零售業務相互混雜。19世紀,批發業開始放棄它們的零售業務,專門從事某類商品的批發。

(二) 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

進入20世紀,批發的商品專業化進一步加強,并出現各種類型的批發商(Haring,1940)。1929年,美國的批發銷售總額大約670億美元,隨后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下降,直到二戰爆發后才逐漸恢復。

這一階段,美國連鎖店快速成長,并于20世紀20年代到達高峰,整個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連鎖商店時代”。制造商繞過批發商直接與零售商聯系;(零售)連鎖商店也不斷成長,并自營批發業務。因此,批發業受到了制造商和連鎖店的沖擊,發展處于下降態勢。

這一階段也沒有現代物流的概念。批發商的貨物通常存儲在多層倉庫里;不用托盤,也不用叉車作業。貨物通過批發商或者雇傭的貨車運送到零售商店;或者運送到外地貨場,外地零售商需要將貨物從貨場運回他們的商店(Converse,1957)。

(三) 20世紀40~70年代

二戰末期,美國在解決軍事后勤保障問題上逐漸發展起現代物流的概念,現代物流業在戰后得到蓬勃發展。20世紀60年代起,商品配送的合理化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周穎,2004),美國的配送中心應運而生。同時,伴隨著戰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社會經濟,美國的批發商業向大型化發展。一方面,大工業壟斷制造商不但建立起自己的批發機構,且把與自己產品流轉有關的批發商吞并,組成自己的批發購銷系統。另一方面,獨立批發商也走上了聯合的道路,組成大型批發商業公司(李紹明,1991)。

(四) 20世紀80年代至今

隨著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對運輸業的放松管制,現代物流業發展迅猛,批發業與物流業相結合,大型批發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如MAIN STREET公司設立的哥倫布配送中心、SUPER RITE食品公司設立的哈里斯堡配送中心等,這些配送中心的占地面積普遍較大(前者為1.1萬平方米,后者達5萬平方米),內部功能分區清晰,庫存能力強,配送規模龐大(馬健平,2001)。批發企業以其高效的配送服務整合供應鏈中的物流資源,從而使得供應鏈中的物流成本更低,中小零售企業可以獲得較低的進貨成本,能夠與大零售商所領導的供應鏈進行有力的競爭(周穎,2004)。

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面臨日益劇烈的市場競爭,美國企業的業務外包趨勢突出。企業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專業服務公司,物流業務的外包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對于中小型的批發企業而言,物流外包是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的良好策略。隨著工商企業物流外包的流行,美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得到蓬勃發展。

二、 日本

(一) 20世紀50~6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社會經濟特點。1955年以前,日本還沒有完整的物流概念,因此,1955年以前的物流主要以運輸為中心。整個20世紀50年代,運輸是制約日本企業經營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夏春玉,2004)。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日本的道路、港灣、空港等公共交通設施得到了急速擴展,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從美國引進物流概念后,物流業才得以迅速發展。

這一階段是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但國內的流通業跟不上大生產、大消費的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因此從美國引進的超級市場因其強大的競爭力得到迅速推廣,對原有的零售業、批發業帶來沖擊,形成了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業界和理論界有不少學者認為,流通革命就是要縮短流通渠道,減少中間環節,他們試圖以超級市場代替零售業,甚至排除批發業,進而取代整個商業(姚力鳴,1985)。

日本批發業在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大型化、綜合化,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政策的重點落在“流通機構合理化、近代化展望的策定”方面,政府為了早日實現商業近代化,努力改善各種物資的流通現狀,此時出現了綜合批發中心、貨物托盤收集中心等(香川敏幸等,2003),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是批發業的集中區域。

(二) 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石油危機的沖擊,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減慢,產業結構轉向低能消耗的以生產精密機械、儀器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結構。生產的批量變小,品種增多,消費的多樣性、選擇性增強。另外,由豐田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實行的準時制生產方式(JIT),因在1973年能源危機中起到突出作用而得以廣泛推行。此后,JIT不僅在生產領域,在物流領域也得到應用。

因此,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以及JIT生產方式的推行,對物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階段,日本的自動化倉庫較為發達,批發業開始建設功能完善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在1973年,為了防止由于超級市場等大型商店的進入而使中小商店不斷消亡的現象出現,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店法”,導致批發業的中小店鋪數量增加,大店鋪比重下降,新增的中小企業一般是經營某類甚至是只經營幾種商品的專業店,反映了批發業從20世紀60年代的大型化、綜合化轉向專業化發展(姚力鳴,1985)。另外,由于札幌、仙臺、廣島、福岡等區域批發中心的增長,東京、大阪等城市的批發業比重下降,而且均出現了批發貿易的郊區化現象(Hino,1994)。

(三) 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走向低迷,也是日本從工業化社會踏進后工業化時代和信息時代。在流通領域中出現的新變化(如商品、要素的全球化流動,賣方市場的形成等)也對流通業帶來了新的沖擊;于是形成了日本的第二次“流通革命”。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生產商與零售商的夾擊下,批發業的商品數量、營業額、從業人員都呈現下降趨勢;伴隨著小型零售商數量的下降,流通渠道縮短。造成批發環節縮短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獨立中小零售店數量顯著減少,另一方面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物流國際化的推進,使得地方中小批發商存在的基礎削弱。另外,全國大規模連鎖店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革新,促使廠商與零售商繞開批發商而直接進行交易(張巖,2007)。

這一階段,日本的批發業出現交易地點和物流倉庫的空間分離。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中心的信息與交易功能日益發達,并導致城市批發流通系統功能在空間上的分離,即批發流通中的信息與交易功能逐漸向城市中心轉移,物流功能逐漸向城市外部(郊外)轉移。物流倉庫的自動化程度高,并整合成少數大倉庫,配送區域擴大;這些物流倉庫更多布局在具有良好交通條件的郊區;同時,主要具有交易與信息功能的企業總部逐漸向大城市集中,而主要具有物流功能的企業分支機構逐漸向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分散,從而使城市與城市之間呈現明顯的層級關系(夏春玉,2006)。

由于現代物流業的迅猛發展,物流外包的趨勢日益突出,從而出現了各種專業的物流服務。以花卉產品為例,專業物流公司不僅承擔運輸、倉儲等基本職能,還提供了專業的保險、冷藏儲運技術設備和高質量的服務(王永剛,2010)。 2000年12月,日本對全國760家制造業和批發業進行有關物流業務外包情況的調查,在157家批發業的調查中,有63%的企業已實行或今后想實行物流外包業務;外包業務中,運輸和保管(倉儲)的業務外包比重最大,分別為85%和48.3%(崔麗華,2003)。

三、 中國

我國批發業、物流業的發展體現了國家政策、經濟體制改革的烙印,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階段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也是國家對批發業的壟斷時期,商品市場的發展受到抑制。商業系統的一、二、三級批發供應站是當時批發網絡的核心。一級站由當時的商業部在上海、天津和廣州三個中心城市設立,負責收購它們的制造業產品,然后向全國銷售;隨后,各省市、地區、縣的二三級站相繼成立, 逐漸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批發體系(尚慧麗,2007)。

這一階段批發業以國有批發企業為主導,采取的是統購、統銷渠道,商品庫存量大,因此批發企業一般都建有大型倉庫,并擁有自己的運輸車隊。由于現代物流的概念還沒進入中國,這時期的批發業物流功能較為單一,以運輸、倉儲為主,運作較為粗放,企業和學術界對批發業物流的關注也不多。

(二) 1978~1984年

這一階段是批發市場、批發業物流的起步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明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此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國家從計劃經濟到以計劃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對商品購銷政策進行調整,突破了“三固定”、工業自銷、零售自采的舊體制(張春生,1997),商品批發市場得到發展。1978年,我國第一個有關“物流”的考察團對日本物流進行了考察,并從日本引進了“現代物流”的概念,批發業物流開始起步和發展。

(三) 1985~1999年

這一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初期,國家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轉變,允許多種所有制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由此催生出大量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與之相適應的農副產品、工業品批發市場紛紛建立。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此后,我國的商品流通規模快速擴張,出現了大量的產地型、銷地型和集散地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和生產資料批發市場,輻射范圍不斷擴大(歐開培等,2007)。

這一階段,一方面是傳統的大型國有批發企業開始改革,但這些改革大多屬于局部的、單個企業的、單個項目的改革,缺乏創立現代批發商業的特征,以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銜接(曹正等,2001)。企業仍然以自營物流為主,物流效率較低。另一方面是商品批發市場紛紛建立,使得政府和企業開始探索物流的應用。探索主要集中在兩方面:體制探索和運行探索。體制探索的代表性事件是突破了計劃經濟部門體制,成立了“中國物流研究會”;運行探索的代表性事件掀起了一輪研究和應用“配送”的高潮(王之泰,2001)。義烏、柯橋、臨沂等地的批發市場,最早的物流業基本由托運站(貨運站)和運輸業戶組成;隨著市場經營規模的擴大,托運貨物的規模逐漸增大,促進了專用貨運站場和專線運輸貨車的迅速發展;這就是專業批發市場最早的物流服務(朱建成等,2009)。

我國著名流通專家丁俊發把上述第一階段看作是壟斷批發業階段,第二、第三階段歸為無序批發階段,認為原有的批發體系被沖垮了,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建立什么樣的批發業和批發體系,還沒有完全找到一條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形成了一種無序的批發狀態(丁俊發,2001)。

(四) 2000年以后

跨入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WTO,市場開放度加大,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批發市場已不能適應現代批發貿易的發展,亟須升級改造。

批發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已有20多年的發展,當時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業界內部都有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隨著現代物流的蓬勃開展,批發業的發展方向成為學者的關注焦點,從而導致這一階段的文獻數量激增。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傳統的國有批發企業,在世紀之交時期,這些批發企業面臨轉型,學者普遍提出轉型的方向是建立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從而整合資源、完善功能,提高物流效率。這與國家的物流業發展思路密切相關。原國內貿易部自1995年以來,提出物流配送中心要在原有批發企業、儲運企業基礎上發展成為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曹正等,2001)。另一方面,近年來關注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提出批發業物流要向現代物流方向發展。尤其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地進步,傳統的現貨交易、現金交易的經營方式得到改進。通過現代物流的引進,批發交易與物流服務相結合,通過統一進貨、統一經營、統一結算、統一品牌等經營策略降低商戶的運營成本,促進市場與商戶的雙贏(喬均等,2006)。例如,廣州的壹馬服裝批發市場,從現金、現貨、現場的傳統交易方式到現在的集服裝批發、零售、貿易洽談、電子商務、國際采購等于一體的功能,在擴大市場輻射力的同時,也推動了市場的轉型升級,向高端方向發展;廣州荔灣區非常注重區內大型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站西鞋城電子商務網站就于2008年率先運作,這一平臺集批發、零售于一體,既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又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產品,最關鍵的一點是,雙方在網上可以直接交易。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是物流服務,因此該平臺同時整合了國際領先的各種物流配送體系,并通過網絡商家可以隨時查詢整個配送的細節。

另外,現代物流的發展,有效推動了批發業中物流活動的外包。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這種趨勢日益顯現。尤其對于中小型批發商而言,物流外包因能使批發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率而被廣泛采用。經調查,目前批發市場的商戶普遍采用物流外包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現階段的批發業物流正朝著現代物流方向發展,但固有的物流問題仍然存在,如大多數批發市場內交通秩序混亂、人車混雜、交通工具落后、信息技術欠缺、物流與商流嚴重不匹配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德庆县| 正蓝旗| 通城县| 长垣县| 开鲁县| 清苑县| 屏东县| 中山市| 即墨市| 金秀| 登封市| 商洛市| 阿坝县| 清涧县| 栾城县| 泰兴市| 武定县| 新津县| 电白县| 普安县| 铜川市| 乾安县| 襄樊市| 应城市| 岑溪市| 凤冈县| 台东市| 定结县| 宾川县| 丹凤县| 许昌市| 遵义市| 临武县| 怀仁县| 张家口市| 隆尧县| 霍城县| 津市市| 二手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