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大城市批發市場的物流空間格局及其形成機制
- 潘裕娟
- 1946字
- 2020-08-19 16:39:37
前 言
現代物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尤其在我國特大城市中,物流業的發展對城市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物流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缺乏長遠規劃、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其經營給城市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近年來更是成為政府和公眾的關注熱點。在學術研究領域,雖然我國流通學者、管理學者對城市物流給予了較多關注,但從空間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即便是在經濟地理學領域,學者也往往忽視了城市物流的空間格局研究。作為我國特大城市之一的廣州,人口規模過千萬,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和貨物集散地。因此,廣州的商貿活動極為活躍,有著“千年商都”的美譽。作為商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批發業一直在廣州的經濟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批發業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批發市場所產生的物流活動無疑是城市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書以廣州為案例地,從“結點—流—網絡”角度揭示批發市場的物流活動空間格局,并探討其形成機制,期望能增進對特大城市批發市場物流的認知和了解。本書通過兩個多月的實地調研、派發2 000多份問卷,獲得了較為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和相關統計資料,并綜合采用遙感影像解譯、GIS空間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基本/非基本經濟活動分析等方法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本書首先探討了批發業和物流業在廣州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就業人口的比重看,兩行業的就業人口占全市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別位居第一、二位,兩者之和高達25%。物流業在廣州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競爭優勢,對于批發貿易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強大的保障作用。
在分析廣州批發市場(結點)的空間格局中,本書借助遙感影像解譯、GIS空間分析等技術手段,發現批發市場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布局偏好;在其時空演變過程中,集聚與擴散作用同時發生,也導致了其郊區化進程的出現。不同類型的批發市場具有各自的空間特征,農副產品市場從城市核心(內環路內部區域)向外圍遞增、文體用品市場從城市核心向外圍遞減的趨勢明顯;日用品市場和建材市場也呈現出從城市核心向外圍遞增的趨勢;紡織品市場、皮材皮具市場以及汽車用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圈層(內環路與環城高速路之間的區域)。專業批發市場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集聚不斷加強,并形成了21個批發市場群。
基于對21個批發市場群的商戶調查,本書借助社會網絡理論、經濟基礎理論和場論分別對批發市場的供應物流網絡和銷售物流網絡格局進行研究,得出批發市場的貨物流動具有明顯的“兩頭在外”特征,即貨物的供應和銷售都以城市外部區域為主;在與外界聯系中,形成了建材、布匹、花卉等貨物的規模流動;從整體看,城市內部形成西強東弱、南北低的不均衡流動格局;珠三角、省外城市和白云區是物流網絡的核心結點(這也反映了廣州批發市場的輻射范圍有限,輻射力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對國外客商的輻射還相對較弱)。按貨物流動空間的主要特征,全市批發市場群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兩頭在外型”(即主要的供應地和銷售地均在城市外部區域),占批發市場群總數的52.38%;二是“外供內銷型”(即主要的供應地在城市外部區域,而主要的銷售地在城市內部區域);三是“內供外銷型”(即主要的供應地在城市內部區域,而主要的銷售地在城市外部區域),它們均占市場群總數的23.81%。
本書在對批發市場物流空間格局探討的基礎上,分析其形成機制。首先從影響因素入手,認為自發性、政府行為、市場作用、交通條件、土地資源、人流量等是影響批發市場空間布局的重要因素,它們在市場成長的不同階段所起的重要性具有差異;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兩地間貨物流動的阻力和保障力是貨物流動空間格局的重要作用力因素。然后對各因素進行歸納與綜合,認為廣州的城市性質以及良好的物流服務,使得批發市場在廣州集聚,也導致了珠三角、省外城市成為物流網絡的核心結點;而城市外部所形成的龐大的產業集群則是這種空間格局的重要支撐。交通、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間差異以及政府行為、市場因素和商家自發性行為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批發市場的微觀區位選擇及其經營活動,導致市場的空間布局不均衡。在批發市場空間演變過程中,集聚與擴散作用同時發生;市場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慣性進一步促進了批發市場的集聚,從而加劇市場的空間不均衡格局。這種不均衡格局是城市內部形成西強東弱、南北低的不均衡流動格局的重要原因。另外,掌握眾多的產品資源以及密集的物流基礎設施,是白云區成為城市內部及外部物流網絡重要結點的主要因素。批發市場在經營中產生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反過來又影響了市場的微觀區位選擇。
本書對廣州批發市場的物流空間格局及其形成機制進行研究,期望能有助于加強經濟地理學中對物流活動空間及批發業區位的研究,也期望能為特大城市批發業和物流業的優化方向、未來相關規劃及空間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