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經典國文課·成長卷:歲月屐痕
- 鄭國民
- 1219字
- 2020-08-19 14:34:18
總序 走進民國中學語文
管賢強 鄭國民
走進民國國文教科書,觸碰那一篇篇課文,我們意識到課文背后承載著的是今天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孩子們閱讀語文課文,不斷體驗、領悟這些飽含文化的素材,并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精神養料,在完成個人語言習得的同時,也實現了國家的文化傳承。因為從讀的人數之多、時間之久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書可以與語文教科書相提并論。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民國中學語文課文,對于現今的文化和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的現代社會,在開放的、多元的文化格局之中,青少年如何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又能夠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并借鑒、吸收這些文化的精華,從而實現自身的創造性發展,這是目前中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艱巨挑戰。通過對20世紀前期語文教材中的文化的研究,可以為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提供借鑒和參考。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們攜手包括香港、臺灣地區專家在內的多位語文教育研究者,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意義研究》(編號:11AZD067)。課題組對一百多套清末及民國時期的中學國文教科書進行了分類整理,并初步建成了《百年教科書選文數據庫》。我們在整理這些教科書時,對清末民國時期的經典選文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了統計,并對比當前正在使用的各個版本《語文》教科書,發現有些文質兼美的作品雖然在民國中學教科書中備受青睞,但卻沒有進入當今的教科書。我們發現一些曾經的選文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今天的孩子們記住了都德的《最后一課》,文中的“法蘭西萬歲”猶在他們耳畔響起,卻遺忘了都德同樣刻畫普法戰爭的小說《掌旗官》《柏林之圍》《那一局臺球》和《二漁夫》;我們也發現一些作家在被我們忽略甚至淡忘,今天的孩子們當然熟知疾惡如仇的魯迅,也可能沉醉于性格溫潤的胡適,或傾心個性閑適素淡的周作人,當然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個性鮮明的民國學人還有很多,但是徐蔚南、俞平伯、莎菲女士陳衡哲、愛羅先珂等名字聽起來卻讓人感到陌生;甚至同一個作家,今天孩子們讀的選文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讀的選文有的也差異巨大。以魯迅為例,今天孩子們還在讀著魯迅的《故鄉》《記念劉和珍君》,可是在民國時期孩子們讀的最多的是小說《鴨的喜劇》、散文《秋夜》及其議論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這些優秀的選文,不應被遺忘。出于這些考慮,我們想為我們的孩子編選這一套叢書。我們相信,孩子們閱讀這些經典選文,可以跨越語境、跨越時空去思考,進而突破自己個人化的經驗世界的限制;我們也相信,閱讀這些經典文學選文,是為了獲得文學享受的經驗。文學享受經驗是指每個閱讀主體有意識地與具有美感對象的文本發生情感交流,并透過自身情感的投入獲得完滿自足的愉悅感受,進而給自己開啟一個更加開放、彈性的思考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閱讀主體可以憑借想象力恣意馳騁,不斷嘗試,反省自我,達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