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經典國文課·成長卷:歲月屐痕
- 鄭國民
- 891字
- 2020-08-19 14:34:20
思慈母弟妹*
馬君武
作者·導讀
馬君武(1881—1940),原名道凝,廣西桂林人。學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九歲喪父,全家靠母親做針線維持生活。1924年起將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業。以改造中國的封建教育體制、力推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其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與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馬”之譽。
旅館夜夢醒,心寒呼慈母,萬里別家愁,念年育兒苦。荒村隱茅屋,雪深今幾許?家貧耽遠游,兒罪不可數。他鄉知交稀,乞米恐無處!含淚別母去,出門何茫茫!國仇未能報,母恩未敢忘,九歲阿爺死,教養賴阿娘。同胞凡五人,追憶惻肝腸,三弟命最短,七日葬北邙。次妹頗敏慧,得病亦尋常,家貧無醫藥,坐視為鬼傷;長妹有暗疾,其命遂不長。次弟生九歲,讀書盈半床,夜深不肯睡,一燈聲瑯瑯。一夕得喉疾,哀哉醫不良,倏忽為異物,早慧竟不祥。弟死后五年,阿兄適四方,弟墓無碑碣,踐踏恐牛羊!
悅讀·品悟
作者在文中追憶自己的弟妹,想起妹妹的乖巧、聰慧,想起弟弟的愛書如命。這么勤奮懂事的弟弟、妹妹卻因為當時沒有良醫及時救治,小小年紀一轉眼就成了異世之鬼。這樣的不吉利!面對弟妹之死,作者內心是哀傷的。我雖不知道他是如何表達他的難過,但是我想,身為兄長,自己的弟妹相繼死去,獨留自己于世,他一定感到非常孤獨。試想在他難過、郁悶的時候,再也沒有可以傾訴的人,再也不能對自己的弟妹表達關愛和寵溺,一切的一切將與誰分享?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卻什么也不能做,任憑淚水填滿眼眶,心中酸澀卻難以釋放,這種感覺我們經歷過,也明白,難過悲傷之后依舊要面對明天,那沒有他們的明天。作者又于五年之后背井離鄉,到外去闖蕩,唯一用來緬懷的方式也只有將回憶翻開,獨自回憶那些曾經在一起的時光。轉而又想到弟弟的墓還未立碑,甚至怕被牛羊踐踏,這種不安和焦慮緊緊抓著他的心,那可是他親弟弟的墓,就連弟弟死后,自己也沒有盡好兄長的職責處理好他的后事!偏偏就是這最后一句話觸及我的心,覺得身上的每個細胞都在體味他話語中的酸苦與愧疚,沉浸在他的回憶中。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 張一涵 (指導教師:居鐵)
* 選自《初中國文》第一冊,朱劍芒編,世界書局193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