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考教功課
- 玉在山
- 那朵小黃花
- 2251字
- 2019-08-26 22:00:00
兩個老人又是吵吵鬧鬧的分說了一通,這才停下來,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拿起了茶杯喝了一大口才停。
“來來來,小子,既然蘇老頭說你自小聰慧異常,學問做的極好,那我便考考你。”
“楚漢之爭,楚霸王項羽卻敗給了小流氓出身的劉邦,你覺得為何會如此?”
紀懷瑜做了一揖,才道:“楚漢之爭,項羽會敗,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若項羽勝利,恐怕這江山,他也坐不長久。”
“哦?說來聽聽。”
“項羽出身世家大族,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養尊處優,看起來自是登上王位極好的人選。”說到這里他略微一停頓,清澈而又有力的聲音聽起來極具說服力。
“但從項羽此人的性格來看,失敗是他必然的結果。首先他為人太過驕傲,不懂得屈服,也不懂得用人攻心,因此手下人才不少,但卻被他運用的不好。”
“其次他不懂得任用賢才,很多人才白白被流逝他也不知曉,并且還任用小人,一步步走向了顛覆。”
“最重要的一點,他治軍不嚴,放任手下的兵將在攻下城池后騷擾百姓,導致他的大軍最后失去了人心,等不到民眾的支持,自然也就失敗了一半。”
“反觀劉邦,雖然出身市井,但不得不說,他身上卻又很多可取之處,首先,他出身市井,懂得下層人民的疾苦,無論是感同身受或者意圖收買人心,他都做到了讓軍隊不擾民的事實,的了民心,便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他懂得唯才是用,身邊的人才皆是他慧眼識珠的結果,聚齊了蕭何,韓信張良等一眾人才,同時又給予賢才足夠的尊重,自然眾人愿意為他效力。”
“因此,即使在鴻門宴這種時期,也有眾人為他謀劃助他逃脫,而反觀項羽,如此好的機會,竟被他因為驕傲而浪費,自然是無論什么機會擺在眼前都抓不住了。”
紀懷瑜說完,一眾人都沒有出聲。
還是韓先生第一個發聲:“不想你小小年紀,看的倒是挺通透……”
“那你倒是說一說,人這一生,應該怎么面對自己的內心,又怎么面對這個世界啊。”夸完之后韓先生立刻又拋出了問題。
紀懷瑜略微思索了一番:“晚生所言只是自己的見解,還請大家見諒。”
“說來聽聽。”先生摸了摸胡子。
“面對自身,人往往都是充滿矛盾的,一時自傲又一時自卑,偏偏又是常常當局者迷,因此,面對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是很合理的事情,凡做人做事,常常要想是否無愧于自己的本心。”
“而面對世界,其實每個人都會遭遇很多的挫折,往往很多人會因為不幸的遭遇而自暴自棄,但還是有很多人會堅持自己的本心,即使千帆過盡,也仍舊保有赤子之心,這樣的人,往往也是大有作為的人,我們自己,要在挫折中學會成長,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如果不夠強大,自然無法在這個世上立足。”
“看來你也有一顆雄心啊小伙子。”韓先生適時地評價了一番。
蘇老先生則是似乎有些意外,又有些驚喜,只是贊嘆地看著紀懷瑜。
“這只是晚生自己一些淺顯的見解,還望先生和外祖父指正。”
“你如此年紀能有這樣的見解已是不錯了,說的太多倒也無益,這世間的道理,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弄明白的,且去體會吧。”蘇老先生總算是發了話。
韓先生出了題給紀懷瑜,所以蘇老先生便出了題給宋玉寧。
只見他思索了一番,便道:“既然說到了楚漢之爭,那么對于漢武帝劉徹此人,你有何看法?”
宋玉寧略微思索了一番:“漢武帝此人,總體來說,有功有過,但也算是功大于過的一位帝王了。”
“漢武帝繼位初期,漢朝已經立國六十多年,前期國家衰敗,百姓貧窮的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黃老之治的無為思想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
“這個時候他能力排眾議,任用董仲舒等人,利用儒家在社會上的聲望,推崇新儒學以治國,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鞏固了政權,是一件有利的舉措。”
“政治上,鹽鐵官賣制度的發行,中外朝制度,推恩令等的實施,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王國的權利,國家國力大大的增強,大漢朝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軍事方面,他任用大將攻打匈奴,各個少數民族都誠服于漢,漢朝疆域擴大了一倍有余,當真是煊赫一時。”
“可漢武帝老年時期,崇奉方術,自奉奢侈,又窮兵黷武,引發了統治危機,又因巫蠱之禍而殺了太子劉據,新太子又年紀尚小且無母族支持,導致大臣霍光專權,著實算得上是他的過處。”
“不過,總體而言,他對于大漢朝的貢獻多于他所做的失誤之處,他帶領大漢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他可以說是一代偉人。”
“不錯,你說的倒也不錯,分析的倒也條理清晰,更可貴的是,你如今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成熟的思想,當真是不一般吶哈哈哈。”蘇老先生不吝于他的贊賞。
“看來,老韓你教出來的孩子確實很優秀啊。”
紀懷瑜也是滿心的驚異,在他看來,宋玉寧年紀尚小,又是女子,可她如此的見解,竟是一點不輸男子,就連現在的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這些了,更別提那些平日里耽于玩樂的世家公子更是遠遠比不上她,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明明年紀很小,卻如此通透又靈動……
“這有什么,我告訴你,我們丫頭可是琴棋書畫樣樣都學的極好,你這點問題,早在他六歲時我就問過她了,著實是簡單的無趣。”韓先生狀似不在意地說道,可微微翹起的胡子還是出賣了他的好心情。
“我還有很多不懂的,尚需學習,請先生和蘇老先生不吝賜教。”宋玉寧道。
“不錯,聰慧而又謙遜有加,將來必定有所為。”
“多謝老先生夸贊。”
幾個人在一處談了一個下午,多是兩位先生問,紀懷瑜和宋玉寧回答。
答到后來,兩位先生越來越覺得這兩個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有一番自己的思考。
而宋玉寧和紀懷瑜也是,多回答一次,二人對對方的了解就又深了一個層次,更是慢慢發現對方很多的想法都和自己很是契合,對對方也更加好奇了。
人對未知往往是好奇的,同時人對于和自己相似的人也往往是充滿好奇的,因此,宋玉寧和紀懷瑜,這時就在心里種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