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淺談科舉
書名: 玉在山作者名: 那朵小黃花本章字數: 2326字更新時間: 2019-07-06 22:00:00
聽起來似乎這樣的科舉有些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這科舉制的效用遠不止這些,因為這是豪門與朝廷的一次對抗,并且期間各自略有勝負。
對世族而言,豪門子弟大多仍可以入仕,這樣對家族來說他們自家把持官場。對朝廷而言,輸入新鮮血液,為朝廷這一方加入人員的目的達到了,并且削減了一部分門閥子弟,又有一批寒門子弟崛起。
而這些寒門子弟,雖然他們沒有顯赫背景,又常常被世族排擠,推進工作時極為不順利,但這恰恰也將這些士子推向了朝廷最高統治者,朝廷給了他們入仕的機會,又在世族的排擠之下支持他們,于是他們都會忠于統治者。
此時雖然這些人勢力尚小,但終有一日他們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成為統治者驅逐門閥的中堅力量,這,便是政治,便是統治者的馭人之術。
極力保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要的時候犧牲一些人,又提拔一些人以對抗另一幫人。
而如今,科舉的盛興與改革是必然的趨勢,而宋杰寧這般靈活多變的人將會是被推崇的那一類,成為所謂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而遇到韓問道這樣的先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因為韓先生讓宋杰寧知道,他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并不是大人口中的“胡鬧”,韓先生也為他開啟了一個新世界,讓他真正去堅持自我,相信自己。
這樣,宋杰寧心中的一顆小小的種子終于萌發,并且最終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成為時代的先進者,開一代變革之先河。
宋玉寧更是如此,作為一個穿越者,她有著比宋杰寧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寬闊的大局觀,因為她會以一個局外人的觀點參與這場局內的變化,旁觀者清是最有力的證明。
她作為一個前世的文科生,對歷史知識熟知透徹,看過了各朝各代的興衰更替,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會有著與這個時代的人完全不同的獨到見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那個分裂的時代后,天下贏來了大齊朝這個合勢。
大齊國國祚此時正為上升之勢,必然會經歷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家更為繁榮昌盛。
雖然歷史轉了個彎,該出現的隋唐沒有出現,可大齊卻是個與大唐極為相似的朝代,這說明事物的現象會變,但本質卻不會更改。
就像即使沒有大唐,科舉制還是出現了,而科舉制的出現,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士族門閥慢慢的要退出政治舞臺的主角地位,寒門也能出貴子的時代會來臨。
這些事物的本質,便是不論是大唐還是大齊,科舉制都會出現,或者還有其他更優于科舉制度的制度,總之,這就是歷史趨勢,即時代即將變革,士族門閥一定會被寒門士子取代,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因為它有著舊事物不可比比擬的優越性,它早晚會超越舊事物。
因此,宋玉寧有理由相信,這個時代即將迎來大的變革,在另一個世界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這個世界也即將發展壯大,成熟,并延續至后世千百年,造福各類平民子弟。
而這個世界的科舉很可能會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這個世界的科舉從一開始就是考察對四書五經的學習情況,只要這些內容學習的好就可參加考試,類似于明清時代的八股取士。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當人們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之后,會給后世子弟作為一個警醒,讓他們不再走先祖們的老路子,那么,這個世界的科舉,很可能會造就更大的輝煌歷史,沒有了八股文對學子們思想的禁錮,古代科學將會更為發展,并走在世界的前列,將會為人類歷史文明進步做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我是本文第二條可愛的分割線~~~~~~~~~~~~~~~
這邊視線再次回到課堂之上,宋杰寧覺得自己終于遇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韓問道韓先生。
于是,本來打算和以往那樣若是見到酸腐文氣重的先生,就想著唱反調,決定氣死人不償命的他立刻改了主意,他決定一心向道,跟著先生好好做學問。
于是,先生此時說到了《學而》的第二章:“有子曰:……”
宋杰寧立刻接上了先生的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呢,是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這段話的意思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逆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因此,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先生,我說的可對否?”宋杰寧向韓先生做了一揖問道。
“不錯,說得不錯,那你能否說一說對有子的話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的,因此,有子認為,一個人只要在家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那么在外他就可以為國家盡忠。”
“這是一種家國同構的思想,符合那個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相互促進以使國家順利運轉的狀態,在儒家觀念中,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在家中實現了孝悌,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
“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是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統治基礎,這在禮樂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之下的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是極為正確有效的。”
“哦?這么說那你是極為認同有子的觀點的?”韓先生摸了摸稀疏的胡須,有些疑問道。
“不,我說的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宗法制分封制和禮樂制度之下這種觀點是極為合適的,也因是如此,孔子才提倡克己復禮,意圖恢復到那個可以實現這些政治理想的時代。”
“但對于他們所處的春秋時代而言,分封制崩潰,宗族觀念雖然留存了下來,但是沒有分封制互為表里的配合,早已失去了政治優勢,禮樂制度又已潰散,諸侯爭霸,禮崩樂壞,這種情形,在‘仁’的核心理念下有子提出的觀點就有些不適了。”
“不過這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在這股潮流之下,奴隸社會一去不復返了,歷史的新紀元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的文明之旅正在一步步推進,因此,這種發展,是應該得到認同的。”
“好好好!”韓先生拍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