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杰寧所思
- 玉在山
- 那朵小黃花
- 2273字
- 2019-07-05 22:00:00
先生的問題宋玉寧倒是會回答,只是因是第一次上課,也算是來到這個世界,對她這段時間所學知識的一種測試,既然下定決心要做好,宋玉寧從來都是認真以待的,所以她對結果也是有所期待的,因此宋玉寧這時就顯得有些緊張。
先生也看出來了她緊張的之態,溫和說道“無事,莫要緊張,你年紀尚小,說錯了也不要緊,我們一起探討學習。”
聽了這話,宋玉寧倒是略微感動,對先生的觀感也是大為改觀,因為先生將學生和自己放在同一個高度,并沒有因為自己師長的身份而自視甚高。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很包容,并沒有因為宋玉寧是個姑娘并且年紀小而看輕她,她突然覺得,或許,這個先生會非常不錯,至少符合她的感官。
得到先生的鼓勵,宋玉寧一下子自信多了,想道自己前段時間學習的也甚是認真,于是款款而言:
“孔子說:‘學習了以后時常復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怨恨,不也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嗎。”稚嫩的聲音,堅定的語氣。
“不錯,以你如今的年齡對四書之一的《論語》有如此領悟,實屬不易,望你不驕不躁,能繼續保持這個狀態,認真做學問?!表n先生摸了摸那他花白又稀疏的胡子,說道。
“是,學生謹遵先生教誨。”宋玉寧一臉認真地答道,被認真以待,她夾雜著略微感動地情緒。
韓先生看見宋玉寧又恢復了嚴肅板正的模樣,又繼續說道:“當然了,做學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懂得勞逸結合,不可將自己逼的太緊,腦子里那根弦要時常松一松的嘛,年紀輕輕的,不要只知道讀書這一件事,死讀書千萬要不得?!?
宋玉寧腹誹:“好吧,看來先生這每次正經不過三分鐘的狀態,要學著努力適應了?!眲倓偵龅囊稽c感動情緒瞬間消散。
這邊宋杰寧終于從發懵的狀態中醒悟了過來,原來,四書可以這樣教,先生可以鼓勵學生,不因學生的身份而對學生有所不同,原來,他的抗爭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真的存在這樣的先生啊,這個世界上,他所做的,也是會有人認同的。
他覺得自己被打壓的熱血又開始沸騰了,一直以來,并沒有人認可他,只認為他是在玩鬧,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嬉鬧外表下的自己是真的在思考,思考如今讀書人讀書存在的弊端。
他厭惡了那些充滿酸腐氣息的文人,那些張口閉口子曰如何子曰如何如何的人,動不動拿圣人之言說事的人,滿腦子的四書五經卻又不會應用。
死讀書,死記硬背的知識,又要求學生也如此學習,完全不管知識的實用性,所謂讀書人,有一些竟然生活自理都難,那么數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讀,到底有什么意義?
而這樣的人,若是入了官場,讀書識字卻不懂得民生艱難和百姓疾苦,如何能使國家機器運轉?如何能為百姓謀福利?又如何能使得大齊百年基業繼續延續?
不得不說宋杰寧是個天生的思想家,他的思維廣度與深度早已超過了他自己本身的年齡,而思想與年齡的極度不匹配,導致了現在的他,看似玩鬧實則胸中丘壑萬千,他的內心,無人理解,便只能做出一副玩樂世間的樣子了。
這樣的人才若是能教育得當,未來必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只是他現在所表現出的一切,使很多人并不能看到他的潛質,只以為他與一般的紈绔子弟一般,耽于享樂而不思進取。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任何時代都不會缺少政客,只是真正能對上層建筑有所貢獻的少之又少。
大多數人一開始有一顆雄心壯志,力圖以一己之力擔起責任,變革社會,只是隨著社會知識社會閱歷的增加,慢慢的,在各方壓力的打壓之下,就泯然眾人了。
這聽起來可悲又可嘆,可事實又不容我們質疑。
但社會想要發展前進就必須有變化,窮則變,變則通,當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切都開始停滯不前了,那么它將無法發展,變數就一定會出現,有了變則會有通,世界上的實物才能存在和發展。
而宋杰寧這樣有自身思想理念的人,很可能會是這個社會的變數,也很可能改變某種停滯的狀態。
少年心存凌云之志,則未來必可期。
其實大齊朝學術界讀書問題積弊已久。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家大族成為朝廷的主力,一方勢力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整個朝政的運轉。
九品中正制也早已積弊無數,士族門閥勢力強大,出仕者皆為大家子弟,寒門難出貴子,階層固化嚴重,長此以往,亂象必生。
大齊朝新政初立之時為了能改變這種狀況,選賢舉能,為朝廷增加了一股新生力量,使朝政能夠正常運轉,提高行政效率,開辟了一種新的入仕制度——科舉制。
只是這時的科舉制與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的范圍要比隋唐科舉制度小很多,參加考試的人選多為世家大族的子弟,普通人也可以參加,但是普通人非常之少。
一則因為普通人家很難供得起一個人不事生產,并且花費眾多去讀書,而且很可能讀了還是沒有結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現在科舉制度剛剛興起,在生活無法保障的前提下,很少會有人去付出大的代價而嘗試,這與后世那種只要可以讀好書就可以出頭的時候是絕對不同的。
二則即使普通人讀了書科舉也是很難的,至少普通人考科舉比世家子弟難得多,世家大族一方面會極力阻礙普通人入官場,官場之上一個蘿卜一個坑,平民占的多了,自家子弟就得少占,因此他們會阻止寒門子弟入仕,而且寒門子弟即使做了官,也都是品階較低的那種。
而朝廷也會對士族門閥的動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執政者極為懂得適度原則的關系,朝廷要補充新鮮血液而開科舉制,這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世族退了一步,但朝廷也需退一步,科舉中需多考慮多任用世族子弟。
這樣做一則可以安撫世族,不讓他們發難,二則世族子弟的剩余價值比寒門子弟要多的多,因為他們有家族的支持,有各種關系網,并且從小行走在上層之中,對權利的運營極為熟悉,這樣的人對朝廷運作是極為有利的,而寒門學士,除了滿腹學識和一腔熱血外,一窮二白,一無所有。
利益至上的原則,在任何時候似乎都很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