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3)
- 血腥的盛唐3:武則天奪權(quán)
- 王覺仁
- 5525字
- 2018-06-05 21:46:56
此刻,長孫無忌的奇兵已經(jīng)穿過狹谷,進入了預(yù)定戰(zhàn)場,并且掀起漫天塵埃,向指揮部發(fā)出了信號。
李世民一見,即刻命鼓手和旗手發(fā)出進攻的指令。
剎那間,唐軍各部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各個方向?qū)Ω啕愜姞I同時發(fā)起了攻擊。高延壽根本弄不清唐軍到底有多少兵力,更不知道唐軍的作戰(zhàn)意圖。他試圖分兵抵御,可是軍營長達四十里,戰(zhàn)前又毫無準(zhǔn)備,所以他根本來不及對十五萬士兵發(fā)出不同的作戰(zhàn)指令。
在這一刻,高延壽生平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帶著十幾萬人打仗是一件如此痛苦的事情!
唐軍各部就像幾把尖刀從各個方向猛然插入高麗軍營。高延壽的部下們得不到主帥的指令,只能硬著頭皮各自為戰(zhàn)。
十五萬人頃刻間變成了十五萬只無頭蒼蠅。
就在此時,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雷鳴電閃、風(fēng)雨大作,使得這個數(shù)十萬兵馬奔騰廝殺的戰(zhàn)場變得更加慘烈、詭異而壯觀。
李世民在北山上俯瞰著這一幕,心頭不禁掠過一陣陣難以名狀的悸動。
忽然間,在千軍萬馬中,有一襲鮮艷的白袍赫然映入了他的眼簾。
那是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所有人都身披鎧甲,只有他是一襲白袍。
只見他手持長戟,腰掛箭袋,在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李世民大為驚異,連忙問左右此人是誰。
可是,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白袍勇士。
此時戰(zhàn)場上的形勢已經(jīng)逐漸明朗,高麗軍隊全線崩潰,在戰(zhàn)場上扔下了兩萬多具尸體。高延壽、高惠真帶著殘部倉皇逃進了山區(qū)。
此戰(zhàn)唐軍完勝。
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李世民第一時間就命人把白袍勇士帶到了他的面前。
這個人,就是享譽后世的大唐傳奇名將薛仁貴。
然而此時,他還只是一個剛?cè)胛椴痪玫钠胀ㄒ槐?,這是他第一次走上戰(zhàn)場大顯身手。
薛仁貴自恃驍勇,為了創(chuàng)建奇功,故意不穿鎧甲而披白袍,希望以此引起高級將領(lǐng)們的注意。可他絕對沒有想到,第一個注意到他的人,居然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略為詢問他的身世之后,對他大為贊賞,隨即賜給他兩匹戰(zhàn)馬、四十匹絹,并擢升他為游擊將軍。
高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李世民在撤軍途中曾經(jīng)頗為感慨地對薛仁貴說:“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薛仁貴就這么一戰(zhàn)成名,從此走上一代名將的輝煌征程。
經(jīng)此一役,高麗的十五萬大軍被殺兩萬多人,余眾作鳥獸散,只剩下不足四萬人跟著高延壽逃進了深山,依險固守。長孫無忌按照原定計劃,毀壞了后方河流的所有橋梁,徹底切斷了高延壽的退路。
隨后,李世民命令各軍守住各個山口,把這支殘敵團團圍困。
高延壽已成甕中之鱉。
六月二十四日,高麗軍隊殘存的軍糧告罄。高延壽、高惠真意識到大勢已去,只好帶著余眾三萬六千八百人向唐軍投降。
高延壽、高惠真被押到了唐軍大營,從轅門開始屈膝跪行,一直來到唐軍的受降臺前,聽候唐朝皇帝發(fā)落。李世民一身戎裝、威風(fēng)凜凜地坐在高臺上,冷笑著說:“你們這些東夷少年,在海邊跳梁還行,要想打硬仗一決勝負,恐怕還不是我老人家的對手。怎么樣,從今往后,還敢與天子交戰(zhàn)嗎?”
高延壽等一干降將全都匍匐在地,渾身戰(zhàn)栗,一聲也不敢吭。
都已經(jīng)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了,還有什么好說的?
這一戰(zhàn),可以說是李世民東征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唐軍不但將這支十五萬人的大軍一舉擊潰,而且繳獲了戰(zhàn)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件以及大量其他武器。
對于三萬多名戰(zhàn)俘的處理,李世民采取了三種不同的辦法。
首先是三千五百名各級軍官,李世民分別授予他們官職,然后悉數(shù)遣回中國,隨宜任用;其次是三萬多名高麗士兵,李世民二話不說,全部將他們放歸平壤。
在古代戰(zhàn)爭中,如此慷慨地縱俘還是比較少見的。李世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對于深入遼東腹地的唐軍來說,此時最缺的不是兵力,而是糧食和補給。眼下這三萬多人就是三萬多張吃飯的嘴,李世民斷然不能留下他們。此外,出于政治考慮和人道主義立場,李世民也不想殺降,所以只有放歸一途。
高麗降卒們頓時感激涕零,歡呼之聲響徹數(shù)十里地。
最后是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
對于他們,李世民的命令只有兩個字——坑殺。
在遼東戰(zhàn)爭初期,靺鞨人本來是站在唐朝一邊、老實聽從天可汗調(diào)遣的,可后來不知為何受了淵蓋蘇文的蠱惑,居然反戈一擊,與唐朝為敵。對于這種背信棄義、不知好歹的蠻夷,李世民當(dāng)然不會饒恕。
那一天,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被毫不留情地全部坑殺。李世民希望以此警示其他戎狄——這就是背叛天可汗的下場!
取得這場近乎決定性的勝利后,李世民的自信和豪邁之情溢于言表。
他把自己御帳所在的這座山命名為駐蹕山,同時還派快馬向留駐定州的太子報捷,并且給高士廉等人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喜不自勝地說:“朕為將如此,何如?”
這句話很大程度上是說給那些反對天子親征的大臣們聽的,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老人家打仗還是這么牛,大伙都瞧見了沒?
是啊,李世民是有理由感到自豪。把高麗傾國來戰(zhàn)的十幾萬人一下就給滅了,誠可謂老當(dāng)益壯,雄風(fēng)不減當(dāng)年!
李世民的高度自信為他換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而這些勝利又助長了他的高度自信。
這真的是與當(dāng)年的隋煬帝楊廣如出一轍的自信!
可是李世民萬萬沒有想到,他很快就將在這座安市城遭遇與楊廣如出一轍的命運。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高延壽全軍覆沒,令高麗舉國震驚。
位于安市城后方的后黃城、銀城等地(均在今遼寧岫巖縣北)的高麗軍民有如驚弓之鳥,紛紛棄城而逃,一口氣跑過了鴨綠江。
安市后方的方圓幾百里頓時荒無人煙。安市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就是這座幾乎是指日可下的孤城,卻成了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滑鐵盧。
安市城的防御超乎尋常地堅固,而安市軍民的抵抗也出人意料地頑強。
唐軍圍攻了一個多月,安市城依舊巋然不動。
每當(dāng)李世民的御駕經(jīng)過安市城下的時候,城上守軍就擂鼓喊叫,肆意取笑大唐天子,氣焰極為囂張。
看著皇帝一陣青一陣白的臉色,李世勣憤然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這個可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安市城。城中軍民越發(fā)同仇敵愾、全民皆兵,人人抱定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對唐軍的抵抗也更加頑強。
戰(zhàn)事陷入了膠著狀態(tài),一轉(zhuǎn)眼時節(jié)已近深秋。
遼東早寒,如果再這么拖下去,等到草木干枯、河水結(jié)冰的時候,唐軍的后勤補給勢必更加困難,到時候大量的士兵和戰(zhàn)馬很可能不是戰(zhàn)死在沙場上,而是凍死在雪地里!
怎么辦?
關(guān)鍵時刻,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站出來獻計了。他們向李世民提議:“如今,安市人全民皆兵、人自為戰(zhàn),此城絕對不易攻拔。在下率高麗十余萬眾,卻望風(fēng)披靡,一朝崩潰,國人皆為之喪膽。而今之計,不如繞過安市,直取烏骨城。烏骨城主年已老邁,大軍定可朝至夕克,進軍途中的其他小城也會望風(fēng)而逃,只要收取這些城池里的糧食輜重,大軍的供給就不會匱乏,而后乘勝前進,平壤指日可下!”
這個計劃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將領(lǐng)的支持。他們說:“我軍在南部還有張亮的四萬海軍,可命他即刻向烏骨城進軍,與主力會師,攻占烏骨城,然后渡過鴨綠江,定可直取平壤。”
如果說此前李道宗的繞道建議根本不能讓李世民動心的話,那么此刻李世民的想法就不得不發(fā)生轉(zhuǎn)變了。其一,這么多人支持這個計劃,說明它的可行性很高;其二,李世民親眼目睹了安市軍民的頑強斗志,這在相當(dāng)程度上削弱了他的自信心。
所以,李世民略為沉吟后,很快同意了繞道計劃。
可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發(fā)言了。
他說:“天子親征,跟諸位將軍不同,不能抱著僥幸之心去冒險。如今安市、建安的守軍還有十余萬眾,如果繞過它們攻打烏骨,萬一兩城軍隊傾巢而出,襲擊我們的后背怎么辦?所以,臣以為應(yīng)該先破安市后取建安,然后長驅(qū)而進,這才是萬全之策?!?
在此,是否要繞道已經(jīng)成為整個高麗戰(zhàn)爭中決定性的一步棋。
如果不采用繞道計劃,一意要拔下安市城這顆硬釘子,就得面臨遼東早寒的威脅。假如進入冬天還拿不下安市城,那么李世民就只能選擇撤兵,此次遠征就會功虧一簣。
而如果繞過安市直取平壤,看上去是一個出奇制勝的妙招,但是唐軍的運輸補給線勢必更加漫長。萬一平壤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防御薄弱,而是跟安市城一樣又臭又硬,那么到時候的情況就會更加險惡——不但天氣嚴寒、缺乏給養(yǎng),而且會腹背受敵,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當(dāng)年楊廣第一次親征不就是因為繞道深入、糧草不繼而遭遇慘敗的嗎?
所以,無論哪一種戰(zhàn)略都是有利有弊的,絕沒有所謂的萬全之策。
到底該怎么辦?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最后,李世民內(nèi)心的天平傾向了長孫無忌。
他決定放棄繞道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安市——不克安市,誓不罷休!
天子既然下定了決心,將士們當(dāng)然只能豁出命來打了。
在隨后的日子里,唐軍對安市城展開了空前猛烈的進攻。士兵們每天都發(fā)起六七輪沖鋒,各種攻城武器也都拉上去了,無奈安市城城高墻厚,拋石機拋出的巨石只能砸塌城墻上的雉堞(古代在城墻上面修筑矮而短的墻,守城的人可借以掩護自己),根本轟不倒城墻。就連被砸塌的雉堞,安市守軍也能馬上在缺口處修筑木柵,令唐軍無機可乘。
眼看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勝利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筑一座土山。
筑一座比安市城墻還高的土山,然后居高臨下發(fā)動攻擊!
隨后,唐軍花了整整六十天的時間,動用了五十萬人次的勞力,終于筑起了一座比安市城墻還高出數(shù)丈的土山。
安市城徹底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
最重要的是:安市城的樓房街道徹底暴露在了拋石機的射程之內(nèi)!
可想而知,如果不出現(xiàn)什么意外的話,安市城必定會像當(dāng)年西域的高昌城一樣,被唐軍的重型拋石機徹底砸爛,而安市軍民無論怎么頑強,最后也肯定要乖乖地開門投降。
可是,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意外,而歷史也總是充滿了偶然。
就在這個大型工程即將竣工的那一天,安市城外突然發(fā)出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土山崩了。
唐軍將士徹底傻眼。
同一刻,安市軍民也差一點哭出聲來。
因為安市城的一段城墻竟然被土山壓塌了!
這場僵持了三個月的圍城戰(zhàn)役頓時出現(xiàn)了萬分驚險而又極具戲劇性的一幕。
此時只要唐軍抓住戰(zhàn)機,從倒塌的城墻處殺進去,安市城基本上就是唐軍的囊中之物了。
可我們說過,歷史充滿了偶然。
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負責(zé)守衛(wèi)土山的唐軍將領(lǐng)傅伏愛卻不知上哪溜達去了,根本不在軍營,只剩下一群士兵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手足無措。許久才有人反應(yīng)過來,趕緊撒丫子跑去大本營報告情況。
趁著唐軍愣神的間隙,高麗軍隊迅速作出了反應(yīng)。守城將領(lǐng)馬上組織了一支數(shù)百人的敢死隊,從倒塌的缺口處沖出來,向守衛(wèi)土山的唐軍發(fā)起了攻擊。唐軍的這支守衛(wèi)部隊本來人數(shù)就不多,加上將領(lǐng)又開了小差,部隊無人指揮,頓時亂成一團。于是被殺的被殺,逃跑的逃跑,只不過片刻工夫,就把這座耗費了兩個月時間修筑的土山拱手讓給了高麗人。
高麗軍隊占領(lǐng)土山后,立刻挖掘戰(zhàn)壕,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重兵把守。
等到唐軍最高統(tǒng)帥部得到消息,土山早已變成了高麗人手中的一座堅固堡壘。
李世民的肺都快氣炸了,馬上把玩忽職守的將領(lǐng)傅伏愛拖出去砍了腦袋,然后對所有將領(lǐng)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土山!
接下來的三個晝夜里,一波接一波的唐軍士兵對這塊彈丸之地發(fā)起了不間斷的攻擊,而高麗軍隊也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
誰都知道這座土山的重要性。唐軍只要將其奪回,安市城立馬玩完;而高麗人只要拼死守住,安市城就能高枕無憂。
所以,雙方都傾盡全力、志在必得!
這三個晝夜簡直成了一場噩夢。雙方在小小的土山上扔下了無數(shù)具尸體,鮮血染紅了這里的每一寸土地。然而,整整三天過去了,土山依然牢牢控制在高麗人的手中。
此時已經(jīng)接近九月下旬,從唐軍圍攻安市城以來,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三個月。漫山遍野的草木都已枯黃,刺骨的北風(fēng)在耳旁呼嘯,而唐軍將士們?nèi)匀淮┲鴨伪〉南难b,糧草也已逐漸告罄。
看來,這場戰(zhàn)是無論如何也打不下去了。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漠北的局勢也在此時驟然緊張起來。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已于九月初七病歿,他兒子自立為多彌可汗后,開始蠢蠢欲動,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河套地區(qū)。
所有情況都表明:唐帝國與薛延陀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已經(jīng)無法避免。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李世民都只能立刻從高麗撤兵,別無選擇!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神色黯然地下達了班師的命令。
整個撤軍行動是有條不紊的。李世民先是下令將遼州、蓋州、巖州的所有居民遷往國內(nèi),然后在安市城下擺出了一個盛大的軍容,讓各軍結(jié)成整齊雄壯的方陣緩緩而退。
要來,唐軍就來得雄赳赳、氣昂昂。
要走,唐軍也要走得從從容容,體體面面!
安市城主站在千瘡百孔的城墻上,望著唐軍漸行漸遠的旌旗和隊伍,用一種肅然起敬的心情遙拜送別。
而李世民對安市城主堅毅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也極為嘉許,在臨走前特意賜給了他一百匹綢緞,勉勵他這種忠君衛(wèi)國的行為。
這是令人感動的一幕。
在戰(zhàn)場上,他們是你死我亡的對手;可一旦戰(zhàn)爭結(jié)束,他們卻都能夠以一種罕見的真誠,向?qū)Ψ奖磉_出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高敬意。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在西方,這或許就叫騎士風(fēng)度。而在東方,這就叫英雄惜英雄!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李世民絕對不會料到,此次親征高麗,竟然會以勢如破竹的勝利開場,而以萬般無奈的撤兵告終。
在這片遼東的土地上,此刻的李世民與三十三年前的楊廣一樣,播下的是信心和希望的種子,收獲的卻是沮喪和失敗的果實。
兩代帝王躊躇滿志地親征高麗,卻遭遇了如出一轍的歷史命運。
李世民頓有一世英名毀于一旦之感。就在班師途中,他忍不住仰天長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雖然此次親征,李世民和楊廣一樣,未能達到討平高麗的戰(zhàn)略目的,但是從戰(zhàn)爭的結(jié)果來看,李世民與楊廣的所得所失卻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二者付出的代價不同。
楊廣第一次親征高麗就出動了一百多萬大軍,耗費了無數(shù)人力、物力,幾乎一下子就拖垮了國家財政。而且,隋軍在交戰(zhàn)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傷亡和損失,前面的多次戰(zhàn)斗暫且不論,僅宇文述最后一次長途奔襲率領(lǐng)的三十萬五千人,在撤至薩水時一次就損失了三十萬兩千三百人,幾近全軍覆沒,同時喪失的武器、裝備、輜重更是數(shù)以億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