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變的開端(4)
- 血腥的盛唐2:三權分立下的貞觀之治
- 王覺仁
- 3483字
- 2018-06-05 21:46:46
此時,北上御敵的唐軍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關中連日來天降暴雨、洪水泛濫,許多道路和橋梁被阻斷,加劇了行軍的難度,后方的糧草和補給又供應不上,致使原本就委靡不振的士氣越發消沉。
八月十二日,唐軍與突厥大軍在豳州的五隴阪(今陜西彬縣西南)正面遭遇。突厥軍隊迅速搶占有利地形列陣,唐軍將士大為震恐。李世民意識到一場惡戰已經在所難免,遂對李元吉說:“而今胡虜逼到眼前,不可示之以怯,當與之一戰,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陣?”
李元吉的嘴角滑過一絲冷笑:“胡虜兵勢如此強大,豈能輕率出戰?萬一失利,后悔都來不及!”
不出所料,齊王果然是一心作壁上觀來了。
大敵當前,副帥公然對主帥采取不合作的態度,這對原本渙散的軍心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史書沒有記載此次隨同出征的其他將領的情況,但我們根據唐軍此時面臨的不利局面,再結合李世民稍后出人意料的做法來看,其他將領的反應很可能和齊王一樣——有意無意地采取了消極避戰的立場。
此刻的李世民顯然在某種意義上被孤立了。
這個曾經對軍隊擁有絕對控制力的秦王、天策上將、十二衛大將軍,現在卻忽然變成了一個光桿司令。
連自己的部屬都無法支配,還打什么仗?
外面的突厥大軍虎視眈眈,內部的局面又如此艱難,李世民該怎么辦?
就在此刻,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若無其事地對李元吉說:“既然你不敢出戰,那我就單獨前往,你就留在大營中觀戰吧。”
還沒等齊王反應過來,李世民已經率領僅有的百余名親兵朝敵陣飛馳而去。
來到突厥大軍前,李世民高聲向頡利可汗喊話:“可汗既與大唐和親,為何背棄盟約,深入我國?我是秦王,可汗如果認為自己能打,就出來和我單挑!如果要以眾凌寡,我就用這一百人和你拼了!”
頡利可汗頓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小子在玩什么?居然只帶著百來個人出戰?而且居然用這種蹩腳的激將法逼我跟他單挑?他是不是早已埋設了伏兵,想引誘我往口袋里鉆?
頡利可汗相信這其中必定有詐,于是按兵不動,笑而不答。
接下來,讓頡利更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李世民居然帶著他的一百名騎兵又往前逼近了一程,而且派人跑到他的侄子突利小可汗陣前,唧唧歪歪地不知道說一些什么。頡利可汗滿腹狐疑地拉長耳朵,終于聽了個大概——“你從前跟我盟誓,有難同當,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
頡利可汗大驚失色。難道突利這小子早就跟李唐二皇子有一腿了?怪不得他這回屁顛屁顛地一定要隨我一同出征,原來是早有預謀,想趁兩軍交戰之際對我下黑手!好懸啊……還好自己遇事冷靜,剛才沒有一下子沖出去,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思慮及此,頡利轉過頭去看突利,只見他默不作聲,一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表情。
就在這時候,李世民再次逼近,正準備策馬跨過兩軍之間的河溝。頡利可汗立即派人去跟李世民傳話:“大王不必過河,我并無他意,只想與貴國重申前盟而已。”隨后傳令全軍,即刻收兵回營。
看著頡利可汗率大軍匆忙退去的身影,李世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這回總算是忽悠過去了,可突厥大軍并未撤退,危險仍然存在。接下來該怎么做?
李世民知道,急中生智的忽悠只能偶爾來一次,再來就不好使了。要讓突厥人退兵,必須在軍事上有所行動。即便沒有辦法與突厥大軍正面決戰,也要適當對他們施加壓力。同時讓李世民感到慶幸的是,這次成功的忽悠讓他抓住了突厥人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頡利大可汗與突利小可汗之間的矛盾。
只要利用這個矛盾,軍事手段和謀略手段雙管齊下,進一步離間兩個可汗的關系,就能讓他們互相猜疑,最終迫使頡利可汗撤軍,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一刻,雖然連綿不絕的秋雨依舊籠罩在五隴阪的上空,可盤桓在李世民心頭多日的陰霾卻一掃而光。
李世民隨即召開了軍事會議。
他環顧著毫無斗志的唐軍將領,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人最倚仗的武器是弓箭,如今他們在野地宿營,連日的雨水會使弓矢上的弦筋膠化,失去彈性,弓箭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猶如飛鳥折斷翅膀;而我們則住在可以升火的干燥房屋內,刀槊等武器仍然銳利,此刻不發動攻擊,更待何時!”
當天夜里,李世民出動軍隊,冒著大雨悄悄逼近突厥軍營。與此同時,他派遣了一個特使秘密潛入敵營,找到了突利可汗,與他進行了一番密談。史書沒有記載這次密談的內容,但是李世民肯定是向突利拋出了頗具誘惑力的橄欖枝。所以就在唐軍逼近突厥大營的同時,突利就已經愉快地同李世民派來的秘使訂下了盟約。
突厥軍隊絕對沒有料到,唐軍會在這個大雨滂沱之夜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軍營上下頓時一片慌亂。頡利可汗本來想要迎戰,可一想到他的侄子突利和李世民之間很可能有什么陰謀,心里馬上敲起了退堂鼓。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頡利終于決定退兵。
因為他絕不希望在與唐軍交戰的時候,讓這個居心不良的侄子從背后捅他一刀。
盡管此刻退兵讓頡利很不甘心,可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遣突利和另一個親王阿史那思摩到唐軍大營,與李世民議和。而突利則借此機會,正式和李世民結下了香火之盟。
此后突厥退兵,這場有驚無險的五隴阪之戰終于落下帷幕。李世民以他超乎尋常的膽識和謀略,演繹了一出經典的“孤膽英雄記”,不但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軍,而且成功地締結了一個政治盟友,可以說在他輝煌的軍事生涯中又增添了精彩絕倫的一筆。
也許正因為李世民的表現太過精彩了,所以歷來很多人認為五隴阪之戰精彩得有些過頭。除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外,似乎還有嚴重低估突厥人智商的嫌疑。對此胡如雷先生也曾提出如下疑問:首先,突厥傾國而來,意在一決,怎么會以優勢兵力而懾于世民的誘說,竟輕易講和退兵呢?世民的個人作用似乎夸大得太不近情理了。其次,世民施反間計是肯定的,但內容究竟是什么呢?最后,世民對待二可汗的態度有顯著差別,可以概括為拉突利打頡利,采取這樣的策略有什么根據和條件呢?
對此,胡如雷先生以陳寅恪先生的考證為依據,證實“大約在克長安前,世民曾遵突厥風俗,與突利可汗約為‘香火兄弟’”(這可能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口頭約定)。因此,李世民在五隴阪不戰而勝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他在突厥上層中實行分化政策的反映,正因為世民在過去早已在二可汗中預布了棋子,才能在這次事件中收‘叔侄內離’之效,取得戲劇性的結果。”(胡如雷《李世民傳》)
至于李世民派密使向突利施行反間計的具體內容,史書沒有記載,胡如雷先生也沒有提出他的看法,但是我們站在突利小可汗的立場上,完全可以推測出李世民向他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據《舊唐書·突厥傳》,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統領著數十個小部落,但由于“征稅無度”,導致“諸部多怨之”。由此可見,作為頡利長兄始畢可汗的嫡子,突利不但因年齡關系未能繼承大可汗的寶座,而且現在連小可汗的位子也坐得不太穩當,日子顯然并不好過。在此情況下,李世民很可能會向突利做出承諾:只要他與李唐交好,密切配合李唐對突厥的一切軍事和外交行動,那么李世民就能保證作為突利的強力外援,盡可能維護他的利益,幫助他鞏固地位,甚至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幫他奪回大可汗之位。
為了自己的利益,突利可汗當然沒有理由拒絕李世民。
不管李世民采用了什么手段,總之“五隴阪之戰”確實是不戰而勝了。
毫無疑問,五隴阪的精彩表現,使得李世民在那條通往權力頂峰的高空懸索上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我們不知道,當秦王李世民再次凱旋回朝時,齊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會用一種什么樣的眼神看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眼中那嫉妒和憤怒的火焰,一定燃燒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灼熱。
而此刻的高祖李淵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他首先當然是感到欣慰,因為窮兇極惡的突厥人終于走了,京師長安總算化險為夷了。但是除了欣慰外,李淵肯定也會感到更深的無奈和不安,因為秦王頭上的光環更加璀璨了,他對太子的威脅當然也就更大了。
然而,李淵又能怎么辦呢?
除了盡其所能對秦王進行制約和防范之外,老皇帝還能做什么呢?畢竟秦王是帝國獨一無二的軍事王牌,如今邊患頻仍,只要突厥人的威脅一日不除,秦王就一日不可或缺。雖然李唐王朝并不缺將才,可問題是把兵權交給任何一個異姓將領,李淵都會一百個不放心。退一步說,即便秦王不是帝國的中流砥柱,他也是自己的兒子——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只要他沒有公然做出奪嫡篡位的舉動,李淵就只能苦心孤詣地保持現狀,維持平衡。他一方面必須遵循“立嫡以長”的原則,始終維護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防止李世民越過雷池;另一方面也要念在秦王長年征戰、勞苦功高的分上,給予他應有的榮譽和地位,不贊成太子和齊王采取過激的手段對付他。
總而言之,李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把一碗水端平。
但是武德七年夏秋之交,我們卻赫然發現,老皇帝手上的這碗水正在兒子們日漸升級的政治PK中劇烈顫動……
沒有人知道它什么時候會突然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