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鄉土建筑的主要類型
古鎮中各式各樣的鄉土建筑是鑒賞古鎮不可或缺的風景,古鎮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古老的建筑所決定的。通常,鄉土建筑包括傳統的民居、祠堂、寺廟、戲臺、牌坊、橋、塔等,在不同的地區,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還包括一些獨具特色的建筑,如鼓樓、風雨橋等。

芋頭古寨 吊腳樓
民居
湖南多山,因此吊腳樓以其可以靈活的適應地形變化的優勢成為湖南各少數民族的傳統住宅,也最為多見。

浦市鎮江東寺 大雄寶殿
寺廟
由于湖南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因此其境內的寺廟呈現多元化,寺內供奉的不僅有漢族信仰的佛、神仙,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信奉的神靈。

芋頭古寨 鼓樓
鼓樓
鼓樓是侗族的特色建筑,為杉木結構的塔形建筑物,底為四方形,上面為多角形,樓層均為單數。樓心寬闊平整,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圍有木欄。樓內不分層,一通到頂,高處懸一大鼓,供召集眾人時使用。鼓樓是侗家房族的標志,一般一個村寨有多少個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樓,它是全族議事、集會、娛樂、休息的場所。

鳳凰朝陽宮 戲臺
戲臺
演戲或用于典禮儀式,常設于繁華地段。戲臺建筑一般獨立高聳而玲瓏,一面或三面開敞,屋角大多向四面挑起,有飛揚般輕盈之感。大多雕梁畫棟,顯得頗為華麗而熱鬧。

芙蓉鎮 貞節牌坊
牌坊
也稱牌樓。在古村鎮,牌坊一般多被安放在村口前面,或村鎮中央,常常用于旌表和紀念某人或某事。牌坊同時也可以是標志性建筑,或僅僅用來當做大門、裝飾。用于造牌坊的材料在民間通常為石料或木料,其規模和大小都是以牌坊的間數、柱數和屋頂樓數的多少為標志。

荊坪村 潘氏祠堂
祠堂
按照《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代,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廟。家廟即祠堂,其首要功能當然是祭祀祖先,以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在鄉村,祠堂一般同時也是私塾學堂、家族聚集議事、進行娛樂慶典的地方。到清代,民間祠堂開始大量出現,幾乎村村設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宗祠、神祠等幾個不同的祠堂。

皇都侗族文化村 普修橋
風雨橋
風雨橋又名回龍橋、花橋,也是侗族的特色建筑,目的是遮風避雨,方便路人休息與觀景。在建筑形式上,風雨橋將亭、廊和橋結合在一起;在材料選擇上,除了石砌橋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材料,橋面的樓、廊、柱、枋,都不用釘鉚銜接。

黔城 赤峰塔
塔
塔本是佛教專門的建筑,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后,很快融入并被改造、派生出各式各樣的木塔、磚塔和石塔等,鄉土建筑中塔的最大特點在于其作用與價值大大地被延伸了,有不少單純的風景塔、風水塔與名人紀念塔,這些塔往往成為一個村鎮的重要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