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經絡的基礎理論陰陽五行學說

經絡是中醫理論的基石,而中醫理論的基石是陰陽五行學說,所以要想了解經絡,就必須了解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人眼中的宇宙

古人經過對各種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認識到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于是用“陰陽”兩個字來概括它們。一般說,日常最容易見到的東西,也就是最先認識到的東西。日和月是古人最常見的天體,于是古人將白天的太陽定為“陽”,那么,陰自然是與太陽相對的月亮了。這就是古人最初的陰陽觀念,當時,陰陽觀念是十分的樸素,僅指日光的向背。隨著后人觀察角度的拓展,觀察深度的增加,陰陽的思維而引申出若干相對的概念。

于是世間向上的、溫熱的、明亮的事物統稱為陽,世間向下的、寒冷的、灰暗的事物統稱為陰。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后來,這種世界觀與中醫相融合,逐漸地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

陰陽五行學與中醫的融合

中醫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應當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達到頤養天年的最終目的。

陰陽學最早與中醫學相融合的經典理論非《黃帝內經》莫屬,《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根本法則的角度求得答案。人體疾病的產生和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探求疾病的本質,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即運用陰陽之間相反相成的關系來指導疾病的診察、辨識、預防和治療。

內經中除了將陰陽與中醫相融合,還將五行與學說應用于中醫。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其對應到人體就是,在人體內部臟器運轉正常的情況下,有規律地活動,在病理上,便是對正常規律性的破壞。

中國人樸素的陰陽觀

陰陽屬性分類表

事物的陰陽屬性

經絡與陰陽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二”指的就是陰陽二氣。陰陽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經絡也不例外。

經絡講究陰陽,那些跟臟直接相連、與臟有很密切關系的經稱為陰經。相應的,那些跟腑直接相連、有密切關系的經稱為陽經。如同陽氣所代表的一樣,陽經在人體中也代表著那些積極的、向上的因素,陽經主要分布在人體的外側,起著護衛人體的作用。陰經則分布在四肢的內側,代表著較陰暗的層面。但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才會有萬物的生成。無論是陰氣還是陽氣,任何一種的失衡都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因此要保持人體陰陽二氣的平衡。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經絡與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老的對世界構成元素的分類,五行分別是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其順序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樣的,五行又是相克的,它們相克的順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人體的經絡腑臟也有五行之分,其中金對應肺經、水對應腎經、木對應肝經、火對應心經、土對應脾經。腑臟之間也有相生相克之說,比如:心屬火,火具有陽光、生命、溫和等象征意義,而心的功能是為學業運行全身提供動力,相當于人體中的太陽一般為萬物生長提供動力。而肝屬木,木生火,人體胚胎第8~12周的主要造血器官為肝臟,它在人類生命之初就提供了養料。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肌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做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陰陽失調產生疾病

正常情況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有度、有序、適時、當位、和諧;如果陰陽運動失度、失時、失序、錯位、失去和諧,這樣便是陰陽失調了。

陰陽失調的基本表現:“寒”、“熱”

陰陽失調,主要是指:

陰/陽的過剩——陰盛/陽盛; 陰/陽的不足——陰虛/陽虛

陽過剩=陽盛;陰過剩=陰盛;陽不足=陽虛;陰不足=陰虛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寒”、“熱”是陰陽失調的基本特征和表現!

從自然現象和生活體驗看:

夏天=陽盛,陰相對不足——熱; 冬天=陰盛,陽相對不足——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临朐县| 丹棱县| 正阳县| 肇源县| 纳雍县| 大余县| 晋城| 浦北县| 塔河县| 商河县| 雷州市| 芦溪县| 湘潭县| 兴和县| 陆河县| 扶绥县| 望城县| 孙吴县| 遂溪县| 东乡县| 慈利县| 株洲市| 新乡县| 南澳县| 沁阳市| 唐河县| 广饶县| 涞水县| 永年县| 金昌市| 陆良县| 莱州市| 太和县| 灵石县| 崇信县| 万宁市| 元江| 西宁市| 德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