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是什么
- 何懷宏
- 3013字
- 2019-12-31 15:48:09
1 倫理學科的產生
人們對涉及善惡正邪的道德行為是不可能不有所反應和思考的,這樣就會形成一些觀念,但是,只有通過一種比較抽象和系統的反思,形成一些比較固定的概念,并在這些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形成語句,進行推理,最后形成某種知識系統,我們才可以說產生了一種倫理學。
在西方歷史上,系統的倫理學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的古希臘,經歷了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代不斷推進的過程。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主要探討世界的起源和構成,他們關心自然界是怎么來的,他們仰望天空,俯視大地,對世界的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和驚異,能這樣專一和單純地觀察和思考自然界確實是一種社會的幸運和個人的幸福。然而,到了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他親身經歷了雅典興盛的頂峰和隨后的衰落,看到了雅典卷入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帶來的許多道德問題,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遇到危機。于是,哲學到了蘇格拉底這里有了一個大的轉向,即由天上轉向人間,由自然轉向社會,由主要關心世界是怎樣來的,轉向關心人應該往哪里去,即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選擇什么樣的價值目標,擁有什么樣的德性,以及相應的社會制度應當如何安排等等。
蘇格拉底本人不倦求知,認為“知識即德性”“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他一生沒有什么著述,而是經常在街頭與廊下和人討論“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義”等問題,而他本人的行為也就是道德的杰作,他生活極其簡樸,為人勇敢、大度,并表現出一種很高的道德堅定性和純潔性,他總是堅持去做道德上正當的事情,而不管自己將面臨什么樣的損失。他曾經兩次頂住來自政治權力的高壓,拒絕執行他認為是錯誤的命令和壓力。而他最后的死更是體現了他精神的崇高和正直,他不在法庭上妥協,不答應放棄自己追求真理的生活方式,而在法庭做出他的死刑判決之后,他也不肯逃走,不肯在于己有利時就服從法律,而在于己不利時就違抗或規避法律。他感覺自己聽到了一種法律的聲音,那也是道德的聲音、良知的聲音。蘇格拉底本人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種高尚的義務倫理學的體現。

年老的尊者——蘇格拉底的這幅壁畫作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鄉村,表明這位在世時為雅典所不容的思想家在羅馬時代已經成為知識界的文化英雄,歷史似乎總是喜歡開這樣無情的玩笑。他確立了通過不斷地質疑而獲取真理的哲學方法;他為了捍衛自己的信念而慷慨赴死。這兩點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哲學家的群星中最璀璨的那一顆。
柏拉圖的對話大都是以蘇格拉底為主角,他除了展示蘇格拉底的道德思想和風貌,又更加深入和多向地拓展了哲學、倫理學的主題,發展出自己的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邏輯學、政治學、倫理學在內的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而有關人及其道德、政治的思考在其中仍占據一個中心的位置。以他的代表作《理想國》為例,開始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個人應當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一個正義的人是否也能是一個幸福的人?而最后則歸結到個人靈魂的不朽和永生幸福,中間則主要是有關個人正義與制度正義的聯系、一個理想的正義國家將是怎樣的、其中的主要德性如何安排等問題的探討。
如果說蘇格拉底是開啟浚導倫理學之源泉者,其學生柏拉圖是深化和拓展而使之成為洪流者,那么,我們可以說,隨后從學于柏拉圖的亞里士多德則把這些倫理學思考的源流引入一個港灣,使倫理學真正成為一個固定成型的學科。亞里士多德是系統的倫理學這門學科的創立者,他給我們留下了三本以倫理學命名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優代莫倫理學》和《大倫理學》。尤其是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系統地闡述了一種高尚的目的論、完善論和德性論的倫理學。這是對后世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一種傳統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的所有活動和技術都抱有某種目的,這目的就是他們視作善的東西,實現這些目的也就意味著去達到幸福,而善或幸福也就是合于人的德性的現實活動。德性又可分為兩類:一是理智的德性,即哲學的沉思;一是倫理的德性,及種種在過度與不及之間的中道的行為品質。人類要努力通過實行這些德性去追求至善的目的和最大的幸福,人雖然是有死的存在,卻應當去力求不朽。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是古希臘城邦哲學的一個集大成者,也是作為一種學科體系的倫理學的奠基人。他著有《形而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等諸多著作,是許多學科的開創者。他富有現實感,尊重經驗,但同時,又仍保有一種哲學家志在超越的精神,是一個在有生之年以有死之身“竭盡全力去爭取不朽”的杰出典范。
這種至善論后來經由斯多葛派以及基督教哲學家例如奧古斯丁、阿奎那的發展,有了一種宗教的含義: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人生是一段趨赴上帝的旅程??傊?,在傳統倫理學中,正當和善(目的、幸福)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前者一般由后者來決定,即傳統倫理學以人格、德性、至善為中心,而現代倫理學的主流則以行為規則、正當、正義為中心。近代康德對這后一種倫理學貢獻良多,而當代哲學家羅爾斯、哈貝馬斯、諾齊克等對道德的探討也相當受其影響,他們進一步把這種訴諸合理理性的義務論倫理學推向關注現代性、關注正義的方向。在近現代西方思想史上,洛克、斯密、休謨、斯賓諾莎、盧梭、黑格爾、柏格森、杜威、羅素、麥金太爾等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都為深化和拓展倫理學做出了突出貢獻,而叔本華、尼采以至薩特、??碌人枷爰覄t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現代道德的困境和與傳統斷裂的程度,邊沁、密爾、西季維克等確立的功利主義倫理學體系對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決策實際發生的影響也是相當巨大的。
在中國歷史上,倫理學的產生可以孔子或儒家學派的產生為標志。社會秩序和規范在中國古代商朝含有一種較濃厚的宗教、天命的意味,在繼起的周朝則經歷了一種人文理性的洗禮,發展出一種富有道德和親情特色的“禮”的秩序規范體系出來,而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年代,這種“禮”的秩序已面臨一種“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由此對人生、道德和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對道德的主體和內在資源進行了開發,發展出一種以“仁”為中心的道德理論和人生哲學。隨后的孟子和荀子等又在內、外兩個方面擴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漸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支配思想。在從漢至唐的一千多年里,董仲舒等主要在儒家倫理思想的“外王”層面富有建樹;而在宋以降的近一千年里,朱熹、王陽明等則主要在儒家倫理思想的“內圣”層面卓有貢獻,他們面對社會與個人問題的種種壓力,在思想上則既回應佛教思想的挑戰又吸收其資源,使儒家思想有了一個很大的新發展。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前景是一些弟子在研習正典文獻;后景中,另一些弟子在練習絲弦和使用禮器。
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雖然豐富睿智,有自己特異的成熟概念和思維方式,但它并不表現為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形態,自從19世紀中葉中西大規模相遇和沖撞,面對新的問題和困境,使中國的傳統倫理學不能不進行艱難和痛苦的轉型,像梁啟超等學者由此對如何使中國傳統倫理進行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轉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而自劉師培在20世紀初寫出第一本倫理學教科書起,中國倫理學向現代學科形態的轉化和建設工作也有了長足的進展。
總之,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倫理學的古代發生和近代轉折可以說都受到嚴重的道德和社會問題的刺激,就像湯因比所說的是對挑戰所做的一種“回應”。當然,反過來,倫理思想的發展又會深入持久地影響社會與個人的道德狀況和面貌。而今天的中國可能還是處在一個社會的大轉變期,中國倫理學的建設也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