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何謂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興起于20世紀80—90年代,當時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間的論戰構成了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理論爭論的重心。不過隨著論戰的深入開展,兩者在方法論、個體主義、物質主義世界觀和理性主義認識論等方面朝著趨同的方向發展,爭論的范圍越來越集中于相當狹窄的范圍內,甚至局限于對個別問題的經驗檢驗。面對這種“新—新合成”,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非主流學派向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主流地位繼續發起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迅速崛起。
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來看,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對國際關系的分析是以國際體系的物質結構為起點的,而建構主義從哲學意義上講是一種理念主義的理論,它重視觀念、思想和文化等非物質因素的作用,強調社會結構和文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所以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溫特將他的著作命名為《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書影
亞歷山大·溫特,1958年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Macalester學院完成本科學業,主修政治學,副修哲學,并對國際關系學和哲學的聯系深感興趣。1982年進入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主修政治學,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關系理論,1989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先后執教于耶魯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現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其代表作《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1992年發表于《國際組織》)、《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1999年出版)等開創了國際關系學界的建構主義學派。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的第一個特點是:強調國際體系的結構不僅包括物質結構,還包括社會結構。物質結構是行為體的實力分配及其相應位置;而社會結構則是國際體系中觀念、規則相對穩定、有序的分配,具體表現為國際規范、國際規則、國際制度等。物質性因素只有通過社會性結構才能對行為體的行為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在建構主義者看來,物質因素(如國家間力量的對比)不會完全決定國家的行為,國家的行為取決于它對物質因素的理解和解釋。也就是說,行為是由物質因素和對物質因素的認識(意識)兩方面決定的。僅僅考慮物質因素(如軍事力量),不能了解國家需要什么和想做些什么。建構主義者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某個國家擁有了核武器,不一定會改變別國對它的政策,關鍵還在于別國如何看待這個國家以及與這個國家的關系。美國會認為朝鮮的五件核武器比英國的五百件核武器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更大,是因為英國是美國的朋友,而朝鮮不是。
第二,建構主義強調體系結構和行為體(國家)之間存在著互為構成的關系。一方面行為體之間的互動形成了體系結構;另一方面體系結構通過塑造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而確立了行為體的行為規范。這樣一來,建構主義語境中的國家利益不是先驗給定的外生變量,而是國際政治互動中不斷產生的社會結構的產物。
第三,由于重視非物質因素的存在,建構主義對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有不同于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理解。建構主義認為,“無政府是國家的產物”(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國際關系的性質取決于國家之間存在怎樣的信念和期望。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下可以存在三種類型的國際關系,即互為敵人的霍布斯文化、互為競爭對手的洛克文化和互為朋友的康德文化。同時,建構主義并不認為國家是現實主義所假設的那樣,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體。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信仰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會對自身與世界形成不同的看法,這會影響到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行為,而由此形成的國家行為未必合乎現實主義的理性原則。
建構主義(基本內容如表3-4所示)從觀念層面提出了富有學術意義的問題和目標,引發了國際關系學界的反思。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討建構主義提出的核心問題:國際關系實踐的基本內涵、國家的互動對無政府狀態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國際制度對國家身份形成與國家利益界定的影響、觀念和文化的意義和轉化等。因此,建構主義理論最顯著的貢獻在于它重新設定了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議程。
表3-4 建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