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際關系學入門
  • 邢悅
  • 2392字
  • 2019-12-20 17:27:26

拓展閱讀

1.試從體系、國家和個人三個層次分析戰爭的根源

人類歷史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無數次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了使人類擺脫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從古代開始,中西方的理論家們就在思考和探究戰爭的根源問題。中國先秦時期的軍事家吳起論述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德,四曰內亂,五曰因饑。”而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則提到:“這次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下面我們從個體、國家和體系三個層次對古今中外的理論家對戰爭原因的分析來進行一個歸納。

第一,個人層次分析。這一層次的研究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去理解戰爭的發生,多偏向于心理學視角的分析。其中攻擊本能論、種內攻擊論、死亡本能論和“挫折—攻擊”論是較有影響力的幾種理論。

攻擊本能論以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威廉·麥克杜格爾(William Mc-Dougall)為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具有通過攻擊他人進行發泄的本能,而戰爭就是人類群體間的相互攻擊,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攻擊本能。種內攻擊論以奧地利生態學家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為代表性人物,他認為攻擊性是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表現在同類物種內部(即種內)之間。人類可以制造軍事武器,運用軍事戰略,建立軍事組織,而這些軍事手段和行為進一步激發了人類的攻擊本能,因此戰爭更容易在人類這一物種內部發生。而死亡本能論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則認為,死亡如同生存一樣,是人的基本本能,它能使人減少或消除緊張,達到一種無欲無望的極樂境界,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最大的刺激。“挫折—攻擊”論肇始于麥克杜格爾和弗洛伊德的研究,而集大成者則為美國學者約翰·達萊德(John Dollard)。這種理論認為攻擊行為總是某種挫折的結果,挫折必定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因此,戰爭的原因是在被攻擊者身上發泄挫折。

第二,國家層次分析。這一層次的研究從國家的角度尋找戰爭的原因。從國家層次來說,國家存在的種種缺陷都有可能成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學者認為,一個國家政權的性質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對外行為。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戰爭的主要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特殊利益集團,如大型軍工復合體。這些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在國際上不斷挑起戰爭。現在有些學者則提出了“民主和平論”,認為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經濟因素是影響戰爭與和平大局的重要因素。經濟利益是導致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還有學者提出了“替罪羊戰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當國家面臨嚴重的國內危機時,政府有可能采取強硬的手段來激發國內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從而達到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

第三,體系層次分析,關注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國家間實力的不均衡分布以及全球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認為它們是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研究霸權的學者認為,霸權國與崛起國之間國際地位的交替是導致大規模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例如,德國的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英國全球霸權的挑戰,是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實主義者認為,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下,國家之間很難互相信任,因而常常會爆發沖突,而當談判解決不了爭端的時候,就只能依靠武力來解決問題了。

事實上,在以上三個層次上都存在著發動戰爭的原因,沒有哪個單一層次的因素可以解釋所有的戰爭,也沒有哪一場戰爭是某個單一因素所導致的。所有的戰爭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了解三個層次上導致戰爭的因素有助于對具體戰爭進行分析。

2.試從國家層次分析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

影響國際關系的國家層次的因素包括國家利益、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國家實力、國內政治、公共輿論等。下面從國家利益、政治文化、利益集團和公眾輿論的角度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進行分析。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美國認為,伊拉克與恐怖主義的關系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有必要通過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方式來維護美國的安全。“9·11”事件后,美國堅信薩達姆政府和拉登的“基地”組織有聯系,是支持恐怖主義的一大勢力。不僅如此,伊拉克擁有或正在研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伊拉克向國際恐怖分子提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將對美國及其盟友(尤其是以色列)造成巨大威脅。因此,美國只有推翻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才能消除美國和世界的安全威脅。

從政治文化角度看,美國認為民主制度有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獨裁專制國家則是世界的威脅。同時,美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救世主”情結,認為自己擔負著“拯救世界”的“天定命運”。因此,美國不惜以戰爭的方式來推翻薩達姆的專制統治,以推廣美國的民主制度。布什曾宣稱他的目標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

從利益集團角度看,戰爭顯然會刺激美國的傳統軍火工業,從而帶動相關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亦即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利益集團會從伊拉克戰爭中獲利,因此他們極力推動美國攻打伊拉克。據統計,開戰前聚集在海灣的22萬美國軍事人員中,真正擔負進攻任務的軍人不過三分之一,其他的人大部分是美國軍火公司的雇員,負責指導美國軍人如何使用其公司生產的先進武器。這從側面說明軍火商會傾向于支持美國政府發動戰爭。而戰前美國提出的直接預算高達1000億美元,國防部等軍事部門當然也能從中獲利。

從公共輿論角度看,美國大部分民眾對薩達姆政權沒有好感,認為它不僅是“邪惡”的,而且直接威脅美國的安全,并傾向于以戰爭方式解決伊拉克問題。據美國多種民意調查,在開戰前,60%以上的美國選民支持這場戰爭。美國參議院最后以99票對0票批準布什總統發動這場戰爭。在此等民意壓力下,布什政府當然不會對民眾的意愿置之不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嵊州市| 荔波县| 郁南县| 灵寿县| 乐平市| 昆明市| 罗田县| 永清县| 霍林郭勒市| 阜城县| 平阴县| 那坡县| 金川县| 隆子县| 定州市| 怀柔区| 河北区| 宁河县| 大化| 肃宁县| 哈巴河县| 怀宁县| 鄯善县| 乃东县| 和平县| 许昌县| 乳山市| 河北区| 珠海市| 泽州县| 邵阳市| 高碑店市| 丽江市| 灌云县| 同心县| 琼海市| 浦县| 广灵县| 福建省|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