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知識產權的概念和范圍

在民事權利制度體系中,知識產權的用語是與傳統的財產所有權相區別而存在的。在知識產權的相關語境中,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法文“Propriété Intellectuale”、德文“gestiges Eigentum”,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智慧(財產)所有權”。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領域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最早見之于17世紀中葉的法國學者卡普佐夫的觀點,后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皮卡第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它根本不同于對物的所有權。“所有權原則上是永恒的,隨著物的產生與毀滅而發生與終止;但知識產權卻有時間限制。一定對象的產權在每一瞬息時間內只能屬于一個人(或一定范圍的人——共有財產),使用知識產品的權利則不限人數,因為它可以無限地再生。”參見〔蘇聯〕E.A.鮑加特赫等:《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專利法》,載中國科學技術情報所專利館編:《國外專利法介紹》,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知識產權學說后來在國際上廣泛傳播,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和眾多國際組織的承認。在我國,法學界曾長期采用“智力成果權”的說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頒布后,開始正式通行“知識產權”的稱謂。我國臺灣地區則把知識產權稱為“智慧財產權”。

我國法學界主要采取“概括主義”方法來說明知識產權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學者們基于知識產權保護對象即為智力成果的抽象認識,多將知識產權定義為人們對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權利。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學者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的各項權利,并不都是基于智力成果產生的,因此對定義對象作了新的概括。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反映了知識產權的概念特征:(1)知識產權是區別于傳統所有權的另類權利,是產生于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2)以知識產權名義所統領的各項權利并非都是來自知識產權領域。從權利來源看,知識產權主要產生于智力創造活動和工商業經營活動。從權利對象看,則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所構成。(3)知識產權是法定之權,其產生一般須由法律認可,并非所有的知識產品都可以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

知識產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號權、商業秘密權、地理標記權、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利。廣義的知識產權范圍目前已為兩個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所認可。1967年簽訂的《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知識產權的范圍界定為以下類別:關于文學、藝術和作品的權利(即著作權);關于人類的一切領域的發明的權利(即發明專利權及科技獎勵意義上的發明權);關于科學發現的權利(即發現權);關于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權利(即外觀設計專利權或外觀設計權);關于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和標記的權利(即商標權、商號權);關于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即反不正當競爭權);一切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由于智力活動產生的其他權利。1994年關貿總協定締約方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也稱TRIPs,以下簡稱《知識產權協定》)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包括: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即鄰接權);商標權;地理標記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公開信息專有權(即商業秘密權)。

1986年通過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民事權利”,分列“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債權”、“知識產權”、“人身權”四節,其中第三節“知識產權”第94—97條明文規定了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權。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知識產權協定》關于知識產權的范圍,大抵與1886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及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以下簡稱《巴黎公約》)總括的類別相當;而《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所規定的知識產權范圍較為寬泛,特別包括了科技獎勵制度中的發明權、發現權。我國《民法通則》所規定的知識產權基本類型與《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相同。對此,我國學者存有異議。一種觀點認為,上述發明權、發現權已為國際公約所承認,且我國民事立法專門對上述權利給予保護,因此將一切智力創造活動所產生的權利列入知識產權并無不當。參見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知識產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頁。另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現不宜作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及國際公約都沒有對科學發現授予私權性質的財產權利。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該類發明權、發現權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權并非是對其智力成果的專有使用權,而是一種取得榮譽及獲取獎勵的權利,該項制度應歸類科技法。參見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張玉敏主編:《知識產權法教程》,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頁。我們認為,《知識產權協定》在其序言中宣示“知識產權為私權”,以私權名義強調了知識產權即是知識財產私有的法律形式。我國《民法通則》在“知識產權”一節中所確認的發現權、發明權以及合理化建議、技術改進和科技成果推廣的權利,都不具有“知識所有權”的專有財產權利性質。因此,在將來的民事立法中,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以不包括上述科技成果權為宜。

狹義的知識產權,即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產權,應包括著作權(含鄰接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狹義的知識產權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文學產權(literature property),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industrial property),主要是專利權和商標權。文學產權是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所享有的權利,它將具有原創性的作品及傳播這種作品的媒介納入其保護范圍,從而在創造者“思想表達形式”的領域內構造了知識產權保護的獨特領域。工業產權則是指工業、商業、農業、林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確切地說,工業產權應稱為“產業產權”。以工業產權一詞來概括產業領域的智力成果專有權,最初始于法國,即法文中的“propriete industrielle”。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將思想作為精神財產,視為“自然和不可廢除的人權”,并確認“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的最高的權利之一”。根據《人權宣言》的精神,法國國民議會于1791年通過該國第一部專利法。在此以前,英國和法國都稱專利權為“特權”或“壟斷權”。當時法國專利法的起草人德布孚拉認為,“特權”或“壟斷權”的提法可能會遭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立法會和反封建特權人民的反對,因而提出了“工業產權”的概念。德布孚拉的工業產權理論在1791年的法國《專利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工業產權”一詞后來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逐漸成為專利權、商標權等各種專有權的統稱。文學產權(或稱著作權)與工業產權的區分是知識產權的傳統的基本分類。自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工業產權與著作權(版權)長期滲透和交叉的結果,又出現了給予工業產品以類似著作權保護的新型知識產權,即工業版權。參見鄭成思著:《版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頁。工業版權的立法動因,始于糾正工業產品外觀設計享有專利法和著作權法重疊保護的弊端。以后,一些國家為了填補某些工業產品無法保護的空白和彌補單一著作權保護的不足,遂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納入工業版權客體的范疇。工業版權突破了以往關于著作權與工業產權的傳統分類,吸收了兩者的部分內容,形成了亦此亦彼的“交叉權利”。這種權利的主要特點是:受保護對象必須具有新穎性(專利法要求)和獨創性(著作權法要求);實行工業產權法中的注冊保護制和較短保護期;專有權人主要享有著作權法中的復制權和發行權,但沒有著作權主體的那種廣泛權利。

在精神領域的民事權利范圍中,無形財產權(或無體財產權,intangible property)是知識產權的另一稱謂。1875年,德國學者科拉率先提出“無形財產權”的概念,批判了以往的學說將無形物品的權利說成是一種所有權的錯誤,而將其概括為區別于有形財產所有權的另類權利,即“無形財產權”(immaterial giiterrecht)。參見〔日〕吉藤幸朔著:《專利法概論》,宋永林、魏啟學譯,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405頁。在一些西方國家,相關立法與學說曾以無形財產權來概括有關智力創造性成果的專有權利。自1967年簽訂《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后,知識產權的概念開始在國際上廣泛使用,但有些西方學者仍繼續沿用無形財產權的說法。以客體的非物質性為權利分類標準,概括出區別于一般財產所有權的精神權利,“無形財產權”較之“知識產權”似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參照國內外經濟學界關于“無形資產”的類別劃分參見蔡吉祥著:《無形資產》,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法律制度意義上的無形財產權可以包括以下三類:一是創造性成果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業秘密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等。該類權利保護的對象都是人們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一般產生于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領域,客體一定程度的創造性是其取得法律保護的必要條件。二是經營性標記權。包括商標權、商號權、地理標記權、其他與制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識別性標記權等。該類權利保護的對象為標示產品來源和廠家特定人格的區別標記,主要作用于工商經營活動之中。可區別性是該類客體的基本特征,法律保護的目的即是防止他人對此類標記的仿冒。三是經營性資信權。包括特許經營權、信用權、商譽權等。其權利保護的對象系工商企業所獲得的優勢及信譽,這種專營優勢與商業信譽形成了特定主體高于同行業其他一般企業獲利水平的超額贏利能力。該類權利客體所涉及的資格或信譽,包括明顯的財產利益因素,但也有精神利益的內容。依照傳統的理論觀點,經營資信權不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

在當代信息社會里,知識產權的范圍有向“信息產權”擴充的趨勢。以微機革命、網絡革命和通信革命為主流的新技術革命,將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本身成為促進經濟、技術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無形財產。知識產權所涉及的對象可視為非物質形態的知識信息。專利法保護的“新的技術方案”提供了某一領域最新技術的信息;商標法保護的“識別性標記”,本身即是區別不同商品或服務的信息;而著作權法保護的“獨創性表達”,通過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等各種媒介的傳播,成為人們最主要、最廣泛的信息源。在這個意義上,知識產權法可以稱為信息保護法。參見〔日〕中山信弘:《多媒體與著作權(一)》,張玉瑞譯,載《電子知識產權》1997年第5期;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若干問題研究》,載《湘江法律評論》(第4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但是,知識產權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信息產權。在信息財產中,有三種類型:一是作為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而保護的知識信息;二是原處于非專有領域的公共信息;三是未公開披露而通過保密實現其價值的商業信息。后兩者是以往的知識產權法不加以保護的。隨著新的傳播技術的出現,國際社會日益重視對各種信息財產的保護。1993年《知識產權協定》明確將“未公開的信息”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1996年《歐盟關于數據庫保護指令》提出了保護無獨創性的數據庫的立法設想。這意味著一部分原屬于公共領域的信息和依靠保密維系利益的信息,現在可以處于新的專門法的保護之下(前者的權利主體系信息的收集人,后者的權利主體系信息的所有人)。這種著力于信息財產的保護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知識產權的制度框架。

以上只是描述精神領域權利范疇的演變,無意褒貶“知識產權”、“無形財產權”與“信息產權”這幾類用語的優劣。鑒于相關國際公約、國內立法的規定與我國法學界的約定俗成,我們主張沿用“知識產權”的概念,但不要拘泥于傳統權利體系的狹隘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黑龙江省| 黔西| 吕梁市| 阿巴嘎旗| 砚山县| 桂东县| 馆陶县| 特克斯县| 龙山县| 松阳县| 双流县| 抚州市| 得荣县| 阿拉善盟| 磐安县| 新民市| 天镇县| 湘潭县| 吐鲁番市| 云梦县| 富顺县| 资中县| 宁南县| 云安县| 洛浦县| 宁夏| 伊川县| 嘉义市| 麦盖提县| 莫力| 云林县| 息烽县| 景宁| 和林格尔县| 甘洛县| 柘城县| 浦东新区| 武汉市| 奉化市|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