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知識產權法(第3版)
- 吳漢東
- 6字
- 2019-12-20 16:35:48
第二編 著作權
第一章 著作權概述
[內容提要] 本章內容是著作權制度的基礎,主要介紹著作權的基本范疇以及著作權法的基本問題,包括著作權概念及其基本含義的演變、著作權的特征以及自動取得原則、著作權制度的歷史發展概況以及我國《著作權法》的修訂要點。
[關鍵詞] 著作權 著作權法 自動取得
第一節 著作權概念及其特征
一、著作權的定義
著作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
在我國,著作權即版權。在國際上,與著作權概念相近的還有法國法所用的“作者權”(droit de auteur)。從邏輯學的角度看,著作權、版權與作者權之內涵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其外延卻有較大的差異:版權是英美法系的概念,來源于“copyright”一詞,是復制權的演進結果,它著重于財產性權利,基本不考慮精神性權利;而作者權是以人為本哲學理念的體現,它著重于精神性權利,同時兼顧財產性權利。著作權則是“版權”與“作者權”折中的結果,它將財產權利與精神權利同等對待,偏向性不明顯。在著作權制度的演進過程中,版權體系的適應性強于作者權體系,即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作者從其創作的作品中應當獲得更多的新型權利(即應當給作者增加新型權利)時,版權體系能快速適應,而作者權體系則反應較遲緩。當然,這兩個平行的制度演繹至今,特別是在著作權國際公約的框架中,彼此之間的差異已逐漸縮小,有相互融合的趨勢。
我國使用的“著作權”一詞,是清朝立法者從日本引入的,《大清著作權律》中使用的就是“著作權”。從本源角度看,著作權體系更接近于作者權體系,而與版權體系有一定的距離。當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起草《著作權法》時,雖然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但立法者最后以折中方式協調了兩者的分歧,即將法律名稱定為“著作權法”,而在第56條規定“版權與著作權系同義語”。
二、著作權的外延
不同國家或地區使用的“著作權”概念所具有的內涵盡管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但大體一致,都是指“由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產生的專有權利。《伯爾尼公約》和《知識產權協定》對此作了肯定性規定。如《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1款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的一切創作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如何。”
但著作權的外延卻存在較大差距,歸納起來大體有三種:(1)僅指著作財產權。采用這種體制的代表是《日本著作權法》。它使用的“著作權”、“人格權”和“鄰接權”三個概念,相互平行,互不包含。(2)同時包含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采用這種體制的國家非常多,如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它們使用的著作權與鄰接權是平行的。(3)既包含著作財產權,又包含著作人身權,還包含鄰接權的內容。采用這種體制的國家不多。因此,應當看到,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著作權的外延是有差異的。
三、著作權的特征
除具有知識產權的共有特征外,與專利權、商標權等其他種類的知識產權相比,著作權還有自己的獨特品質:(1)內容的雙重性。著作權內容的雙重性,是指由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能依法同時產生財產權和人身權兩個方面的權利。著作權的這一特性,是專利權、商標權等不具有的。(2)具體化的專有性。眾所周知,物權的專有性是針對具體對象的,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是針對抽象對象的,但是,著作權的專有性與物權的專有性類似,也只能針對具體對象,不能針對抽象對象。如甲、乙、丙三人分別先后獨立地創作出相同的作品,那么,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甲、乙、丙三人各自對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權,任何人不得以作品完成的先后次序而否定他人的著作權。具而言之,著作權的專有性就是禁止他人對其作品進行復制、抄襲、剽竊、翻譯等,或者進行其他的利用,而不能阻止他人獨立地創作出相同或者相似的作品,并因此而獲得著作權。而其他種類知識產權(商業秘密權除外)的專有性,所針對的都是抽象對象。(3)著作人身權保護期的無限性。著作人身權保護期的無限性,是指法律規定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這一特征也不是絕對的:第一,在我國,著作人身權中的發表權與財產權的保護期相同,具有時間限制;第二,英美法系國家版權法規定的人身權也具有時間限制,有的權利保護期與財產權保護期相同,有的甚至比財產權的保護期短;第三,《伯爾尼公約》規定著作人身權的最短保護期與財產權利相同。
四、著作權的取得
著作權的取得,是指著作權法規定的由作品產生著作權的制度。一般意義上,著作權的取得可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但此處所指的“著作權取得”主要是原始取得,不包括繼受取得。
(一)著作權取得的原則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沒有規定必須辦理的手續。該原則與《伯爾尼公約》和《知識產權協定》的規定相一致。
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也可稱創作主義,與非自動取得原則相對。著作權非自動取得原則,是指作品創作完成后,作者或者其他相關人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相應手續后,才能取得著作權。如美國原版權法規定,作品創作完成后,必須首先在美國出版,而且必須將該版本中兩本最好的樣書向國會圖書館交存,辦理相應的交存手續后方能取得版權。又如《世界版權公約》規定,作品出版后,應當在該作品的每一本復制件上做上版權標記,才能取得版權。此外,也有國家規定采用其他手續才能取得著作權。但是,凡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或者《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無論對其本國國民取得著作權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對其他成員或者成員國的國民,只能實行自動取得原則,否則就與《知識產權協定》或者《伯爾尼公約》的要求不符。
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并不是著作權的無條件取得原則。換言之,既不是任何人的作品都能在我國自動取得著作權,也不是任何種類的作品都能在我國自動取得著作權。具而言之,適用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應當符合以下條件:(1)作品要求:能夠依我國《著作權法》取得著作權的作品,首先須屬于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的作品范圍,并且不屬于其第5條規定的不適用著作權法的對象。(2)作者國籍: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能夠在我國獲得著作權的人有: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或者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國民,無國籍人以其經常居住地國作為標準。(3)作品國籍:我國《著作權法》第2條第3、4款規定,其他的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以其作品的首次出版地國與中國的關系為標準,即其首次出版地國為《伯爾尼公約》成員國或者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其作品可以在中國自動取得著作權;否則不然。
(二)著作權自動取得與作品登記的關系
根據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在我國,作品自創作完成之時起自動產生著作權,不必進行登記。但是,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權人如果愿意進行作品登記,則可以根據國家版權局制定的《作品自愿登記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行登記。該《辦法》明確規定作品實行自愿登記。而且依據該《辦法》進行作品登記,不影響該作品的著作權。也就是說,作品進行登記,既不是作品產生著作權的條件,也不影響著作權本身的保護期限。但是,實行作品登記也有許多好處:
(1)作品登記證可作為確權的初步證據。當著作權受到侵害時,若著作權人提起訴訟,或者與侵權行為人進行協商,首先需要證明自己的作者或者著作權人身份,而作品登記證則可以作為證明自己的作者或者著作權人身份的初步證據。當然,如果被告或者侵權人對該項登記證有異議,可以通過舉證來否定其效力。作品登記證對勝訴有一定的幫助。
(2)對計算機軟件而言,軟件登記證所具有的作用更大。
(3)作品登記證還是作者或者著作權人進行著作權海關保護登記的必要文件。
(4)對某些作品來說,如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作品登記證還可以作為證明其保護期起算點的證據。《著作權法》規定,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保護期自首次發表之時起算,而且自作品創作完成后50年內未發表的,以后即使再發表,也不受保護。因此,對這樣的作品進行登記,對確定保護期很有好處。
有些國家雖然也實行自動取得原則,但是卻以作品登記作為維持著作權的條件。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內未進行作品登記,則著作權就自動終止。在以作品登記為取得著作權條件的國家,進行作品登記就更是不可缺少的手續。
(三)著作權自動取得與作品固定的關系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作品的定義是:“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它并未以“固定”作為作品創作完成的條件。因此,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對象,可以是已固定在某種有形物質載體上的作品,也可以是未固定下來的口述作品、即席表演等。但美、英等國的版權法卻將作品固定作為作品已創作完成的條件。按照它們的規定,固定作品的時間即是作品創作完成的時間,但這并不影響版權的自動取得原則。也就是說,作品的固定不是取得著作權應當具有的條件,而是判斷作品是否創作完成的條件。
第二節 我國著作權法及其演進
一、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調整由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所產生之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形式的著作權法,就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著作權法》;實質的著作權法,包括一切調整著作權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作品自愿登記辦法》等法律、法規、條例、規章等。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于1990年9月7日通過,2001年10月27日經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修改,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第二次修改。該法共6章61條,符合《知識產權協定》關于版權保護的規定。
二、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早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我國的文人墨客就創作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但是,在刀刻、手抄、口傳的時代,幾乎不可能出現大規模復制、銷售復制件而獲利的情況,因此,客觀上沒有產生著作權制度的可能,主觀上沒有保護其作品權利的需求。到了宋代,印刷術、造紙術的發明,使得印制出版的書籍變得精美、傳播變得快捷,這些書籍不僅價格低廉,而且數量也很多,隨之便逐漸出現了為追求利潤而冒名盜印他人作品的現象。盡管在客觀上已有保護作者權利的可能,但人們在主觀上仍然未提出這種要求。所以,直到清朝末年(1910年),我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即《大清著作權律》才誕生。此時,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的《安娜法令》)已施行了200年。
《大清著作權律》頒布不久,清王朝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這部難得的法律未能實施。1915年,北洋政府以《大清著作權律》為基礎制定了我國的第二部《著作權法》;1928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三部《著作權法》。現在我國臺灣地區施行的“著作權法”雖然已與《大清著作權律》沒有太多的相同之處,但仍可見其痕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并未立即制定《著作權法》,但《憲法》和其他一些法規、規章、條例等對公民的版權也有保護性規定。1950年9月,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和發展出版工作的決議》,強調出版單位要尊重著作權和出版權,不得有翻版、抄襲、篡改等行為。1953年,國家出版總署公布《關于糾正任意翻印圖書現象的規定》,要求“一切機關、個人不得擅自翻印出版的書籍、圖片,以尊重版權”。1958年,文化部頒發《關于文學和社會科學書籍稿酬的暫行規定》(草案)。1961年,文化部對上述規定進行了修改。1984年6月15日,文化部頒發《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1985年1月1日又頒發《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等,都是對版權、著作權的保護。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民法通則》,首次以法律形式規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權”。它標志著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建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于1991年6月1日實施。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著作權法》,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四部《著作權法》。經過10年的施行,該部《著作權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適應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廣泛運用,適應高新技術對著作權保護的要求以及滿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完成了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第一次修訂。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了《著作權法》。
修訂后的《著作權法》,與《知識產權協定》對其成員關于版權與相關權保護的要求全面接軌了,也使我國的著作權保護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除了《著作權法》外,我國著作權法律體系中還有《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登記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
[思考題]
1.什么是著作權?
2.如何理解著作權的雙重性?
3.著作權自動取得就是無條件取得嗎?
4.如何理解著作權的專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