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知識產權法的概念、體系及地位

知識產權法是調整因知識產品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是國際上通行的確認、保護和利用著作權、工業產權以及其他智力成果專有權利的一種專門法律制度。

知識產權法是近代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自17、18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在生產領域中開始廣泛采用科學技術成果,從而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產生了一個保障知識產品私有的法律問題,資產階級要求法律確認對知識產品的私人占有權,使知識產品同一般客體物一樣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他們尋求不同于以往財產法的新的法律制度,以作為獲取財產權利的新方式:在文學藝術作品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的過程中出現了著作權;在與商品生產直接有關的科學技術發明領域出現了專利權;在商品交換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商品標記范疇出現了商標權。這些法律范疇最后又被擴大為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法是私法領域中財產“非物質化革命”的結果,在羅馬私法體系中,所設定的財產權制度概以有體物為核心展開。羅馬人以“物”為客體范疇(包括有形的物質客體——有體物,也包括無形的制度產物,即除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利——無體物),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以所有權形式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建立了以物權、債權為主要內容的“物法”體系。可以說,傳統的財產權制度是基于一種物質化的財產結構。隨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財產構成中,出現了所謂抽象化、非物質化的財產類型。以知識、技術、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知識財產”有別于以往物質形態的動產、不動產,是區別于傳統意義的物的另類客體。質言之,以知識產品作為保護對象的知識產權是與有形財產所有權相區別的一種嶄新的私權制度。

幾百年來,根據智力勞動成果和社會關系性質的不同,各國立法者先后建立了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這些法律規范相互配合,構成了調整有關知識產品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體系——知識產權法。一般認為,知識產權法在立法框架上應包括以下基本制度:(1)知識產權的主體制度。知識產權的主體,是知識形態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在法律上的資格反映。什么人可以參加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享有何種權利或承擔何種義務,是由國家法律直接規定的。(2)知識產權的客體制度。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即知識產品是一種有別于動產、不動產的精神財富或無形財產,什么樣的知識產品能夠成為權利客體而受到保護,通常需要有法律上直接而具體的規定。(3)知識產權的權項制度。知識產權是知識財產法律化、權利化的表觀。由于知識產品的類型不同,其權利的內容范圍也有所區別。除少數知識產權類型具有人身與財產的雙重權能內容外,大多數知識產權即是知識財產權。(4)知識產權的利用制度。知識形態商品關系的橫向聯系,即知識產品的交換和流通在法律上表現為知識產權的轉讓及使用許可等。法律承認文化交流、圖書貿易、技術轉讓等各種流轉形式,保護知識產品的創造者、受讓者、使用者等各方的合法權益。(5)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知識產權的侵權與救濟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核心內容。知識產權法明文規定權利的效力范圍,制裁各類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并提供民事、行政及刑事的多種法律救濟手段。(6)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的取得、轉讓及消滅,必須遵照法律的規定,并接受主管機關的管理。法律一般規定相關管理機關的職責,并賦予其對有關知識產權問題進行行政調解、管理和處罰的權力。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產生的時間不長,自英國于1623年制定世界第一部專利法《壟斷法規》、1709年制定世界第一部著作權法《為鼓勵知識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法》(即《安娜法令》),法國于1857年制定第一部商標法《關于以使用原則和不審查原則為內容的制造標記和商標的法律》算起,知識產權法的興起至今只有兩三百年的時間,但它對于推動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知識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占有容量,往往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經濟、文化、科技水平高低的標志。因此,凡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的國家,都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們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智力成果的創造者及所有者以專有權,確認智力成果為知識形態的無形商品,促使其進入交換和流通領域。知識產權法已經成為各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知識產權的立法始于清朝末年,北洋政府與國民黨政府也頒布過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但這些法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種種原因,知識產權法制建設被長期擱置。近三十年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迅速建立了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82年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商標法》(1993年修訂、2001年修訂);1984年3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專利法》(1992年修訂、2000年修訂、2008年修訂);1990年9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著作權法》(2001年修訂、2010年修訂);199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1997年3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2001年3月28日,國務院通過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2006年5月10日,國務院通過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1986年4月12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民法通則》還專節規定了知識產權。此外,我國還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80年)、《巴黎公約》(1985年)、《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以下簡稱《馬德里協定》)(1989年)、《關于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1990年)、《伯爾尼公約》(1992年)、《世界版權公約》(1992年)、《保護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復制日內瓦公約》(1993年)、《專利合作條約》(1994年)等。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成為《知識產權協定》的締約方。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三十幾年間,中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立法路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

根據我國現行立法,參照國外有益經驗和國際通行做法,我們認為,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法律制度:(1)著作權法律制度。以保護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創作者和傳播者的專有權利為宗旨,其客體范圍除一般意義上的作品外,還應包括民間文學藝術和計算機軟件。(2)專利權法律制度。以工業技術領域的發明創造成果為保護對象,其專有權利包括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外觀設計專利權。(3)工業版權法律制度。兼有著作權、專利權雙重因素的新型知識產權,表現為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一般采取獨立于著作權法和專利法之外的單行法規形式。(4)商標權法律制度。一種主要的工業產權法律制度,其保護對象包括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5)商號權法律制度。對工商企業名稱或字號的專用權進行保護的法律制度。其立法可采取單行法規形式,也可采取與商標權合并立法形式。(6)地理標記權法律制度。以貨源標記或原產地名稱為保護對象,禁止使用虛假地理標記的法律制度。一般規定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可制定單行法規。(7)植物新品種權法律制度。一種新型的創造性成果權,以人工培育植物或開發野生植物的新品種為保護對象。可采取單行法規體例,亦可歸于專利法。(8)商業秘密權法律制度。以未公開的信息包括經營秘密和技術秘密為保護對象的法律制度。可以制定單行法規,亦可列入反不正當競爭法中。(9)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制止生產經營活動中不正當損害他人知識產權行為的專門法規,適用于各項知識產權制度無特別規定或不完備時需要給予法律制裁的侵害事實。

知識產權法的地位,是指它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即它是否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或是歸類于何種法律部門。從世界范圍說,知識產權法基本上采用單行法的立法體例。在英美法系國家,少有法典編纂的傳統,知識產權法歷來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制度。在大陸法系國家,由于知識產權立法在晚近才發生,傳統的民法典也沒有知識產權的內容,但這并不妨礙將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組成部分。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甚至明文規定,商標權與其他財產權受到同樣的保護。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知識產權法屬于民法的范疇。對此,多數學者并無異議。至于我國未來的民法典是否應包含知識產權制度,卻存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以個別國家的立法例為由,主張在民法典的框架內,整合一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大一統財產權體系。對此,我們有不同看法:(1)相關立法例并非民事立法之范式。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將作品權與工業發明權列為民法典的勞動編,1994年《蒙古民法典》及1995年《越南民法典》所規定的“知識產權編”并未涵蓋現代知識產權的全部內容,1992年《荷蘭民法典》擬在第9編專門規定知識產權,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而放棄。這說明,世界上尚無一個在民法典中成功規范知識產權的立法例。(2)現代知識產權法尚處于急劇變革之中。知識產權是一個發展的、變化的、動態的權利制度體系,受一國乃至國際的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變革等影響甚大,總處于不斷修訂更迭的狀態之中。例如,法國自1992年頒布知識產權法典后,不到四年即修改兩次。我國《專利法》頒布二十余年也三次加以修訂。因此,將一項頻頻變動的法律制度置入需要保持相對穩定、注重系統化的民法典中是不妥當的。(3)知識產權法的規范內容與其他法律制度規范不相協調。知識產權法本為保護創造者權利之實體法,但在立法中一般規定有權利取得程序、權利行使程序、權利維持程序、權利變動程序、權利救濟程序等,即在實體法中規定了程序法規范,程序法依附實體法而存在;知識產權法本為規范民事權利之私法,但在立法中多設有行政管理、行政處罰以及刑事制裁等公法規范,具有公法與私法相結合的立法特點。知識產權法規范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是不宜整體移植入民法典中的。綜上所述,知識產權法可在將來的民法典中作一般規定,同時保留民事特別法的立法體例,并在將來條件成熟的時候考慮編纂知識產權法典。

此外,我國一些知識產權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法是一種綜合性的法律制度。該主張似有不妥。我們認為,知識產權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因創造或使用智力成果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調整手段和適用原則主要是民法的手段和原則。至于行政法和刑法性質的規范,在知識產權法中占的比例很小,不足以影響該法的性質。從現代立法通例來看,除刑法典、民法典等基本法外,單行法律、法規一般都采用多種法律調整手段。因此,確定某一法律制度的性質應主要看該制度中占主導地位的法律規范的屬性。也有學者主張,知識產權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為各項知識產權的制度已經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族系。我們認為,此看法也難以成立。知識產權是民法對知識形態的無形財產法律化、權利化的結果,是從物的所有權中分離出來的新的、獨立的財產權形態。客體的非物質性固然是知識產權的本質特性,但其民事權利的屬性與物權、債權等并無實質性差別。可以說,知識產權法并沒有獨特的、僅屬于它自己所有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手段,因而不具有成為獨立法律部門的條件。


[思考題]

1.什么是知識產權?

2.如何把握知識產權的體系范圍?

3.如何理解知識產權客體的本質屬性?

4.什么是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特征?

5.如何理解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抚远县| 宜章县| 西乡县| 龙州县| 乌审旗| 乌拉特后旗| 明溪县| 长岛县| 余干县| 南华县| 绥中县| 吉木萨尔县| 惠安县| 玉树县| 会理县| 任丘市| 中阳县| 玛多县| 竹北市| 同心县| 潜山县| 泰安市| 云南省| 衡南县| 台州市| 吉林市| 思南县| 灌南县| 若羌县| 六盘水市| 灵山县| 徐州市| 肃北| 郓城县| 贵州省| 崇文区| 乌拉特前旗| 内丘县| 故城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