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念梳理
(一)股東資格與股東
股東是公司股份的所有者,而股東資格則是成為股份所有者的可能性,它們都是公司法中特有的概念。這兩個概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都屬于與股份主體相關聯的公司法學范疇。“股東”是關于股份主體的確定性思維范疇;而“股東資格”的概念則是關于股份主體的可能性思維范疇。這兩種不同的思維范疇,共同支撐著公司法相關的基本理論,構建了公司法相關法律規范的正當性基礎。
無論是在理論研究的邏輯思維中,還是在立法規范的邏輯構造上,或是在司法實踐審判的邏輯分析上,“股東資格”與“股東”都存在著前后順序的邏輯連接關系。對主體的“股東資格”判斷性的指向,是“股東”確定性結果的前一順位的邏輯思維。前一邏輯思維的結果,對后一順位的邏輯思維結果通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當對某一主體的“股東資格”得出否定性的邏輯思維判斷時,必然對其“股東”判斷也形成否定性的確認結果。
雖然“股東”與“股東資格”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但是我們仍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兩者是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兩個概念。
首先,“股東”與“股東資格”兩者表述的內涵不同。“股東資格”這一概念表明的是法律主體成為股東的可能性。當我們說某一主體具有股東資格,實際上是表明這一主體能夠成為公司的股東,或者說這一主體具有成為股東之可能。而“股東”這一概念表明的則是公司股份的所有權歸屬者,以及基于這一財產所有權而享有權利的歸屬者。當明確了某主體為股東時,實際上是表明了這一主體是相應股份的所有者以及基于這一股份的相應權利的享有者。
其次,“股東”與“股東資格”兩者體現的作用不同。“股東資格”概念體現的作用是,對某一主體是否是“股東”作出判斷性的指向。當我們說某一主體具有股東資格時,實際上是向人們表明這一主體是股東的確定性判斷指向,說明這一主體有可能是股東;如果我們說某一主體不具有股東資格,則是向人們表明了這一主體沒有成為股東可能性的判斷指向。正是基于“股東資格”概念的這一功能,在立法上,公司法對股東資格的相關規范,會給社會一種成為股東可能性的主體范圍指向;在司法中,法院對股東資格的判決認定,會對某一主體是否成為股東形成確定性的指向。“股東”概念體現的作用是明確了股份財產以及基于這一財產的權利的歸屬。當明確了某一主體為股東時,實際上就明確了這一主體是公司股份這一財產的所有者,是與這一股份相應權利的享有者。這時“股東”概念實際上明確的是公司內部的一種財產關系,明確的是基于這財產關系而產生的各種主體關系。
(二)股東資格與相關主體
1.股東資格與發起人
發起人是與股東聯系最緊密的概念之一,也是最有可能享有股東資格,并成為股東的主體之一。
美國的發起人制度有設立人(incorporator)和發起人(promoter,也有稱創辦人)之區別。美國法上所謂的設立人,是簽署公司章程的人;所謂發起人就是組織一個新企業的人。一個發起人可以獨自行動也可以與其他共同發起人一起行動。發起人的作用與設立人的作用是非常不同的。后者的主要責任是簽署一個設立公司的文件;發起人則負責確保公司在經濟上的成功。顯然,發起人也可以作為設立人。由于設立公司的實際工作是由發起人負責的,因此,發起人是法律上的責任承擔者。英國公司法沒有美國公司法這種區別,只有發起人的概念,但對發起人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認為,發起人是指負責公司設立的人,是按照特定計劃組織公司,使之得以活動,并采取必要步驟實現這一目的的人。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關于發起人的概念,有兩種定義方式。即形式上的發起人概念,是指凡是在公司章程上簽名的人即為發起人;實質發起人概念,是指實際參與公司設立或者負責籌辦組建公司的人。
在我國,現行《公司法》僅在有關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的章節規范中使用了發起人的概念,在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章節規范中卻沒有這一概念。不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規范,將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概念以及行為、責任規則擴大到了有限責任公司。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無論在有限責任公司還是在股份有限公司,“為設立公司而簽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認購出資或者股份并履行公司設立職責的人,應當認定為公司的發起人”。
發起人在設立過程中受發起人協議約束,在公司成立后,才可能具有股東身份。但是我們認為,有限責任公司也存在類似股份有限公司中發起人這一地位的人,也應當擁有相應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
發起人與股東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存續時間不同。在公司設立階段,嚴格來說只有發起人存在,而沒有實際意義上的股東。發起人對公司設立進行一系列的籌備工作,并對這些行為的后果承擔連帶責任,而這一階段還談不到股東的存在,因此,發起人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發起人是公司設立期間的民事主體,股東是公司成立以后的民事主體。第二,主體行為能力限制不同。對于發起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各國都有較為嚴格的限制,一般都要求發起人必須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否則就難以完成設立階段的一系列法律行為。但是,對于股東的要求就沒有如此嚴格,只要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就不能否認其成為股東的可能。第三,權利義務內容不同。正如前面所述,發起人承擔著設立公司的責任,當公司成功設立時,發起人就可以具有股東的身份。此時發起人在公司成立后,享有與其他股東同樣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但是,較之普通的股東,發起人不但要承擔設立時擔保公司資本充實的連帶責任,而且當公司不能成功設立時,發起人非但不能獲得股東的身份,還要承擔因公司不成立所產生的一系列責任。可見,發起人承擔著比股東更為嚴格的責任。
但是,上述區別并非是絕對和嚴格的,發起人與股東的聯系也是十分緊密的。在一般情況下,公司都能成功設立,此時,就存在著身份的轉化問題,發起人可以基于其出資,在公司成立后取得股東資格,并享有股東的權利且承擔義務。因此,在公司成立后,發起人與股東的聯系尤為明顯。
研究發起人的股東資格,主要在于其不同于普通股東的股東資格問題。我國公司法對于發起人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如《公司法》第95條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還有第142條中對于發起人出資轉讓的限制:“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經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發起人與公司有著特殊的利益關系,對于發起人的股東資格的特殊要求,是為了防止其以公司的名義謀取私人利益,并防止其出賣持有的股票而逃避責任。可見,對于發起人的股東資格制定特殊規制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保護其他股東、債權人和公司的利益,又可以保障交易的安全。
2.認股人與股東資格
認股人是指認購公司股份的人。認股人包括兩類:一類是指在以募集方式設立公司過程中,認購發起人發行的股份;另一類是指在公司成立后認購發行股份的人。在我國公司法中,認股人主要是指前一類。認股人同發起人一樣,是在公司設立階段出現的投資者,與股東有著實質性的區別。認股人在發起人發出向公眾募集股份的公告后,出資認購公司股份。認股人會與公司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取得參加創立大會的權利,選舉公司的董事和監事,決定有關公司設立的相關事項,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表決決定公司是否設立的權利。這一權利的行使也就決定了認股人是否有成為股東這一身份的可能性。當創立大會決定公司成立,那么認股人取得股東資格,成為公司真正的股東;當創立大會認為發生不可抗力或是經營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決定公司不成立,那么認股人就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時認股人的權利,就是向公司也可以說是發起人要求返還已繳納的股款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
認股人與股東這兩個概念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兩者的基本內涵不同。認股人是指認購發起人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份的人;而股東則是指持有公司股份并享有股東權利的人。第二,兩者的法律地位不同。認股人只是認購了公司的股份,但并未取得股東地位;而股東則是具有股東地位,可以享有股東的權利。第三,兩者相對的公司種類不同。認股人只是相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股東則既可以相對于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相對于有限責任公司。
由上述可見,認股人是否取得股東資格關鍵在于公司是否成功設立。公司成功設立,認股人取得股東資格;公司設立失敗,認股人不能取得股東資格。但是認股人又不同于發起人,認股人承擔的責任相對少一些,并且認股人在公司設立失敗時還可以向發起人主張相應的權利。研究認股人與股東資格的問題,主要在于規范認股人按期足額繳納股款,并且研究在認股人沒有繳納股款時的救濟。從我國《公司法》第81條第2款關于“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的規定和第90條關于“發行股份的股款繳足后,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證明”的規定來看,如果認股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繳納股款,公司不會因此而拖延成立,而可能會以實際的股款作為公司的注冊資本。這就意味著,公司設立程序至“驗資機構驗資”時,沒有繳納出資的認股人即喪失了成為股東的權利。
3.投資者與股東資格
在廣義上,投資者是指將自己的財產運用于社會經濟活動中,以取得財產價值增加的主體。在狹義上,投資者是指特定的主體將其財產用于特定的能夠使財產得以增加場合的主體。在公司法環境中,投資者是指將財產作為股本投入公司,使之形成公司資本組成部分的主體。
在公司法中,投資者經過一定的程序,往往就成為公司的股東。他與股東有密切聯系,有時股東與投資者是一致的,但是有時股東與投資者卻是分離的。正常情況下,投資者因出資或認購股份而成為公司的股東,擁有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
投資者與股東的區別主要是外延范圍不同,投資者是大概念,股東是小概念,包含于投資者的概念之中,是投資者的一個種類。當然,這兩個概念意義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于主體的投資行為表達,后者側重于主體的股東地位展示。
盡管投資者在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成為公司的股東,但是也存在投資者與股東資格相分離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股東并不是真正的投資者。如當股東基于繼承、贈與而取得股東資格時,股東并沒有實際出資注入公司,而卻擁有了股東的這一身份,這時股東與實際出資者是分離的;還有就是當投資者一方不以自己的名義,而以他人的名義作為出資者記載于公司章程之中,這種情況下實際出資者為隱名股東,而登記于公司章程中的人為顯名股東;再有一種情況就是冒名股東,是指冒用他人名義進行出資登記的人,這里的“名義”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的名義,也可以是完全虛構、根本不存在的一個人的名義。可見,區別清投資者與股東資格的概念,當投資者與股東身份相分離時,有助于正確理解和運用相關的法律規范。
4.股權質押權人與股東資格
“股權質押,指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用自己享有的股權作為擔保債務履行的財產,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權,債權人有權依法取得被質押的股東權,或者以拍賣、變賣股東權的價款優先受償。”股權質押實質上是股東將其所享有的股份之上的財產權利作為擔保標的質押給債權人的一種擔保方式。在股權質押關系中,出質股權的是股東,占有質押標的的是債權人,并以此成為股權的質押權人。
雖然股權質押權人作為這種擔保關系中的權利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法控制作為質押標的股權,以保障其質押權人的利益不受損失,但是,股權的質押權人不具有股東資格。第一,作為質押標的的股權并未轉讓,股權的權利歸屬仍是出質人股東,而不是質押權人。第二,股權質押權的標的實質是股權中的財產權部分,因此,質權人行使的也只能限于財產權如自益權中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涉及股東身份權性質的內容就不能為質權人行使,仍然由股東行使這部分權利,股東仍不失其股東資格,如共益權和自益權中的部分權能就不能為質權人行使。在質押期間,質押權人不能參與公司的股東會的活動,不能行使股東的表決權等。實際上,正如物的擔保是附條件的物的轉讓一樣,股權的質押也是附條件的股權轉讓,只有當債務人未清償債務時,股權的歸屬才發生轉移。而在此前,是不發生股權轉讓法律效力的。
當擔保的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時,質押權人可以行使質押權,由此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或者質押權人依法取得股權進而獲得股東資格,成為公司的股東,或者質押權人將股權折價拍賣、變賣,由依法受讓者取得股東資格。
5.表決權信托的受托人與股東資格
產生于美國公司法的表決權信托(voting trust)制度是將股份權益中的收益權和表決權相分離,分別由信托人和受托人依據信托合同行使的一種股權運作制度。“在表決權信托中,受托人持有的表決權與受益人所享有的股份所有權相分離。受托人通過股份所有權的轉讓,獲得了獨立行使從股份所有權中分離出來的表決權,這使受托人在受托期間行使表決權不受原股份所有權人的干預,受托人因之而獲取對公司的控制權。”
在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中,受托人與股東資格的關系問題,是十分值得探討的。受托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取決于對信托標的的認識和法律對股東表決信托的規范。關于表決權信托的標的,有“表決權說”和“股權說”之分。“表決權說”認為:“股東表決權作為財產權利(股東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作為信托財產設立信托。”而“股權說”則認為表決權信托的標的是股權,“基于股權的財產權屬性及表決權不得與股權割裂行使,表決權信托的載體應為股權。”
在美國,受托人的登記日是表決權信托的生效日,這表明受托人享有股東資格。但是,受托人經登記后,公司簽發給他的是有“表決權信托”記載內容的股份憑證,這又表明受托人享有的權利有別于一般股東的權利。而信托人,雖然沒將股份轉讓給受托人,但他仍然依據信托協議享有股份的收益權。我國公司法沒有對股東表決權信托作出規定,但是,按照我國《信托法》第14條的規定,
非限制流通的財產是可以信托的,所以,股東表決權信托并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范,
股東可以將股份表決權信托給受托人。基于我國《信托法》的規定和信托的基本原理,筆者主張在表決權信托中的受托人應當享有股東資格,因為,對表決權信托應當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制度設計。在這個制度中,受托人并不是簡單地行使表決權,而是為了委托人的利益,正當地行使股東權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基礎性權利,即表決權。為了正確行使這一表決權,受托人還應當行使其他相關權利,如知情權、股東會參加權以及咨詢權等等。受托人應當“登錄”股東名冊而在本質上享有股東資格,這是構建完整的表決信托制度之需要。當然,受托人享有的“股東資格”仍是不完全的,他與非表決權信托的股東有著巨大的差別。在受托人成為“登錄股東”而享有“股東資格”可以行使股東的表決權后,如何有效保護委托人的權利,仍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保留委托人實質性股東身份,使其對信托事務有知情權,對因受托人過錯導致的損害有請求賠償的權利,對過錯受托人有解任權和提前終止信托權,
這些都將是表決權信托制度完善所必須認真考慮的。
(三)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
1.股東權利內涵
盡管股東權利一詞現在已耳熟能詳,但究竟何謂股東權利,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表述。有的從身份和地位上來說明,如施天濤教授認為,“股東基于其股東身份和地位而享有從公司獲得經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高程德先生認為,“股東權是指股東因持有公司已發行的股份,基于股東資格,在公司取得法律上的地位,于公司存續中,對于公司所享有的多項權利。股份持有人即為股東,得享有股東權利,股東權利簡稱股權。”
臺灣地區學者也有此類觀點,股東權指“有限公司之股東基于股東之資格對公司之法律上地位。與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股東權之概念相同。”
“何謂股東權,乃股東基于其地位與公司間所有之法律關系是也。股東權既非純粹的財產權,亦非純粹的人格權,乃是一種特殊的權利。”
有的從權利特性上來分析,如雷興虎教授認為,股權具有綜合性,“從內容來看,股權既有財產權的一面,又有非財產權的一面。”
有的從權利范圍來概括,如范健教授和王建文教授認為,“股權,亦稱股東權,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股權,是指股東因向公司出資而享有的權利;而廣義的股權,則是對股東權利和義務的總稱。”
“股東權利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概念。廣義的股東權,泛指股東得以向公司主張的各種權利,故股東依據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對公司享有的債權亦包括在內;而我們所討論的是狹義的股東權利,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
本書認為,簡而言之,股東就是股份的所有權主體。股東的所有權利內容,都與其所享有的股份財產的特性相關。就如物的所有權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內容取決于物權的特性一樣,股東的權利內容取決于股份的財產特性。基于股份財產與公司法人財產的內在關系,股東與公司形成了公司法上的關系,并依其所享有的股份數額對公司享有表決權和利潤的索取權;基于股份財產相關獨立的對世價值的存在,股東可以享有轉讓股份的權利,及要求他人不得侵害其股份的權利。綜上不難發現,股東權利有兩層基本內涵:其一,股東權利是基于股份與公司資本關系的一種權利概念,表明了股東與公司的內部關系,是公司內部成員基于投資關系對公司享有的一種權利;其二,股東權利是基于股份相對獨立的對世的財產所有權關系,表明了股東與公司外部的關系,是股東基于其自有財產的一種權利概念。
2.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的區別
第一,兩者表述的內涵不同。股東權利,在于表明股東可以進行行為的內容,如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并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等。股東資格是法律主體成為股東的可能性或者是表明基于股份利益的歸屬者。兩者的內涵不同,一個是股東的具體權利,一個是成為股東所應具有的資格。股東權利表述的主要是股東作為公司的“東家”,基于其享有的股份而形成的權利;而股東資格要表述的主要是投資者成為股東的能力。
第二,兩者的視角不同。在公司法理論上,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這兩個概念表述的側重點各有不同。資格的取得意味著權利的取得,而權利的行使則表明了資格的享有。股東權利的概念旨在闡述股東享有權利的內容,其核心功能在于對股東權利的行使和保護。而股東資格則側重于對股東地位或權利能力的考量,從而確定其有無進行權利保護的可能性。
第三,兩者揭示的對象和作用不同。股東權利揭示的主要是股東作為股份的所有者所應享有的權利,其作用在于明確股東享有的權利內容,從而有效保護股東的利益。股東資格揭示的主要是投資者成為股東的內在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規范投資行為,保護股東及相關主體的利益。
3.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的聯系
股東資格反映的是股東的主體地位,表明了主體的身份。雖然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有著諸多方面的區別,但是兩者還是有著一定的聯系。首先股東資格反映的是股東的主體地位,取得股東資格的投資者就可以取得股東這一主體的地位,當投資者擁有了這一地位的時候,也就具有了一種身份,這種身份讓其能夠享有一定的權利,就是我們所講的股東權利。可見,從股東資格到股東權利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普通的投資者,到符合股東資格的條件,到成為股東這一主體,最后到享有股東權利。正如前面提到的股東資格的實質,股東作為一個財產運作的主體,通過股東資格的取得,體現出來的是主體的身份性,即股東的身份。因此也可以說,股東資格是取得股東權利的前提。
股東權利是股東資格的具體體現。股東權利是投資者取得股東資格后才可以談到的概念,那么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認為,股東權利是股東資格的具體體現,股東享有其股東的權利,才能進一步證明股東已經取得了股東資格,其不同于其他財產主體,既然投資者已經能夠享受到股東權利,那必然是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這種條件就是取得股東資格。可以說,股東權利是更加深入層次的股東資格。我們明顯發現股東權利中蘊含了股東資格的概念,股東資格常常以股東權利的形式加以彰顯。同時股東權利源自于股東資格的實現,股東享有股東權利是其擁有股東資格的表現。
由此可見,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有著若干的不同。無論是從分析視角、表述內涵和揭示對象作用等方面,股東權利與股東資格體現的都是不一樣的內容。但是,從整個公司制度發展的進程來看,兩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股東資格反映了股東的主體地位,而股東權利則是股東資格的具體體現。
- 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法律問題研究
- 中國資本市場爭議解決:前沿問題與法律實務
- 經濟法(第2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2017年版)
-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標準教材與專用題庫:經濟法
- 經濟法學評論(第十四卷)
- 競爭中立制度的理論和實踐
- 股東資格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實務指南與操作技巧(第3版)
- 環境經濟政策和法律(上海政法學院學術文庫 環境資源法學叢書)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律法規全書(含相關政策)(2021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南部非洲國際經濟法經典判例研究:兼析中南經濟合作中的貿易、投資及勞工權益保護問題
- 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研究
- 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