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陶淵明論
  • 魏耕原
  • 6032字
  • 2019-12-20 17:53:37

一 歸隱的緣由

要探究陶淵明對東晉的政治態(tài)度,首先要搞清楚他棄官歸隱的緣由。這不僅是他一生出處的最大關(guān)節(jié),也是對東晉政治態(tài)度最直接的行為表示。他特意為此撰作了《歸去來兮辭》,由于帶有宣示性質(zhì),所以下筆精心,成了東晉第一高文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說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四部叢刊》本。。這也是打開歸因的一把鑰匙。

圖6 宋 蘇軾 歸去來兮辭(局部)

蘇軾對此“東晉第一高文”仰敬備至,領(lǐng)著他的追隨者群擬此辭,此辭遂一日紛然遍布人間,蘇詞還隱括過此辭,書此則為余事。在北宋四大家中,蘇書不以技巧見長,雖結(jié)體也有“尚意”性的欹側(cè),然自然天真,爛漫而無作意。陶詩淡化,不露聲色,這就讓巧喻紛出而且議論翻騰的蘇軾至為崇敬。以自然之書來寫此辭,亦可謂二難具,兩美并。

辭文前有篇詳序,直接交代出處的全部緣由。對于最后一次出仕彭澤令,他說:“余家貧,耕種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家貧,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yuǎn)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陶淵明前數(shù)次為官作宦,都沒有莊重認(rèn)真的說明,只留下二三首“行役”之詩,唯獨(dú)這次有這篇欣然的《歸去來兮辭》,而且還加上一篇長序,文字莊重,頗有“公開聲明”性質(zhì)。首先聲明“見用于小邑”,是為了解決“家貧”問題,且在家叔慫恿之下,也就是說自己并不十分樂意。至于辭官歸隱,則有言: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dāng)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辭》。


其所以決然“歸歟”,是因?yàn)樽龉儆羞`于本性。至于過去“嘗從人事”,也和這次一樣,都是為了解決“口腹自役”的家貧問題,未免“深愧”。加上妹喪,故“自免去職”,“駿奔”田園。然《宋書》本傳卻說:“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后之蕭統(tǒng)、《晉書》、《南史》諸陶傳,以及佚名《蓮社高賢傳》,均同此意。于是陶之拂袖而去,遂成千古佳話。

“折腰”與“妹喪”成了兩個緣由,是合二的還是單一的,或什么都不是而有他意,因而引起后人不少關(guān)注。最早對折腰說持有異議的南宋韓子倉說:“余觀此士既以違己交病,又愧役于口腹,竟不欲仕久矣,及因妹喪即去,蓋其友愛如此。世人但以不屈于州縣吏為高,故以因督郵而去。此士識時委命,其意固有在矣,豈一督郵能為之去就哉?躬耕乞食且猶不恥,而恥屈于督郵,必不然矣。”說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注引,《四部叢刊》本。陶作桓玄參軍曾因母喪去職,然守喪未畢,復(fù)出為劉裕參軍,這次豈能因妹喪而永不復(fù)出?所以南宋著名學(xué)者洪邁另有所見:


觀其語意,乃以妹喪而去,不緣督郵,所謂“矯勵”“違己”之說,疑心有屬,不欲盡言之耳。詞中正喜還家之樂,略不及武昌,自可見也。洪邁《容齋隨筆》五筆卷一“陶潛去彭澤”條,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841頁。


洪邁還發(fā)現(xiàn)序與辭之矛盾,以為“心有所屬”,只是“不欲盡言之”。所言甚是,但“所屬”之意又是什么呢?清人林云銘接著洪邁意緒而發(fā)論:


豈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帶謁見之時,孟浪受官,直待郡遣督郵,方較論祿之微薄,禮之卑屈耶?蓋元亮生于晉祚將移之時,世道人心皆不可問,而氣節(jié)學(xué)術(shù)無所用之,徒勞何益。五斗折腰之說,有托而逃,猶張翰因秋風(fēng)而思蓴鲙,斷非為饞口垂涎起見。故于詞內(nèi)前半段以“心為形役”一語,后半段以“世與我遺”一句,微見其意也。林云銘評注:《古文析義初編》卷四,1912年石印本。


林氏大致能得陶公心意,終較前人看透一層。陶本用世心極強(qiáng)之人,不然何必在官場進(jìn)進(jìn)出出那么多次!《雜詩》其五說他在少壯時就有“逸四海”之“猛志”,準(zhǔn)備“騫翮思遠(yuǎn)翥”,大展宏圖。五官三休之歸田后,尚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直至暮年,農(nóng)閑時泛覽《山海經(jīng)》的神話,依然念之在懷。其八稱美夸父與日競走的“宏志”,激賞“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的事業(yè)。以身殉于事業(yè)的悲劇神話,更能喚起他的共鳴,其九贊美以“微木”填海的精衛(wèi)與揮舞“干戚”的刑天,以死而復(fù)生的“同物”精神,無怨無悔,而“猛志固常在”。結(jié)尾的“徒設(shè)在昔心,良晨豈可待”,遺憾的否定結(jié)論,正是建立在實(shí)現(xiàn)“猛志”的肯定命題上。可見陶之“猛志”情結(jié),不僅并未在心中抹去,而且時時涌起心潮。被朱熹看出“豪放”“本相”的《詠荊軻》,不正是對“猛志”抒發(fā)的猛烈浩歌!陶公的“猛志”和恬靜的田園之歌作為二重奏式的復(fù)調(diào),不但輪流彈奏,而且有時往往還融入同一首詩。如《擬古》其八,前半言:“少時壯且厲,撫劍獨(dú)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夷、齊與荊軻不是對比,而是和弦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陶公于《飲酒》第二首稱夷、齊之‘固窮節(jié)’;于《讀史述九章·夷齊章》,稱二子之‘貞風(fēng)凌俗’,此其所以‘饑食首陽薇’者與?《詠荊軻》稱軻之‘死知己’,此其所以‘渴飲易水流’者與?夷、齊之節(jié),荊軻之義,正陶公所向往者也。”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98~399頁。,因?yàn)樗麄兌际强範(fàn)幍母宜乐浚加小皦亚覅枴钡摹懊椭尽保璐恕耙嘣嵤乐狻保珴h語),其心跡可見。下半?yún)s又想到伯牙與莊周,認(rèn)為亦是“難再得”之士,也是心中揮之不去的人物。這四個人物本非同類,卻無倫無次地聚集在一起,“忽而首陽、易水,傷志士之無人;忽伯牙、莊周,嘆知音之不再而避世之難得也”吳瞻泰:《陶詩匯評》卷四,清康熙拜經(jīng)堂刻本。,顯得章法和主題都很“奇奧”(吳瞻泰語)。此詩中間的“不見相知人”,把前后兩端貫通起來,此“相知人”指所向往者,以下的莊、伯尚有知己鐘子期與惠施,而今夷、齊、荊軻“此士難再得”,則言世無知己。所以吳菘說:“忠君報國之念,隱然發(fā)露,絕非隱逸忘世者。蓋少時撫劍行游邊塞,無非欲訪西山之義士,易水之劍客,此我所欲相知者,而不可得見,唯見伯牙、莊周兩墳。伯牙因鐘子期死而絕弦,莊子因惠子死而深瞑,悲無知己也。今夷、齊、荊軻之徒既難再得,是無知己矣,吾雖游行,何所求哉。此士,即指夷、齊、荊軻也。伯牙、莊周為知己作喻,‘吾行欲何求’,正應(yīng)‘撫劍行游’,起結(jié)相呼應(yīng),上下一氣。后《詠荊軻》一首,寫得異樣出色。結(jié)云:‘其人雖已歿,千古有余情’,淵明志趣,從可知矣。”吳菘:《論陶》,見吳瞻泰《陶詩匯評集》卷末,清康熙拜經(jīng)堂刻本。吳氏所論最能看活全詩,然謂之“報國”尚可,謂之“忠君”,恐不見得。否則,他就不會辭職歸隱,永不復(fù)出,不然,他怎能扔下所“忠”之“君”而撒手不管呢?

陶淵明在40歲所作的《和胡西曹示顧賊曹》,對東晉時局就有“重云蔽白日”,“當(dāng)奈行復(fù)衰”的預(yù)感。年底桓玄稱帝建康,此年二月劉裕討玄,玄于四月挾晉帝至江陵,五月棄江陵西遁被殺,閏五月其余黨又入江陵劫晉帝。其時門閥世族代表桓玄飛揚(yáng)一時,新興庶族劉裕蓬勃而起,晉室權(quán)力淪喪,晉帝任人劫持?jǐn)[布,故有“行復(fù)衰”之感。在同年所作的《停云》的“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陸成江”,即對翻云覆雨的時局而發(fā)。同時還有《榮木》,結(jié)末有云:


先師遺訓(xùn),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那么,他的“名車”“名驥”又要趕到哪兒?陶淵明東下京口,作了鎮(zhèn)軍將軍劉裕的參軍。他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里說:“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意謂時來運(yùn)轉(zhuǎn)時機(jī)默契,且屈長往之駕,游息于仕途通衢。劉裕于這年二月聚兵京口,三月桓玄潰逃出建康。劉裕入建康被推為領(lǐng)軍將軍等職,威禁內(nèi)外,百官肅然,京中風(fēng)氣一時頓改。陶在這時選擇東晉當(dāng)時頭號風(fēng)云人物劉裕,看來對這次出仕還是抱著一定的熱望。然這詩后邊一曰“暫與園田疏”,再曰“終返班生廬”,又可看出他對乍崛起于政局的劉裕,多少還帶有觀望態(tài)度,因?yàn)樗吘褂辛嗽?6歲入桓玄幕府的一番政治經(jīng)驗(yàn),在桓玄篡晉時守母喪于家,否則便會有非常的不安,所以這次還是作了兩手準(zhǔn)備。次年又為江州刺史劉敬宣建威參軍,三月晉安帝反正,劉敬宣“自表解職”,陶銜命奉表使都,可見在劉裕幕府充其量僅一年,而且看來并不得意,不到一年就解職了。入敬宣幕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詩,后半說:“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先前入劉裕幕的時來冥會、宛轡通衢的熱望業(yè)已消失殆盡,一曰素襟不易,二曰夢想園田,三曰終懷歸舟,從不同俗流的霜柏之志看,似乎拿定主意。故劉敬宣一旦解職,他也就不解而解了。他從桓玄,桓玄篡晉;隨劉裕,暴發(fā)戶的驕橫自會合不來;再從劉敬宣,敬宣又受劉裕、劉毅排擠。這時政局由世家大族轉(zhuǎn)移到新崛起的有軍事實(shí)力者手里,東晉當(dāng)軸處中者在混亂中大轉(zhuǎn)移已成定局。已經(jīng)直接和掌局當(dāng)軸打過交道,上層內(nèi)幕有更清晰的了解,亂與篡都看慣了的陶淵明,政治熱情自然會“此心稍已去”,歸隱之意已決,故在彭澤令不足三月拂然而去。對此永歸,陶澍說:“先生之歸,史言不肯折腰督郵,序言因妹喪自免。竊意先生何托而去,初假督郵為名,至屬文,又迂其說于妹喪以自晦耳。其實(shí)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故曰‘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又曰‘帝鄉(xiāng)不可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特旨遠(yuǎn)辭文,未易窺測。”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卷五,《四部備要》本。東晉滅亡距此雖然尚有16年,然實(shí)權(quán)已移位于劉裕,故此時看到衰象是不成問題的。“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則是頗有見地之論。陶淵明看到東晉亂糟糟的局面,即使再做什么參軍,豈有回天轉(zhuǎn)日之力!再加上當(dāng)時誅戮相尋,他原本又在桓玄手下干過事,又豈能不引起劉裕猜疑。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才主動投劉裕之幕。而出身賭棍的劉裕是個冒險家,以殺伐為能事,又怎能吻合他的理想呢?他的歸隱固然和淡泊為懷有關(guān),但未嘗與對時局的無可奈何沒有關(guān)系。

圖7 明 李在 歸去來兮圖卷(撫孤松而盤桓)

松樹居畫面中心,陶則為焦點(diǎn),一手撫松,回首面向幼童,呈呼應(yīng)狀。衣紋多以長線勾勒,“蘭葉描”的筆法襯出人物的飄逸。遠(yuǎn)樹用淡墨點(diǎn)出,使伸出天外的松樹更為突出,而松則烘托人的精神境界。在同類題材中,可視為上乘。

至于“妹喪”,或者不肯折腰督郵,均為托詞而已。歸隱向來被視為高潔,無須找個什么借口。然當(dāng)時“風(fēng)波未靜”,為了安全起見不得不有所考慮,所謂“妹喪”“折腰”,可見出他的一番苦心!因?yàn)樽晕簳x伊始名士少有全者,嵇康、張華、陸機(jī)、潘岳、郭璞等,無不在斫殺中倒下,比陶稍后的謝靈運(yùn)、鮑照亦難免此劫,顏延之只好模仿佯狂的阮籍,然而也是郁郁不歡地死去。魏晉時司馬集團(tuán)的屠刀上沾滿了名士的鮮血,暴起的劉裕軍事集團(tuán)同樣充滿血腥味。《歸去來兮辭》欣奔田園的想象,正是基于對血腥篡奪政治的冷眼觀察。東晉世家大族維持的七八十年的“安寧”,淝水之戰(zhàn)獲捷,正是陶的“猛志”滋生的土壤。然而同是偏安江左的東晉與南宋,南宋的北伐之聲不絕,而東晉三克中原進(jìn)兵直至灞上的桓溫卻成了篡亂的奸雄,擁有玄言清淡的東晉想的是如何安寧與平靜,這和積貧積弱而渴望收復(fù)中原的南宋士民之氣,無異于霄壤之別。生活在東晉“安寧”時代后期的陶淵明,又怎能沒有“猛志逸四海”的壯懷,所以此前于“而立”之年就“投耒去學(xué)仕”,然而卻趕上四大世家大族退出東晉政治舞臺、新興軍閥代之而起的篡亂時代,政治權(quán)力的大轉(zhuǎn)移,使斫殺之聲不絕于耳,由“八表同昏”激化到“大偽斯興”。對于歸隱,此后他在《感士不遇賦》似乎道出真相:“密網(wǎng)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dá)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按照儒家治世則仕與亂世則隱的觀念,棄彭澤令前的陶淵明,東晉的篡亂相尋也看夠了。依從孔夫子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的人生歷程,陶淵明29歲出仕,41歲歸隱,已提前一年學(xué)仕,而大徹大悟的“不惑”亦向后推移了一年,也該到了逃祿歸耕之時。

陶淵明之所以在官場斷續(xù)進(jìn)出十三載,就在于實(shí)現(xiàn)他“大濟(jì)蒼生”的猛志。對于中國士人來說,只有為官為宦才有可能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至于李白仰慕一言解紛的魯仲連,然列國對峙的時代已一去不返。而在東晉后期出仕,對于經(jīng)過五官三休的陶淵明來說,無異于一根雞肋:食而無味,棄而可惜。所以無論何時,總是搖擺于“一心處兩端”之間,對于追求理想,他不甘心畫出句號終結(jié)。所以他的歸隱,帶有很大的無可奈何的一面,也是對他十三年五官三休的失敗總結(jié)。

圖8 唐 陸曜 六逸圖·陶潛葛巾漉酒

畫面人物赤腳蹲坐,一臂肩與胸腹裸露,面神注重,若非拖地長袍,則儼然一老農(nóng)狀。兩手張開葛巾,一童彎腰持酒器作傾斜倒酒狀,人物呼應(yīng)有趣。這大概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陶之故事圖。此畫線條精細(xì),運(yùn)筆一絲不茍,衣紋具有裝飾效果。特別是人物神情描寫生動,使人一見不忘。前置筆硯,并有《飲酒》其五之詩卷,帶有“說明”性質(zhì)。

至于他把出仕看做“心為形役”或者“口腹自役”,這種自嘲自諷,多少帶有皮里陽秋的意味。魏晉名士很看重名聲,作秀的作秀,扭捏的扭捏,很有些做作,想著招兒擺個什么姿態(tài),拿出個與人不同的樣子。陶淵明算是個能來真的高士,但也有時不能免俗。《宋書》本傳說他“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又說郡將拜訪,“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fù)著之”。不知果有其事否。然而但看陶作,即知《宋書》給他作秀在《與子儼等疏》說過“少學(xué)琴書”,《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亦言“弱齡寄事外,委懷在書琴”,《時運(yùn)》言“清琴橫床,濁酒半壺”,若是“素琴”而無弦,那既不用“學(xué)”,亦談不上“清”。《答龐參軍》又說“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雜詩》其四亦言“觴弦肆朝日,罇中酒不空”,既能“彈”且有“弦”,當(dāng)然是有弦琴了。直到《自祭文》還說:“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則確然是七弦琴而無疑。故明人孫傳庭《白谷集》卷五《玄滌樓》詩曰:“陶令無弦琴,亦似涉穿鑿。”參見孟二冬《“無弦琴”的認(rèn)同與啟示》,《國學(xué)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頁。。琴無弦既已可疑,葛巾漉酒則愈生疑竇。用帽子過濾酒,那能干凈嗎?即使招待來者,他自己還要陪喝?雖然魏晉名士效仿莊子以丑為美王粲生前好聽驢鳴,曹丕領(lǐng)著文士在他的墳前學(xué)驢叫,作為祭悼。事見《世說新語·傷勢》第十七,該門(類)又載:“孫子荊(楚)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濟(jì))。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后來,臨尸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哭畢,向靈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后漢書·逸民列傳·戴良傳》:“良少誕節(jié),母喜驢鳴,良常學(xué)之,以娛樂焉。”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傷逝》“王仲宣好驢鳴”條下注云:“此可見一代風(fēng)氣,有開必先。雖一驢鳴之微,而魏晉名士之嗜好,亦襲之后漢也。”亦可見魏晉名士以丑為美的風(fēng)氣,其來有自,導(dǎo)源于東漢后期。,但也不至于用帽子作為篩酒的過濾工具,高潔之陶淵明恐怕亦不至于此。所以為貧為饑為“口腹自役”而仕,只能看做他本人在“作秀”。不過,他的“作秀”實(shí)在包藏著一番苦心。若果真為饑而仕,又為何專找桓玄、劉裕這樣政治巨頭入幕,彭澤令之類的官不僅可以療饑,還有酒喝,何必使那么大的勁兒,東西顛沛地行役得那么遠(yuǎn)!他在五十多歲后回憶去做劉裕參軍時說:“在昔曾遠(yuǎn)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fēng)波阻中涂。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這個“似”字大有奧妙,很有“山色有無中”的微妙,可惜被注釋家往往忽視過去。看“此行誰使然”分明有懊悔口氣,而“似”則在是與不是之間。至于《飲酒》其十九所言“疇昔苦長饑,投來去學(xué)仕”,“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fù)一紀(jì)。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向立年”去做江州祭酒,確為“學(xué)仕”,帶有“繳學(xué)費(fèi)”的性質(zhì)。而此后的入桓、劉二幕,則非初仕可比,更不能同日可語。初仕言“苦長饑”,三仕言“似為饑所驅(qū)”,后者則大有文章。既有前二仕的俸祿收入,饑從何來?一個小小彭澤令尚可“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不言而喻,從劉裕并非“為饑所驅(qū)”,這是“似”字題中應(yīng)有之意。

陶淵明追從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桓玄,桓玄篡晉自立,改弦更轍,又追從新興風(fēng)云人物劉裕,誰又能知道在晉室衰微時而無異圖?這也正是其十九“亭亭復(fù)一紀(jì)”,一筆輕輕抹去后來屢仕不止的經(jīng)歷的原因。

總之,仕宦中的陶淵明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在仕途上奔波掙扎得夠累了,學(xué)仕也好,選擇不同的最大政治勢力也好,處處碰壁,也時時冒險。劉裕消滅了桓玄,劉敬宣又是劉裕的障礙,而他們先后都是陶的頂頭上司,他們消長沉浮,又怎能不牽動陶的政治敏感呢?最后去做彭澤令不過是宦海大風(fēng)大浪過來人的“姿態(tài)”,因?yàn)檩p飄飄地一拂,就可以為這段極不愉快的仕宦經(jīng)歷畫上最后一個句號。究其內(nèi)心,是無可奈何,是碰壁后的失敗,帶有悲劇性質(zhì)的。不然他后來還說什么“貧富常交戰(zhàn)”呢?至于帶有宣示性的《歸去來兮辭》寫得那么欣然,只能說經(jīng)過痛苦裁斷后的苦惱人的微笑,何況他又是個頗具浪漫才地的大手筆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罗田县| 监利县| 临猗县| 濉溪县| 甘孜县| 康乐县| 宜兰县| 崇阳县| 蒙阴县| 郴州市| 南乐县| 新巴尔虎右旗| 枣庄市| 吉木萨尔县| 五华县| 河津市| 石门县| 车险| 双桥区| 吕梁市| 丹江口市| 绥阳县| 黄石市| 东丰县| 永福县| 会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江口县| 汕尾市| 海淀区| 深水埗区| 方城县| 华阴市| 新建县| 古田县| 乐昌市| 岳阳县| 门源| 海兴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