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債券市場:30年改革與發展作者名: 沈炳熙 曹媛媛本章字數: 10274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9:53:35
第四節 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
公司信用債券是我國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債券種類之一。2003年,公司信用(不包括金融機構)債券占債券市場的比重還僅為3%,2009年年末,公司信用債券占債券市場比重已經達到14%。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的發展對于擴大我國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債券市場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歷史
我國公司信用債券品種較為豐富,主要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
1.企業債券的發展歷程
企業債是最早的公司信用債券品種。1985年,沈陽市房地產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了5年期債券,標志著企業債券的發展正式拉開序幕。1987年3月,國務院頒布《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開始將企業債券的發行管理納入正軌。1988年9月,原國家計委開始負責國內債券發行計劃的編制和有關政策的制定工作。1990年4月,原國家計委與人民銀行聯合制定了《關于企業債券額度審批制度及管理辦法》,將企業債券發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93年,我國出臺《企業債券管理條例》。
由于國家計委只管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的投融資安排,不管非國有企業的類似活動,所以,企業債券一起步就限制在國有經濟部門內,與眾多的公司數量相比,它所涉及的發債主體比一般意義上的公司債券要窄得多(盡管從邏輯上企業的外延大于公司)。鑒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發生了企業債券到期難以兌付本息的風險,國家計委上收了企業債券的審批權,從而形成了企業債券由國家計委集中管理審批的格局。1998年3月,國家計委改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并在2003年劃入原國家經貿委部分職能和國務院體改辦后,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國家發改委成立之后,企業債審批的職能由國家發改委承繼下來了。
自企業債券誕生之日起,為了防范風險,監管當局對企業債一直實行極為嚴格的行政審批,發行規模很小,且均由“國有銀行、中央級企業或者國家基金”進行擔保。這種管理方式導致企業債發展緩慢,融資規模非常有限。直至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簡化發行核準程序有關事項的通知》,改變了企業債發行管理方式,企業債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這次改革的重點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由原先“先核定規模、后核準發行”兩個環節,簡化為直接核準發行;二是將審批權力部分下放到行業主管部門和省級政府的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三是不再強制擔保,允許企業發行無擔保信用債券、資產抵押債券和第三方擔保債券;四是加快企業債的審批時間,提高融資效率等;五是擴大了企業債籌集資金的投向范圍,在所限定的比例范圍內,企業募集資金還可以用于收購產權(股權)、調整債務以及補充資本金等,而以前資金僅限于固定資產項目投資。這次改革后,企業債市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07年,企業債發行規模僅為1719億元,到了2009年,企業債券年發行規模達到4252億元。
2.公司債券的發展歷程
與企業債相比,公司債券歷史要短得多,盡管1993年的《公司法》即已規定公司可以發行公司債券籌資,但直到2007年8月,中國證監會才正式頒布并實施了《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該辦法的頒布使得公司債券發行具備了必要的制度基礎,標志著公司債的發行工作正式啟動。2007年9月,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發行了40億元公司債券。
盡管公司債券與企業債券的性質基本相同,但目前的運作卻有很大的不同。在發行制度上,公司債采取了核準制,由證監會進行審核,對總體發行規模沒有約束。在擔保制度上,公司債采取無擔保形式,放寬募集資金用途。在發行定價上,公司債的最終定價由發行人和保薦人通過市場詢價來確定,類似于A股和可轉債的定價。在具體發行方法上,公司債可采取一次核準,多次發行。企業債一般要求在通過審批后一年內發完。此外,公司債在信用評級制度方面有所突破,即要求受托人對公司的管理狀況要定時跟蹤,進行信息披露。
3.短期融資券的發展歷程
短期融資券產品是人民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貨幣市場工具相對短缺、融資性票據缺位的背景下,推出的直接融資產品之一。
短期融資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88年以前,一些地區的企業為彌補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的不足,嘗試在本地區發行短期融資券。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于發行短期融資券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1989]45號),肯定了各地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做法,規定由總行每年下達各地融資券發行額度,由分行逐個審批發行。1993年頒布《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明確了人民銀行對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管理職權。1988—1997年間,企業短期融資券累計發行1124.5億元。當時的短期融資券主要有幾個特點:實行規模管理,余額控制,年度內可周轉使用;利率實行高限控制,規定企業短期融資券不超過同期同檔次存款的40%;短期融資券所籌集的資金只能用于企業解決季節性、臨時性的流動資金貸款不足,不能用于企業的長期周轉和固定資產投資。
1993—1994年,社會上出現了亂拆借、亂提高利率和亂集資的“三亂”現象,各地超規模發行債券,個別地區演變為高利率集資,到1997年,一些地區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不能按期兌付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如廣東省1992—1997年發行各種企業債券260億左右,經人民銀行批準的只有184億元(其中短期融資券67億元),到期未兌付余額30億元,占當年債券余額的18%。在企業債券交由國家計委統一管理后,國家除審批部分企業發行3年以上的長期債券以外,人民銀行未再審批短期融資券的發行,企業短期融資券逐漸退出了市場。
2005年,針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為擴大企業直接融資,人民銀行頒布《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重新啟動了短期融資券市場。不同于以前的短期融資產品,2005年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實質就是發達國家貨幣市場中的融資性商業票據(commercial paper),是一種以融資為目的、直接向貨幣市場投資者發行的無擔保的商業本票。因其結構較簡單、管理機制市場化、備案效率較高、信息披露要求清晰,自2005年推出之日起就受到了發行人和投資者的追捧。近年來,短期融資券市場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2009年底,累計發行了1116只短期融資券,發行面額為1.66萬億元。
2005年企業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在發行制度、利率、投資和交易市場范圍等各方面都實行了較大突破,主要表現為:第一,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實行余額管理,最高不超過企業凈資產的40%,企業申請的短期融資券發行額度一年內有效;發行人可根據需要在額度內自主確定每期發行數量、發行期限,每期發行只需要向人民銀行備案。第二,短期融資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和交易,上市交易無需審批。合格的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都可以進行短期融資券的發行承銷,機構法人都可以作為投資人持有短期融資券。第三,短期融資券募集資金用途不限于一般企業債的投資項目,可用于生產經營有關的用途。第四,短期融資券發行利率放開,由企業和承銷商協商確定,無需審批。第五,明確了企業短期融資券管理的基本原則、整體要求和核心規范,并通過四個規程提出了企業融資券在信息披露、承銷、交易以及結算兌付方面的具體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為規范短期融資券市場的發展,人民銀行先后制定了《短期融資券承銷規程》、《短期融資券信息披露規程》、《短期融資券交易規程》和《短期融資券托管結算操作規程》等規章制度,以維護市場秩序。
4.中期票據的發展歷程
中期票據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80年代在歐洲起步發展。最初是美國的汽車金融公司為解決自身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而創新的產品。在中期票據出現之前,美國汽車金融公司只能發行商業票據進行融資。由于美國證券監管法律制度的規定,商業票據的期限通常不超過270天,而汽車金融公司發放的汽車消費貸款通常在2—5年,汽車金融公司開始發行中期票據,以解決中期資金來源。
與公司債不同,中期票據發行通常采用注冊的方式,即由發行人向證券監管機構一次性注冊在未來一定期限內預計發行的總額度,然后在注冊的期限和額度內,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每次發行的時間、規模和價格。中期票據特有的發行機制,使公司票據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目前,中期票據市場已成為美國、歐洲以及新興經濟體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中期票據是在2008年推出的。200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對銀行間市場的非金融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進行了框架性和原則性的規范。該辦法明確規定,由交易商協會負責對債務融資工具進行注冊,并對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與交易實施自律管理。同月15日,交易商協會發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規則》等三項規則和《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說明書指引》等四項指引,正式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中期票據,并接受了鐵道部、中國電信、中化集團、五礦集團、中核集團、中糧集團等7家發行人的注冊,注冊總額度為1190億元,首期發行392億元。截至2009年末,中期票據累計發行215只,發行面額8637億元。
二、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特點和作用
1.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特點
整體來看,近年來,我國公司信用債券市場主要呈現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在2004年以前,我國公司信用債券還只有企業債一個品種,企業債的發行量也非常小,2003年,企業債僅發行了336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僅為1%。2004年以后,隨著短期融資券、公司債券和中期票據的推出,市場發行規模逐年增大,2009年,我國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達到1.23萬億元,占當年社會融資總額的9.4%。
附圖表5.5 社會融資結構情況表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二是公司信用債券品種發展不平衡。盡管各類公司信用債券融資規模發展都很快,但發展規模和速度卻不盡相同。從發行量上看,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因發行機制較為靈活,更受市場主體青睞,幾年來,增長十分迅速。從存量上看,企業債是規模最大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品種,截至2009年年末,企業債存量占比為41.54%,其次是中期票據32.55%、短期融資券為17.95%,公司債和可轉債分別為3.31%和4.65%,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債發行期限較長,未償還債券余額較大的原因。在現有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品種中,最為活躍的券種是中期票據,2009年的換手率為761.34%,其次是企業債券,換手率為616%。
三是債券期限結構基本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的需求。目前的公司信用債券期限結構各有特點,其中短期融資券發行期限均為1年以下,企業債發行期限較長,多為5年以上,而中期票據的發行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
四是信用等級開始出現差異,但總體仍然較高。在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發展初期,我國公司信用債券的發行人多為資質較好的企業,比如企業債發行主體以中央國企為主,而短期融資券最初發行多為AAA級企業。隨著市場的發展,發行主體信用等級開始分化,出現了AA、A以及BBB評級的企業,但總體仍然較高,AA級以上的發行主體占了絕對比重。
2.公司信用債券的作用
我國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的發展,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工具,有助于信用風險的市場化定價和貨幣政策市場化傳導機制的完善。可以說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的出現,對我國金融市場乃至金融體系的深化改革和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
一是有利于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較少,主要是股票融資,企業債券雖然出現較早,但一直受到嚴格管制,審批周期長、條件限制多、審核程序嚴。這也導致我國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發展長期滯后,企業融資需求仍然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工具。公司信用債券市場的發展,有效拓寬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為企業利用金融市場解決資金需求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是有利于金融穩定。債務人違約是市場經濟的常態,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當企業違約時,貸款由于透明度很低,難以對企業形成有效的市場壓力,企業風險直接轉化為銀行風險,不良貸款積累轉化成金融體系的風險,最后需要中央銀行來處置。與貸款相比,公司信用債券信息透明度高、風險分散,加上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發行人信用狀況的變化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價格變化和債券在不同投資者間轉手由較多的時間和較多的投資者加以消化,降低了單一投資者的風險,減少了風險積聚并向系統風險轉化的可能性,有利于金融穩定。
三是有利于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當前,我國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決定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主要是依靠信貸途徑,貨幣政策能否有效傳導,受商業銀行行為的影響很大。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使企業融資更多地通過市場進行,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貨幣市場資金供求來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從而直接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及投資行為。在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沒有大的變化的同時,增加市場傳導機制的效能。
四是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金融業在規模和結構方面經歷了諸多重大變革。金融市場也由單一的國債市場發展成為包括同業拆借、債券和股票等多層次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共存的格局。但是,與發達國家成熟金融市場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仍存在一定問題,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公司債券信用產品發展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同時,作為企業的主動負債工具,公司債券產品的發展為企業進入金融市場融資提供了渠道,并通過合格機構投資人市場強化了發行人的外部約束,有利于改善發行熱作為資本市場微觀基礎的素質,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
三、公司信用債券的幾個認識問題
大力發展公司信用債券,是當前金融改革的熱點問題。為正確發展公司債券市場,有必要解決一些基礎性的認識問題。
1.關于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思路
目前,積極發展公司債券市場已經為各界達成共識,但對于如何發展還沒有一致的認識。采取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發展模式,用風險分擔機制和市場化約束來代替嚴格行政管制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思路。
首先,關于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發展模式。所謂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發展模式是指債券發行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債券交易主要在場外市場進行,這是由債券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與股票不同,債券安全性高、但投資收益低,因而對資金量較小的個人投資者吸引力不大;此外,債券品種繁多、交易方式復雜多樣,信用等級差異較大,更適合具有較強分析能力的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投資者多從事大額交易,這種大額交易指令更適合在實行詢價交易機制的場外市場達成,且交易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場外債券市場就成為債券的主要交易場所。企業債券等公司信用債券的信用等級總體上低于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由機構投資者持有和交易更加適合。
這一點,國際債券市場發展經驗是一致的。在美國,債券市場存量的90%以上由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商業銀行等機構投資者持有,個人投資者主要通過債券基金進行間接投資。新興市場國家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韓國債券市場個人投資者的債券持有量不足10%。與之相對應,各國債券交易主要在場外市場進行。美國場外市場是債券交易的最主要場所,交易所實際上只起到了價格公示、提高發行人信譽的作用,雖然投資級以上的公司債券部分也在交易所掛牌,但交易量還不到總交易量的5%。與之類似,英國、意大利、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場外市場交易占比在90%以上,而在日本,場內債券市場交易占比甚至不足0.1%。
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也如此。在債券市場發展初期,由于對債券的本質屬性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債券發行主要面向散戶和中小投資者,并集中在交易所交易,市場發展緩慢。1997年,在總結以往債券市場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國將銀行間市場的投資主體定位于機構投資者,把引入和培育機構投資者作為首要任務,并選擇了適合機構投資者的場外交易方式。目前,銀行間市場已經成為了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正是由于堅持了正確的方向,獲得了快速發展。
企業債的發展實踐表明推動企業債快速發展,一定要堅持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發展模式。2005年之前,企業債面向社會公眾發行,但只能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資者定位錯誤和交易場所選擇失誤造成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一方面,由于散戶和中小投資者的分析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不足,必然要依賴政府。而政府為了維護這些投資者的利益,不得不做出許多相應的制度安排:投資者定價能力不足,政府就進行行政性定價;個人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差,就強制要求銀行進行擔保,同時要求承銷商承銷兌付,實行嚴格的發行審批等。另一方面,交易模式選擇失誤導致發行和交易環節相脫節,機構投資者購買的大量企業債券,因為不適合交易所交易方式,無法流通轉讓,造成市場流動性極低,2003年企業債在交易所現券交易量只有316億元。2004年以來,人民銀行積極推動企業債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企業債市場獲得了迅速發展,流動性大幅提高。2007年,企業債現券交易量達到5222億元,其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量為4910億元,占全部交易的94%。2009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債現券交易量達到2.49萬億元。
其次,關于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和市場約束機制。債券與股票不同,到期需要還本付息。在企業債發展早期,出現了部分企業無法按時還本付息的情況,許多投資人到政府部門上訪,甚至要求政府還債。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對企業發債實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并通過這種方式來防范風險,其實質后果相當于政府承擔了隱性擔保,一旦發生違約,政府難辭其咎。此外,這種做法也導致企業債產品信用等級趨同,違背了債市本身的特征,不利于信用社會的建設,削弱了債券市場長期發展的基礎。因此,債券市場健康發展就需要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也就是要讓政府從對發行人的實質性判斷中擺脫出來,把風險識別和風險承擔交給投資者,把信息揭示和風險提示交給中介服務機構,防止政府隱性擔保而滋生的道德風險。
政府放松行政管制的同時,防范信用風險就要更多地發揮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具體包括發行人信息披露、主承銷商盡職調查、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以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等。實際上,這種市場約束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更能有效地揭示各種風險,形成合理的風險溢價。第一,由于發行前、債券存續期都要進行信息披露,發行人必須審慎經營,以維持信用記錄;第二,主承銷商盡職調查、注冊會計師審計客觀上可以保證發行人信息的真實、可靠;第三,評級機構評級結果會直接影響發行價格,發行人信用風險大,其籌資成本就會相對較高,進一步促進發行人注重信用。而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因為有足夠的信息,能夠自行判斷投資風險,自然也就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承擔風險。實際上,正是由于債券市場具有較為完善的市場約束機制,與單純由銀行內部審貸的貸款相比,債券市場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加之債券面向多個投資人,相對于風險集中在商業銀行的貸款而言,債券市場能夠更好地分散金融體系風險。當然,重視市場約束機制,并不排除政府監管的必要性。同時,市場約束機制的建立和作用的發揮也有一個過程,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在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和市場化約束機制方面,我國發展債券市場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人民銀行借鑒國際經驗,放松發行管制,將金融債券的發行由審批改為核準制;實行短期融資券的備案管理制,不是由政府決定哪個企業能夠發債,而是由發債企業決定是否需要發債。同時,不是采取銀行擔保,而是強調發行人信息披露、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盡職盡責,機構投資者自擔風險,政府部門管程序、管信息披露、管投資者保護、管公平交易秩序,這種方式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截至2009年年末,短短四年時間,短期融資券累計發行1.66萬億元,還本付息如期進行,沒有發生違約事件。因此,發展公司信用債券市場歸根結底是要面向機構投資者,按照場外市場模式,并采用市場化手段,只要找對了發展思路,我國公司信用債券市場必將獲得快速發展。
2.公司信用類債券發展與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對于公司信用債券發行結束后,該在哪個交易場所流通的問題,各界還有不同的認識。目前,公司債券主要是在交易所交易的,但由于交易所的撮合交易機制不適合公司債券產品,為了發展公司債,交易所專門建立了一套主要公司債券交易流通服務的市場基礎設施。
關于公司債券與市場設施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債券市場必須有其必要的基礎設施,以滿足債券發行、登記、托管、交易、結算的需要。在我國債券市場建立過程中,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基礎設施。目前,債券場內市場已經在滬、深兩家證券交易所內建立了適合集中競價交易的交易系統,中證登為場內債券交易建立了后臺服務的相關安排。銀行間債券市場建立了場外機構投資者詢價交易的前后臺系統,外匯交易中心為債券交易提供多層次的交易系統,中債登則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提供了登記、托管、結算的全套服務,交易系統和簿記系統數據的直通式處理(STP)和結算系統與支付系統的錢券對付處理(DVP),為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結算的安全高效運行創造了條件。中證登和中債登之間的聯網,則為債券在場內外流動提供了轉托管服務。應該說,無論是債券的場內市場還是場外市場,基礎設施都是健全的,這為公司信用債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里,需要把發展某一類債券與市場設施之間的關系作一簡要的分析。我們認為,市場設施與某一類債券的關系,猶如道路與車子的關系,市場設施建立起來后,各類債券都可以利用這些設施進行發行、托管、交易、結算。除了某些特殊的債券品種外,不應該一類債券搞一套市場設施,這不僅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必然造成極大的浪費,影響債券市場的發展。眾所周知,從2004年開始,銀行間債券市場先后推出了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混合資本債券、國際開發機構債券等多種創新產品,這些都是在利用銀行間債券市場現有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由于是新品種,相關的系統需要做一些調整,但只要其是債券品種,原則上只需在交易系統和簿記系統中增加一個欄目即可,至多是根據相關品種的政策要求,增加某些前置審核內容。結構性融資產品相對比較復雜一些,但也只是附加的內容多一些,并不需要另建交易簿記系統。公司債券是一種純債券品種,從理論上說,它對市場設施的要求,與其他債券品種是完全一樣的,并無特殊之處。從實踐來看,與公司債券同樣性質的企業債券在現有的市場設施下運行已經多年,并無什么困難。2005年12月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市場設施也沒有進行什么大的調整。因此,發展公司信用債券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場內外市場設施。為了加快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應當充分發揮現有市場設施的作用。這本身也是擴大債券市場開放的一個實際步驟。
3.公司債券與企業債券的關系
針對于我國債券市場存在的公司債和企業債,如何認識兩者的關系,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目前對于公司債和企業債的關系,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獨立論,認為公司債券和企業債券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債券,企業債券是國有企業發行的項目債券,公司債券是市場化主體發行的普通債券。二是包含論,認為公司債券是企業債券的一種,包含在企業債券之內。三是相關論,認為從邏輯上分析,公司債券確實是企業債券的一種,從現實需要來看,公司債券可以從企業債券里劃出來。
我們知道,不論是公司債券,還是企業債券,都是以發債主體來確定債券性質的。這樣,按照一般的邏輯,區分企業和公司,就成為區分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的關鍵。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社會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公司則是企業的具體形式之一。公司和企業最基本的內涵是一致的,并無本質區別。公司只是企業的組織形式之一,企業還可以采取其他的組織形式,例如,私人企業、合伙制企業就不以公司形式存在。因此,企業的外延比公司大。不過,在現代經濟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了公司形式,這其中包括了許多國有企業,盡管這些企業與典型的公司相比,確實存在差別,但我國《公司法》允許國有企業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因此,多數國有企業也是公司。這表明,公司和企業的外延在日益接近。既然公司和企業是這樣的關系,那么,按照相同的邏輯,公司債券和企業債券不僅在本質上是同一類債券,而且在范圍上也相差不大。這也是過去人們把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作為同一概念加以運用的原因。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別,那么,只能說公司債券是企業債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面的劃分是基于事物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的。但是,現實生活中要復雜得多。第一,現在企業債券中確有一些非企業發行的債券。例如,鐵道建設債券,它是由鐵道部發行的,由于鐵道部目前仍然政企合一,因此,它所發行的債券到底屬于什么性質,很難說清。還有為數不少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發行的企業債券,實質上也不是真正的企業債券,而是地方政府的準市政債券。第二,在現有的企業債券中,用于項目建設的債券所占比重過高,而用于經營目的債券所占比重過低。這樣,企業債券就在很大程度上和建設債券聯系在一起,由于這些建設項目一般都是大型國有企業進行的,它和原來國家的建設公債比較接近,所以其與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債券有一定差距。第三,從債券發行監管的角度看,由于目前的企業債券與建設項目聯系較緊,而國家發展改革委一直管理建設項目,所以企業債券的發行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管理。但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債,由于其與股票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它的發行是由證監會管理的,不可能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管理的企業債券的范圍。由于上面的原因,公司債券和企業債券的范圍界定,在實踐中不可能完全按照公司和企業的外延來劃分,也就是說,企業債券既不可能把全部公司債券都包括在內,也無法排斥某些非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債券。
以上分析可知,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雖然存在某些差異,但其本質相同,將這兩種債券分設,更多是因為管理體制的原因。如果現行債券市場監管體制不作根本改變,企業債券可以和公司債券并存;如果債券市場監管體制進行了真正的改革,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完全可以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