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贏天下:九大商界領袖談創新
- 張亞勤 張維迎
- 1193字
- 2019-12-06 19:24:15
第二節 創新的詮釋
談了這么多創新,那么究竟什么叫創新呢?
創新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每個企業或者每個政府的部門,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定義。
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1932年提出創新理論,認為創新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整個經濟系統中引進新的生產函數,使得生產成本的要素曲線得到改變。
著名學者弗里曼(C.Freeman)從經濟學的角度定義創新,他說技術創新不是一維的,它是一個涵蓋技術、工藝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它包括技術的創新,也包括市場的、管理的、文化的很多非技術的創新。
一個好的企業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它在市場上處于一種不敗的地位。其實創新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能夠強化產品的差異化,強化企業的差異化,最終幫助產業創造市場,幫助企業贏得用戶。
當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也并不都是技術創新型企業,更多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或者是管理和文化流程的創新。
如果看看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便會發現,它可能又有技術創新,又有新的經營模式,比如說廣告業務的創新。再如微軟、英特爾,創新既包括技術方面,也涉及產業生態鏈方面。像戴爾可能本身有很多的技術,但是它的直銷模式是這個產業的NO.1,有開拓意義。所以每個公司要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與產業結合進行創新,而不僅僅是盯住技術創新不放。
即使講到技術創新,也不是說完全要進行原創,原創固然重要,但是另外三個因素我認為更重要,我把它叫做3A,就是Adoption(采納)、Adaptation(適宜)、Application(應用)。首先要看是否該采用這樣的技術,然后考慮目標市場、用戶群是否適宜引用該技術,然后再決定怎樣去應用這個技術,或者將技術產品化并推向市場后,怎樣服務用戶。對企業管理者來說,這些因素有時甚至比技術原創更重要。
中國的彩電產業是典型的例子。在2000年以前,國內市場上基本都是日本、韓國的彩電,中國的彩電產業集體虧損。但21世紀初,國產電視行業也曾一度打敗過國外對手(當然現在又有些落后)。那么我們獲勝的原因是什么?我曾聽海信的總裁介紹過,他們針對國內(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電源一般不太穩定、射頻信號也不太強的問題,在產品中優化了穩壓電源和信號接收器的功能,使產品銷量大增。這其實并沒有多少技術成分,但因為國內彩電廠商更了解本地用戶的實際需求,所以以務實的創新實現了市場的拓展。
另外一個是DVD或者VCD,中國制造的DVD占領了全世界約70%到80%的市場。而且我注意到,在國內很少有人去買索尼或者飛利浦的機器。這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國產DVD的“糾錯能力”最強。當然,盜版不應該鼓勵,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產品也都根據市場的獨特性和用戶的需要實施了創新。
還有聯想的例子。我曾經和柳傳志先生談起過,他說聯想電腦起初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只有9%左右。但通過對用戶需求的縝密分析,聯想認為互聯網會很快成為很重要的應用,所以,他們開發了一鍵上網的功能,一下子將市場份額提升到18%。這說明,技術原創固然重要,但有的時候,面向用戶、面向市場的創新可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