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神經科學導論
- 沈政
- 1297字
- 2019-12-25 17:17:06
前言
認知神經科學是當代國際前沿科學之一,它采用無創性腦成像技術和有創性動物實驗相結合的策略,揭示智能和情感活動的腦功能基礎。簡言之,這是運用當代科學手段揭示大腦奧秘的科學領域。自從1995年它以高度跨學科的姿態展現在科學界以來,僅僅十多年就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加深了對基本認知過程的腦科學認識,開拓了社會情感認知神經科學的新領域,并為許多重大腦疾病揭示出前所未有的新科學事實。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開端。實驗心理學從感覺閾值的測定和記憶與遺忘曲線等簡單心理現象的實驗分析做起;即使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交叉的生理心理學,在20世紀上半葉,仍然只能以動物跑迷宮或經典條件反射為手段研究腦和行為之間的關系。20世紀60~80年代,認知心理學創建的初期,也只能在知覺、注意和記憶等心理活動實驗中,分析它們的認知加工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腦功能基礎,只能靠事件相關電位和外周生理參數進行粗略的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導致心理生理學分支學科的誕生。與以往的歷史不同,認知神經科學在相關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很快就開拓出社會情感認知神經科學的新領域,研究人們社會交流和理解他人的腦科學基礎,為探索社會相關的腦科學問題奠定了基礎。2008年11月,著名認知神經科學權威Gagganiga在N euron雜志上,以“法律與神經科學”為題發表評論,他認為認知神經科學為一些社會倫理學和法律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科學基礎,為一些行為的法律界定提供了科學手段。他還介紹了近兩年美國、英國和歐洲各國科學基金會資助法律相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情況。所以,在撰寫這本教材時,我們為當代社會情感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及其在法律和社會問題中的作用所鼓舞,在書中增寫了成癮行為和測謊等章節。使本書形成三個單元:認知神經科學理論與方法學基礎(第1、2章)、基本心理過程的認知神經科學基礎(第3~7章)和社會與疾病等重大問題(第8~12章)。無論是關于語言、思維和情感等高級復雜心理過程的研究,還是社會與疾病的重大問題研究中,最近幾年都出現了重大科學突破。作者在撰寫這些問題時,情不自禁地為這些閃光點感到振奮。例如,第6章中思維和語言的諸多腦功能回路,第7章情感腦機制的新理論體系,第8章毒品復吸的腦內最后共同通路,第9章對傳統測謊技術的評價和新技術的孕育,第10章精神疾病的遺傳內表型,第12章在腦性別分化中激素的作用;還有移植胎腦的帕金森氏病人,十多年死后尸檢發現,胎腦細胞仍存活在老人腦內等。這些新科學事實和新概念,有助于我們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全面理解,有助于人們科學準確地對待社會、疾病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對國家和社會而言,這些新知識以及未來揭示的認知神經科學新知識,將會有助于科學與法制社會的融合,對測謊、吸毒、多種形式的性偏好與性行為、精神疾病等都會出現新的視角、療法和法律界定的新標準。
本書作為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院系的本科教材,由下列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五位教授們合作編寫,第2章第由林庶芝,第3章由方方,第5章由楊炯炯,第11章由王立新分別撰寫,其余各章由沈政撰寫。由于寫作匆忙和水平所限,錯誤之處懇請同行指正。
沈政
2009年4月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