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合約論:兼論政府管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
- 周燕
- 2958字
- 2019-12-25 17:17:43
第四節 資源基礎理論對跨國公司進入模式的解釋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解釋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基于能力的企業競爭(Prahalad and Hamel,1990; Cantwell,1991),以及以發展企業能力為目標的合作形式(Kogut and Singh,1988; Hamel, 1991; Mody, 1993)。在這些理論中,企業被視為一個資源與能力的結合體。其中,資源包括所有的資產、組織程序、企業特征、信息以及可以使企業有效地構建與實施戰略的知識。近期的資源基礎理論(the resource-based theory)則關注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有效性及其發展的有效性。學者們認為,對于一個想要獲得穩定租金的企業而言,探索(exploitation)與發展(development)之間如何平衡是一個關鍵問題。一個企業必須高度注意它的能力發展,這是因為要想在當今的全球市場不斷取勝,企業需要擁有的不僅是一種能力,而必須是多種能力的復雜組合。而能力的源泉可以來自一個企業、行業或一個國家(Cantwell, 1991; Porter,1990)。企業要想獲得健全與穩定的優勢,就必須到不同的國家去,從而發展不同的能力,最終使企業從基于這些特定國家的獨特技能中獲益。例如,美國企業到德國投資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部門,這些部門擁有特別發達的德國技術,如制藥業。這對于企業建立知識基礎,保持技術活動的前沿性是非常重要的。簡而言之,企業到不同的環境中經營,是因為“跨國公司的關鍵資產”與“其不斷成功的關鍵因素”為企業提供了優越的知識基礎(Ghoshal,1987)。
最早用資源基礎理論來解釋企業海外市場進入行為的學者是Carlson (1966,1973,1974)與Aharoni(1966)。Carlson(1966)是第一個從有形、無形資源角度來研究企業的人,并且還用它來解釋企業的國際化行為。在他之后,有許多學者也參與了該問題的討論,他們主要來自斯堪的納維亞,例如Johanson and 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 and Vahlne (1977)、Luostarinen(1980)、Johanson and Mattsson(1987, 1988)、Forsgren (1989)、Axelsson and Johanson(1992)。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國際化實質上是企業發展路徑依賴的結果,企業國際化的方式是它過去國際經驗的函數。所有這些學者都強調企業經驗的本質與知識管理,以及兩者的關系,他們認為這對于理解企業的國際化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進入模式的選擇問題,持資源基礎理論觀的學者們認為,導致企業控制決策模式的并不僅僅是通過將所有權模式與交易特征相配的交易費用最小化,而更廣泛的解釋是企業能力的管理、企業發展與知識基礎的發展(Kogut and Zander,1992,1993)。為此,特定產品市場戰略的要求與企業已有知識的契合才是決定所有權形式的最重要因素。Teece et al. (1990)與Hamel(1991)將企業間的競爭視為對知識的獲取與發展。Hamel (1991)認為合作控制方式不應簡單地視為是從成本費用來考慮,使之替代市場或獨資企業,而應將其視為是對其他知識獲取方式的替代。
當一個企業進入外國市場時,它不得不將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傳遞到那個市場。因此,企業選擇進入模式時,必須考慮選擇什么樣的進入模式才可以既能很好地將它的資源或能力傳遞到子公司,而同時又能使它們的價值不受損,例如不被東道國的合作伙伴模仿。Barney(1991)認為,唯一的歷史路徑、原因的模糊性與決定企業創新的復雜社會因素可以使得其他企業難以模仿。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企業的潛默資源使它難以轉移與仿效(Teece,1998)。Hu(1995)也認為要想轉移潛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很難的,因為這些知識十分復雜,要通過實踐獲得,通過實驗與失敗、示范的教與學,觀察、模仿、實施與反饋并且不斷地演化。Kogut and Zander (1993)則認為,知識越是難以標準化、難以教授、越為復雜,那么它就越是難以復制或逾越企業的邊界進行傳遞。資源基礎理論認為植入(embeddedness)可以使企業難以被模仿,例如,當能力深深地植入到了企業的慣例之中時,它就成為企業的獨有特征。對于企業來講,內部化的模式(如獨資)比起市場模式(如出口)更能有效地傳遞不可模仿的能力(Madhok, 1997)。而對于可模仿的能力,內部化是否優于市場就不一定了。于是,有效地傳遞能力與防止被模仿之間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權衡,這種權衡最終決定了企業的進入模式。
與此同時,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邊界與能力是相關的。當企業具有很強的知識基礎并擁有必要的慣例時,內部化能夠為企業帶來優勢,并且因為新增費用的邊際性,這將是一種較好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當企業進入不熟悉的地方時,意味著該地的技術和市場目標行為與企業的知識存量存在較大的差距,能力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限制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從其他企業那里獲取新知識并將其整合到企業知識基礎中,能夠很好地補充企業的資源。在企業缺乏需要的知識,而且不能夠在可接受的時間或費用范圍內獲取這些知識時,合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因此,所有權模式的決策要通過考慮發展與配置企業能力來實現。企業選擇全資子公司的形式是因為很大程度的慣例相似性,這同時又來自于知識與路徑依賴的“粘性”。而許可證方式則存在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不必明顯暴露企業的知識能力,但另一方面卻難以攝取當地市場信息。當企業在內部發展其必要知識的速度太慢,而以許可證方式獲得知識的精細程度與潛默知識方面又相對不足時,合資就成了強化企業能力的一種較好的方式(Pisano,1988; Killing,1994)。合資提供了一種結構性機制以促進更密切的知識交換,例如成員關系的機制,合資企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提供不同層次關鍵位置后備人選的系統適應性,它與非股權合作的信息流動和有效協調均不相同。因此,所有權的分享(合資)會產出巨大的激勵效果。當然,這并不否認企業間的聯盟也會提供一定的學習與能力積累,它與合資相比僅僅是程度上的差別。
另一些學者還提出了進入模式決策的關鍵在于企業的現有慣例與那些要想在特定市場成功的慣例是否兼容的論點(Johanson and Vahlne, 1977),也有學者運用能力理論對文化距離進行解釋(Contractor and Kundu,1998a; Madhok,1997; Lam,1997)。
二、資源基礎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的比較
在進入模式的研究中,交易費用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無疑占據著主流的地位,因此一些學者嘗試對這兩種理論進行對比。其中早期的代表人物是Ulrich and Barney(1984),近期的代表人物是Madhok(1996a,1996b, 1997,2001,2002)。
Ulrich and Barney(1984)曾指出,交易費用觀以“最大化組織效率”為其研究核心,而資源基礎觀則以“最大化組織權力”為其研究核心,二者的比較見圖表2-9。
圖表2-9 20世紀80年代交易費用觀與資源基礎觀的比較

資料來源:1.Ulrich, David and Jay B.Barney.1984.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s:Resource Dependence, Efficiency, and Popul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9(3):471—481.
2.本研究補充。
Madhok(1997)認為,資源基礎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的根本差別是將研究的重點由交易特征轉換為企業能力。其比較如圖表2-10所示:
圖表2-10 20世紀90年代交易費用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的比較

資料來源:Madhok, Anoop. 1997.Cost, Value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The Transaction and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 pp. 39—61; Madhok, Anoop. 2002.Reassessing the Fundamentals and Beyond: Ronald Coase,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the Firm 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3:535—550.
總體而言,資源基礎觀認為交易費用理論主要關注交易費用與市場失效方面,而資源基礎理論則更關注企業能力限制與層級制失效方面;交易費用理論關注企業優勢向新市場的拓展,而資源基礎觀則關注如何發展這些優勢;交易費用理論關注在與伙伴的交易過程中,如何使費用最小,而資源基礎觀則關注在交易過程中企業能夠獲得什么。
三、評述
雖然在三大理論中,運用資源基礎理論對進入模式進行解釋的文獻相對較少,但是,資源基礎理論正試圖開辟一個新的路徑,從“價值”的角度來考察跨國公司的進入模式選擇行為。為此,許多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使該理論近年來成為一個熱門。然而,正如福斯(Foss,1996)所言,企業核心能力理論缺少像現代企業理論中科斯那樣的代表人物,缺少一組嚴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題和定理,它需要經過進一步的拓展、整合之后才能逐漸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因此,資源基礎理論本身能否繼續完善,將決定其未來對進入模式問題解釋的完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