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第2版)(博雅大學堂·哲學)
- 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 11199字
- 2019-11-26 14:52:08
第二章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國的貴族,后來逃亡到魯國,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陬邑宰。他早年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以后主要是從事幫助貴族辦理喪事贊禮的“儒”的職業,快到晚年時做過魯國的司寇三個月。他曾兩次流亡到其他各諸侯國,力圖實現他復興周禮的政治理想。但是,諸侯國的統治者并不采納他的政治主張。
孔子和那些只會辦喪事混飯吃的“儒”有所不同,相傳他為了復興周禮,曾積極整理歷史文獻,建立一套系統理論,并且私人招收弟子傳授這些知識,成為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言論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下來,保存在《論語》一書中,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孔子把春秋時代,看做是“禮壞樂崩”,臣殺君,子殺父,“邪說暴行”不斷發生的糟得很的大亂局面。例如,公元前607年,晉趙穿殺了晉靈公。公元前548年,齊崔杼殺了齊莊公。雖然晉靈公和齊莊公都是極端暴虐的統治者,但臣殺君,在孔子看來就是犯上作亂的“暴行”。又如,公元前559年衛獻公被趕出國外,晉師曠曾議論說:“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縱其淫?”(《左傳》襄公十四年)這就是說,暴君荒淫,作威作福,被驅逐出國是罪有應得。公元前510年,魯昭公被三桓(季孫、叔孫、孟孫三家)趕出國外后死亡,晉史墨也議論說:“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于外,其誰憐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保ā蹲髠鳌氛压Χ辏┻@就是說,魯君一代代放縱,這樣的國君流亡死去,誰會憐憫!國君的位子本來就不是固定的。這些議論照孔子看來,就是鼓勵殺君殺父,犯上作亂的“邪說”。他慨嘆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都臼稀罚┻@就是說,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禮的權威掌握全國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現在天下大亂,諸侯大夫都可以不顧周禮的規定,不服從周天子的權威,擅自執掌大權,老百姓也議論紛紛,簡直不成體統了。
孔子認為要制止上述各種“邪說暴行”的流行,就必須恢復周禮的權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級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蹲勇贰罚┻@就是說,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崩潰,促進周禮的復興;也只有正名,才能恰當地運用刑罰,制止邪說暴行的產生和流行。
所謂“周禮”,就是西周統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經濟、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禮節儀式等。其中心內容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制、分封制和世襲制。這套制度,在孔子看來是最完美的,即所謂“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要復興這個“周禮”,這就是他所說的,“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至于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他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處在君這個地位的人,應該具備君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品行,得到君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對待。處在臣這個地位的人,應該具備臣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品行,得到臣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對待等等。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這個理想標準的“名”,來糾正那些不符合周禮情況的“實”??鬃舆@種用名以正實的觀點,就是后來所謂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復周禮所制訂的世襲宗法等級制度。就君臣關系來說,對于君,就應強調君應該享受的權利,對于臣,就應強調臣應該盡的義務。例如,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妻,本來違反周禮,孔子也明知道這一點。但當別人問他時,他卻說魯昭公“知禮”,故意替魯昭公掩飾。季氏有些僭越的行為,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流行的現象了,孔子卻特別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孔子要求復興周禮,但不是完全因襲周禮。因為完全因襲已不再能充分地發揮周禮的作用了,所以,他對周禮有一定的補充和發展,這就是他所說的對周禮的“損益”。他對周禮的補充和發展的第一點就是上面所說的,將周禮的根本歸納為正名思想,這樣,就使周禮的指導思想更集中、更明確、也更理論化了。他特別提出要掌握周禮的這種思想實質,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陽貨》)這就是說,對周禮的了解不要停留在玉石絲帛這一類禮的形式上,雖然他對有些具體儀式和形式也是很重視的。
其次,他對周禮的補充和發展表現在強調道德教化。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稙檎罚┻@就是說,用政令和刑罰這些辦法進行統治,只能懲罰犯上作亂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時避免犯上作亂的事繼續發展,但是人民并不認識這類事件的罪惡而感到羞恥,這類犯上作亂的事仍舊有一天可能爆發出來。如果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相輔而行,就可以預防犯上作亂于事前,引導他們不敢想和不會想犯上作亂的事,人心自然歸服了。這也就是加強人們對自身行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覺行為,反對專以政令、刑罰治國。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只要統治者作出表率,自覺地遵守禮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鬃犹岢龅呐c政令刑罰相輔而行的禮治德化的兩手辦法,成為以后歷代統治者一貫使用的統治手法。
再其次,周禮的世襲宗法等級制度完全是“親親”的,孔子主張在維持周禮親親的原則下,在一定程度內實行“賢賢”作為補充,這種“舉賢才”的思想是他對周禮補充和發展的另一點。他贊揚晉國的魏舒在任命縣大夫時“近不失親,遠不失舉”,這雖然只是指選拔貴族中有能力的賢才而言,但孔子希望統治者能吸收一些庶人中有才能的人做官。
最后,孔子為了復興周禮,對周禮的再一個補充和發展就是提出“仁”作為禮的內容。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這就是說,一個不仁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周禮和實行周禮的。這也就是用德化來進一步充實和加強禮治,而仁就是所謂德化的具體內容??鬃雨P于仁的思想的系統發揮,構成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最具有特色的地方。
孔子關于仁的論述相當多,其中比較全面的論述是與顏淵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進一步追問具體條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孔子在這里首先說明仁的基本性質和內容,這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于禮的規范,一旦能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公認他做到了仁。其次說明仁的一個特點,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覺的,是由自己決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進一步說明求仁的具體條目,也就是仁的另一個特點,這就是要達到仁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禮,這也就是說,仁是一種全面的道德行為。
孔子說仁的基本性質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于禮的規范,其特點是突出強調了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復禮制、鞏固禮所制訂的政治秩序的行為才能叫做仁。作為統治者,他們的行為具備哪些具體的特點才能達到仁的標準呢?《論語》記載:“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這就是說,一個“仁”人要具有五種品德:保持一定的尊嚴和恭敬,這就不會招到侮辱(恭則不侮);待人要寬厚些,支使百姓,卻使百姓不怨恨,以團結更多的人(寬則得眾);言出令從,具有威信,這樣別人才愿意為你任用(信則人任焉);善于思考,行動果斷,這樣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體的成績(敏則有功);善于給人們帶來實惠和好處,這就可以使人盡力地工作(惠則足以使人)。因此,對統治者這方面來說,即要保持統治貴族的尊嚴與權威,所謂恭、信、敏正是從這一方面說的。同時又要善于使用人民,不使矛盾尖銳化,所謂寬、惠正是就這一方面說的。仁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禮的作用。所以他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子路》)由此可見,孔子所鼓吹的所謂“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說教,其實質是強調統治者只有這樣全面地駕馭人民,才可以穩定地長期地鞏固貴族的統治秩序,也只有這樣,才算是達到了仁的標準。孔子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這就是說,貴族才有仁這個品德,即恭、寬、信、敏、惠等,而被統治的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根本談不上這個品德。
孔子將恢復和鞏固周禮的統治秩序叫做仁。周禮是建筑在宗法制度“親親”的基礎上,所以他非常重視孝、悌,強調培養人們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保ā秾W而》)孔子的弟子有若體會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時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這就是說,孝和忠是統一的,孝于宗族長輩,就是忠于國家朝廷。實行了孝,因此也就是“為政”,實現了仁的基本要求??鬃幼约焊鞔_地談到孝悌與仁的關系:“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泰伯》)這就是說,統治者能身體力行孝悌一類反對父母親族忠誠的品德,被統治的人民就競相爭取具備仁的品德,無形中就消滅了犯上作亂的現象。所以有若概括孔子這種思想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保ā秾W而》)
孔子所說的仁的另一個特點是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保ā独锶省罚┻@就是說明仁的自覺性的特點,實現仁依靠本人的決定和努力,是每個人完全可以做到的??鬃訌娬{實行仁的自覺性,目的是要人們自覺地去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范。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具備仁的品德,又如何能去實行禮呢?所以,孔子宣揚為仁的自覺性,也就是把“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完全變成一種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范。你如果不遵守“禮”,不僅要受到刑罰的制裁,而且要受到社會道德輿論和自己內心的譴責。從這方面說,“仁”是一種主觀化的道德修養,一種主觀的道德標準。一個人如何自覺地實現仁呢?孔子提出了實現仁的簡易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是從積極方面說,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這也就是所謂“忠”。如果再從消極方面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對待他人,這就是所謂“恕”。忠恕的綜合是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独锶省罚崿F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實現了對他人的愛,所以孔子也說仁就是“愛人”。
孔子這里所謂的愛人,字面上雖然是泛指,但實際上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隸社會中處于各種階級關系中的人,例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孔子在這里并不是說,他愿意做貴族,因此推己及人,愿意奴隸或庶人也成為貴族;他不愿做奴隸或庶人,因此能近取譬,也不愿奴隸或庶人老是做奴隸或庶人。恰恰相反,孔子在這里是要肯定世卿世祿的宗法關系,而且通過忠恕之道來教育人、啟發人自覺地遵守這些關系??鬃诱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ā栋速罚┻@就是說,臣愿意君對他以禮相待,他就應推己及人,自覺地“事君以忠”。而君愿意臣對他盡忠,他也應自覺地“使臣以禮”,這就是孔子所謂忠恕之道的具體意義。所以,孔子所謂的“忠恕之道”或“愛人”都是有鮮明的階級內容的。其實,孔子對什么樣的人才具有仁的品德,什么樣的人不可能具有仁的品德是區分得十分清楚的。他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稇梿枴罚┮虼耍绻f孔子所謂的仁就是肯定當時的貴族和庶人、平民和奴隸等等之間有一定的平等地位,或者說,孔子的仁發現了人,是不夠準確的。
孔子的仁的又一個特點是說仁的行為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禮,這是講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說仁是一個人的生活的最高準則,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的全面修養的成果??鬃訉τ谀男┢返陆谌剩男┢返虏缓虾跞省⒉粚儆谌识加忻鞔_的論述。如他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對其弟子子路、冉求、子華的政治才能,令尹子文的忠誠,陳文子的清高,也都不稱許以仁的品德(見《公冶長》)。如他認為,能行“恭、寬、信、敏、惠”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能做到“剛(剛強)、毅(果斷)、木(樸實)、訥(言語謹慎),近仁”(《子路》),能夠“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子張》)。至于具備了仁的品德以后,孔子認為這樣的人就將沒有憂懼而具有無尚的勇氣。這就是他說的:“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憲問》)。因此他要求每一個人不管在怎么匆忙倉促和顛沛流離的情況下,都要時時刻刻追求這種成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独锶省罚┯袝r還應該用生命來實現和保衛仁,所以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缎l靈公》)這個意義上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_到這個程度,這個人就可以自覺地全面地為恢復周禮鞏固周禮而獻身。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比較系統的先驗論的鼓吹者,他明確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季氏》)這就是說,有一種人的知識是生來就有的,是先于經驗、先于實踐而存在的,這種人就是他所謂的堯、舜、文王、周公一類的圣人??鬃幼约弘m然有時也說:“吾非生而知之者”;有時也像很謙虛:“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述而》),似乎并不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命,實際上并完全如此。例如,他的弟子子貢說他“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罕》),他聽到后,對他所以多能的原因有所說明,但對說他是圣人這一點并沒有否認,可以看出他的真實思想。他自己有時也明顯地自負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子罕》)可見他也是明確以繼承文王做圣人自命的。
孔子的先驗論,不僅表現在承認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上,而且也表現在他關于仁的學說上。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孔子認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即實現仁依靠本人的覺悟和努力,是個人的獨立的自由的意志的表現,并不受別人或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孔子這種關于仁的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的特點,又是以仁的先驗性為基礎的。例如,他提出的達到仁的途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當然只有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先驗地認識什么是善良的,這個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具有道德的價值,成為達到仁的途徑。因此,孔丘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是說仁的行為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是說仁的德性和認識具有先驗性。
孔子關于仁的先驗論的思想,以后為孟軻所繼承和發揮,提出了每個人都天生具有仁、義、禮、智萌芽的人性論,并且還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但就孔子來說,他的思想并不完全是如此。照孔子看來,一方面有天生的先知先覺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覺的愚人,這兩種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可改變的,下愚的人并不能變為堯舜,所以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他所謂的愚人就是指一般的勞動群眾,他認為對這種人進行教育是白費氣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種人雖然不可教育、不可改造,卻是可以作為統治者的馴服工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當然,對這種人不是完全不進行教育,而是不進行“可以語上也”的教育,不能把他們造就成為統治者的賢才??鬃诱J為,統治的貴族應該對他們進行服從統治的教育,他們也一定會接受這種教育的,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额仠Y》)這就是說,一般勞動群眾和奴隸跟著貴族統治者的教導跑,就像順風倒的草一樣,因此,教導他們服從貴族的統治還是必要的,他說“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即這種教導可以使他們成為更馴服的工具。
孔子肯定“生而知之”的認識只有某些人具有,這些人就是圣人。
孔子還肯定有“學而知之”的人,同時又從事教育工作,因此,他也不能不肯定,一個人要求獲得知識,就要取得直接的經驗,也要善于吸取他人傳授的間接經驗。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保ā稙檎罚?。這就是說,要多聽多看,對有懷疑的地方要保留,在言行中這樣謹慎就可以少犯錯誤。他也強調重視推理的思考,“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這就是說對一件事說明了一個方面,就應該多去推想其他方面的情況。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也因為他長期從事教學實踐,曾自許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總結出一些符合人們心理認識活動的經驗。他提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老實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虼怂磳θ狈κ聦嵏鶕牡缆犕菊f,甚至批評這樣的行為是不道德的:“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陽貨》)其次,他主張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對過去流傳下來的典籍,固然要“學而時習之”,同時還要“每事問”,要“不恥下問”。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就是說,他是可以向任何人學習的。別人的長處,他當然要作為良好的經驗加以吸收;別人的缺點,也可以作為客觀的教訓加以對照,如果自己也有,就努力改正。由于他這種“學無常師”的方法,結果在當時就得到了“博學”的稱譽。稍后的墨家,雖然反對他的哲學思想,但也不能不承認他“博于詩書,察于禮樂,詳于萬物”(《墨子·公孟》)。最后,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學與思結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是說,只學習前人傳授的知識而自己不進行思考,將仍舊停留在混沌迷惘的階段而不會有真正的創獲;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也可能走向危險的斜路而一無所成。因此,他極力提倡“溫故而知新”(《為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他也主張多用啟發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即不到學生苦思苦想之后仍有所不理解時,不去進行啟發誘導。因此,他教學生時,能根據各人不同的特點,回答問題,因材施教。
孔子在認識論上主張“生而知之”的先驗論,在思想方法上則宣揚“中庸”思想。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队阂病罚┻@就是說,中庸是一種最高的德性,人們很久都不具備這種道德了。所謂“中庸”,后來北宋的程頤加以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保ā哆z書》卷七)這是說,不走極端和穩定不變,是一切事物正當不移的道理。這一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點。
孔子認為,維持和鞏固他所謂“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中庸的方法。他很推崇堯告訴舜“允執其中”(《堯曰》)的教導。他在認識事物時,要求通過研究這個事物在可能的發展趨勢中,就其不及和過頭兩個極端之間找出適中合宜的地方。如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保ā蹲雍薄罚┧谔幚硎挛飼r,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種傾向,或與某一種人完全同一,而認為應該調和不同的傾向,在各種不同的人之間進行適當的調和。不然,就不能成為德性高尚的君子,而會淪為偏激的小人。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根據這個思想方法或根本態度,他交朋友就極力找善于掌握中庸思想的人,只有在“不得中行而與之”,即找不到這種人的時候,才與偏向于進取的“狂”者或偏向于有所不為的“狷”者相交往。他指導弟子時,總是設法引導他們走中庸的道路。子張放肆,過了頭;子夏拘謹,常有所不及,他批評二人的偏向同樣不好,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則。所以說:“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先進》)。他并且認為,對于不好的處境要能容忍,對于不好的人也要能有所遷就,采取過激的辦法,就會出亂子:“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保ā短┎罚?/p>
他這種中庸調和的方法論,要求不偏不倚,有時的確表現出非常全面而又靈活。例如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是說,做事只考慮實際的質樸以至勝過文采,則顯得粗野;做事只考慮外表的文采以至勝過質樸,則顯得虛??;只有質樸和文采全面兼顧,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得恰到好處的君子。他又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保ā段⒆印罚┧J為像虞仲、夷逸這些人,過著隱居緘默的生活,保持清高的節操,退隱得合乎時機,這當然也好。但他自己卻不然,而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更為靈活的態度,即所謂“無可無不可”。他還明確提出“絕四”的態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即不要主觀猜測,不要武斷和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和固執成見,不要自以為是和以我為核心。他要求這樣靈活,甚至特別著重避免主觀,具有一定的辯證法的精神。無怪乎孟軻稱贊他這樣靈活,“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公孫丑》上),完全是一個“圣之時者也”(《萬章》下)。
但是,我們如果深入地考察一下,就可以發現,他這種中庸的靈活性,完全服從于他所要達到的道義原則。他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ā独锶省罚┻@就是說,君子對于任何的事或人,好惡取舍,都沒有固定的成見與辦法,“無可無不可”,但必須服從于道義的標準,這是不能含糊的。他還說明,有時必須采取權宜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但這正是維護道義的最好方法,因而這種靈活性是完全必要的。他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這是說,唐棣樹開花與其他花先開后合的情況相反,是先合后開,然而相反正以相成,用不同的方式正是為了更好地達到同一的目的。
具體說來,他所謂的道義原則,系指禮而言,即周朝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與規章制度。他認為中庸的靈活方法、必須完全以周禮作為指導的原則;另一方面,他認為周禮的主要精神,其可貴處又正是不走極端和反對偏激。因為,借此可以保持和鞏固先王流傳下來的統治秩序。這就是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保ā秾W而》)不用周禮作為指導原則,只為調和而調和,也是不行的。因此他要求治國時,不但要“導之以德”,同時也應“齊之以禮”(《為政》)。他教導弟子學習時,雖然首先要“博學于文”,但也必須在這基礎上“約之以禮”,才不致違背他所謂的道(《雍也》)??傊?,在他看來,任何德性都必須以禮作為指導,才能真正成為恰到好處的德性,不然,這種德性就會轉化成為偏執的過錯了,所以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短┎罚?/p>
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靈活性,就其目的是維護不變的道來說,這種思想帶有形而上學的特點。程顥說:“中則不偏,常則不易,惟中不足以盡之,故曰中庸?!保ā哆z書》卷十一)程顥在這里正說明了中庸思想所包含的“不易”這一形而上學特點的重要性。但孔子中庸思想的著重點仍在于強調其方法上適度與平和的性質,及運用這種方法時所必須具有的靈活性。
孔子的道中庸的思想,子思曾專門加以發揮,到宋明時期,更為理學家所宣揚和崇奉,成為儒家道統思想的核心。同時,它也是中國哲學史上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在中國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殷周的貴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塑造了人格神的天,宣揚政權神授,作為他們統治的精神支柱。他們把“天”人格化、神圣化,把它打扮成一個操縱人間萬物命運的活靈活現的主宰,他們自己則扮演著受命于天,從天命而行的角色,是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春秋時期,雖然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天的觀念開始動搖,但仍舊是具有強大力量的宗教迷信思想??鬃诱驹趯χ芏Y繼承和改革的立場,把恢復周禮作為終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問題上,也持有兩重性。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栋速罚┧袝r還自詡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也就是說,天把美德給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他也是受命于天的。有一次孔子路過匡這個地方,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拘禁了孔子五天,孔子生氣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這就是說,天把文化給了周文王和他,他要是死了,天下從此就不會有文化?,F在天把保存和傳播文化的使命給了他,匡人能把他怎么樣!他有時發誓:“吾誰欺,欺天乎?”(《子罕》)有時又慨嘆說:“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等等。這一切都說明,孔子雖然沒有把天描繪成能直接發號施令的最高主宰,而將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丟掉了,但卻保留著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權威。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這就是說,天雖然不言不語、無聲無息,卻不但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生死禍福,而且操縱著自然界四時的變化和萬物的生滅,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雖然已不是殷周以來人格神的天,但還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春秋時期,在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沖擊下,天這個人格神的觀念已經無法維系人心??鬃右环矫鎭G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著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權威,另一方面又企圖以不可認識的必然性去解釋天的意志和主宰性,這樣就留有天命論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論引向一種神秘主義的命定論,宣揚命運之天決定人間的貴賤,這就是孔子的“富貴在天”的“天命論”??鬃诱f:“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保ā稇梿枴罚┻@就是說,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張能否實現,完全是由命運決定的??鬃拥膶W生子夏也談到孔子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在孔子那里,貧富、貴賤,由天決定,死生、禍福,由命決定。這樣,他既否定了事物具有本身內在的規律,又在神秘天命的支配下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
孔子宣揚天命論,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隸制滅亡的主觀努力。在這里,他并沒有對天命的權威加以限制的意圖,也沒有將天命和人力劃出不同勢力范圍的思想,而是認為他的主觀努力正是天給予他的使命,從這一點說,他也對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他認為,他愈致力于復興周禮,為世襲的宗法等級的奴隸制盡力,他的行為就愈符合天命。他自述他是經過許多曲折和艱苦努力才使自己的行為逐漸符合天命,他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這就是說,五十歲他才了解天命,六十歲可以順著天命做事,到七十歲才終于達到一言一行從不偏離天命了。
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種兩可的態度,不議論鬼神,卻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這也是放棄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權威。例如,子路問他有關鬼神的事,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保ā断冗M》)因此,有些弟子就說他不談論神奇鬼怪。在形式上他是肯定鬼神的存在的。他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保ā稙檎罚┻@就是說,祭鬼不祭你應該祭的本宗族的鬼,這就是諂媚,可見他對鬼所屬的宗族都要嚴格區分清楚,并不是主張無鬼。但他認為不能采取收買的態度祭祀鬼神,而應該抱著虔誠的態度祭祀鬼神,就像面對著鬼神降臨一樣。他主張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對祖先的忠孝的實際行動上多下功夫。周朝本來就有這種對待鬼神的傳統:“周人尊禮尚德,事鬼敬神而遠之。”(《禮記·表記》)他認為繼承這個傳統能夠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同樣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因而是一種聰明的辦法:“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