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第2版)(博雅大學堂·哲學)
- 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 5601字
- 2019-11-26 14:52:07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哲學
我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記載。據考古發掘,在陜西藍田縣發現的“藍田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約六十萬年以前的人類,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約五十余萬年前的人類。1965年在云南元謀縣,又發現了“元謀猿人”的兩枚門齒,據鑒定,其生活年代可能比“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更早。“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均處于原始群時期,約在二三十萬年前開始由原始群向氏族制度轉化。中華民族經過了長期的原始社會生活,約在公元前兩千多年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同時推動了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的人們在勞動生產中,在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認識能力。我國古代流傳的神話和傳說,例如,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神農嘗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國古代人類思維發展的原始狀況。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3頁)我國古代流傳的這些神話和傳說,反映了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積極意義,但它是在想象中并通過想象來表達的,終究是不切實際的。
在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雖然想盡辦法企圖克服自然力帶來的災禍,但人類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產生了對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構造的各種錯誤、幻想的觀念。魔鬼、神怪、靈魂不死等即是這種幻想觀念的一部分。據我國考古發掘發現原始社會的墓葬中已有隨葬物品,這說明原始社會人們相信人死后還繼續其生前的生活,所以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隨葬。同時由于當時人們對夢境也不能正確理解,所以認為有離開肉體而存在的靈魂。靈魂不死的觀念或靈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學唯心論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和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也逐漸地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對自然界的一些簡單規律、物質現象也有一些樸素的了解,對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現實的態度。這可以說是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想發展的萌芽。
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開始出現分化。據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發掘的這一時期墓葬中,發現隨葬品懸殊很大,最多的隨葬品達160件,其中包括貴重的消費品,如玉環等。這說明當時已有了貧富分化。氏族首領利用權力對氏族成員進行剝削才可能獲得這些奢侈品。原始社會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則遭到破壞,出現了人剝削人的現象,形成了階級的對立。公元前兩千多年,我國建立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從此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我國奴隸制經過夏、商,到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我國奴隸制的經濟特點是奴隸主貴族占有土地和奴隸,通過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給各親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許多大小不等的諸侯國,以保衛整個奴隸制的經濟制度。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則是采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世襲制度,實行奴隸主貴族世卿世祿的等級制。各級奴隸主享有種種經濟、政治、法律上的特權。夏王朝最后一個國王桀被受壓迫的奴隸們咒罵說:“時日害(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意思是太陽哪一天毀滅,我們情愿和你一同消亡!這里透露出被壓迫者對奴隸主統治的不滿。又如周王朝起兵打商王朝時,被商王朝驅使到前線作戰的上萬名奴隸舉行起義,從而摧毀了商王朝的政權,這也說明了奴隸社會中階級矛盾的激烈和尖銳。
在階級社會中,哲學往往被打上階級的烙印。夏代的奴隸主為了論證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聲稱自己的政權是得之于“天命”的。如《尚書·召誥》記載說:“有夏服(受)天命”等。到商代更抬出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種與巫術密切結合的早期宗教。這種宗教認為“上帝”是整個自然、社會的主宰。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經常利用“天罰”來威嚇人民,假托神意來迫使奴隸等去從事戰爭、耕作和貢納財物。西周統治者對這些傳統的宗教又有所發展,他們用統治者的道德行為作為補充,以說明“上帝”不斷更換統治者的理由,總之,這時的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會的迷信了,它已經發展成為奴隸主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
在奴隸制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也有進一步的認識,發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學知識。夏代已有了紀年的歷法,商代在夏代歷法的基礎上,已有了隔若干年置閏月來調整季節的辦法,而且采用干支紀日法。在數學上商代已采用了十進位,并且有了“規”、“矩”等字,說明當時數學的發展情況。在農業上商代人已懂得培土壅苗、流水灌溉等,還有了釀酒、繅絲、績麻等生產技術。到西周時期,在農業生產上發明了輪流休耕,保護土地肥力的“三圃法”,初步懂得了施肥、中耕、治蟲、選種等。在天文方面建立了專職人員,《詩·小雅·十月之交》中記載的一次日食,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日蝕記錄。生產發展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的豐富,為哲學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資料。
西周末年,奴隸制開始崩潰。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史稱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革,特別是鐵器農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同時由于奴隸們的不斷起義反抗和大量逃亡,舊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時在一些諸侯國中奴隸主為了招徠奴隸勞動力,獲得更多的財富,在原有的分封地之外,又強迫奴隸開荒擴大耕地面積,這樣私田大量出現,封建依附關系也開始出現和發展起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承認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承認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也可以說是新的地主階級第一次得到合法承認,并登上歷史舞臺。隨后,齊、晉、鄭等幾個大諸侯國都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了優勢,經過長期的反復斗爭,我國封建制的正式確立是在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新興封建地主勢力和奴隸主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在這個社會大轉變的斗爭中,新興地主階級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了奴隸和平民的力量才戰勝奴隸主貴族的。他們采用各種方法,如減輕賦稅,災年貸糧,論功行賞等以爭取逃亡的奴隸,籠絡人心,擴大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如齊國的田氏,從公元前532年至公元前475年的近60年中,依靠人民的力量,經過三次武裝搏斗,才最后滅掉高、欒、鮑、崔、慶等十余家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在齊國掌握了政權。在晉國,新興地主階級也經過多次努力,才形成韓、趙、魏三個封建國家。
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及科學的進步以及復雜而尖銳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推動了哲學的發展。奴隸主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們聽從于“天命”的安排。新興地主階級及其同盟者小生產者則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結合本階級的利益,開始對“天命”論的宗教有神論展開批評,掀起一股強勁的人文主義思潮。這時哲學上的主要代表有:以孔子為代表,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及“中庸”觀念,發展了殷周及春秋以來的傳統哲學思想及倫理觀念,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儒家。以老子為代表,提出“道”和“無為”的學說,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宇宙論的傳統,以及影響深遠的道家學派。以墨子為代表,提出“兼愛”、“非命”等十大主張,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和愿望。此外,春秋末年還出現了我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在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總結了我國古代的作戰經驗,包含有豐富的古代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和確立時期。戰國初期至中期在多數諸侯國中已建立了地主階級的政權,正在為鞏固新政權而斗爭,而尚有部分諸侯國則正處于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過程之中。隨著廣大奴隸群眾反抗奴隸主的斗爭、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的進一步深入,各諸侯國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統治者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建立了封建制國家。公元前386年齊國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也最后獲得勝利。較晚進入封建制的是秦國。公元前359年至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宣布了封建制在秦國的確立。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經歷了近二百年的反復、激烈的階級斗爭。到戰國后期,在廣大黃河流域地區形成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強大的封建國家,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國打下了基礎。秦國封建制度的確立雖然比較晚,但由于它對舊奴隸主勢力打擊比較堅決,對舊奴隸制制度改革比較徹底,并且重視和積極發展生產、擴充土地等,所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力量上卻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以至最后由它完成了統一全國的歷史任務。
“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復雜。
地主階級是新生產關系的代表者。這個階級來源比較復雜,有的是從工商業或手工業者、自由民轉化來的,有的是因軍功受賞而上升來的,有的是從舊奴隸主貴族中轉化來的。由于這些人原來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因此,他們對這場社會變革的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主張用激進的暴力的辦法打擊奴隸主階級,建立封建制度;有的則主張用緩和的改良的辦法解決問題。
在這復雜的階級斗爭中,作為各階級思想上的代言人,知識分子階層也十分活躍。他們不是獨立的一個階級,而是按其政治、經濟地位和思想傾向,依附于各個不同的階級。奴隸和農民在剝削制度下,完全被剝奪了學習和掌握文化的權利,他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和思想狀況很難得到系統的完整的表現,或者只能片斷地在當時剝削階級思想家的著作中反映出一些來。
當時,各個階級乃至一個階級中的不同階層,面對這一社會大變革的形勢,都要起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因此,在這一時期中,圍繞著新舊生產關系、社會制度、文化教育的斗爭,以及通過什么辦法來建立封建制等問題,在思想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思想派別,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齊國地主階級政權建立后,新統治者田氏為了招納為地主階級服務的人材,在國都臨淄的稷門下設立學宮,招徠了各國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到這里講學、著書,成了當時“百家爭鳴”的一個中心。
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也相應地發展起來。這對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當時,對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都有相當高度的科學總結。例如,天文學上有甘德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后世合稱《甘石星經》,記錄了星象的方位,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地理學上則有專著《禹貢》和鄒衍《大九洲》的學說。在后期墨家著作中,記載了不少關于物理、力學、光學等科學知識。《考工記》一書是我國最早的手工業手冊。醫學上的成就也很突出,重視全面診斷,提倡預防、養生之法。名醫扁鵲根據病人的氣色、聲音、形貌診斷病癥。此外,戰國末出現的《呂氏春秋》一書中收錄了許多戰國時有關天文、歷法、農業、物理等方面的自然科學成就。這些自然科學的成果,為唯物主義反對宗教迷信、唯心主義的斗爭,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根據,促進了唯物主義的發展。
戰國時期反映各階級利益斗爭的思想界的“百家爭鳴”,大致情況如下: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不同階層的思想家分為許多派別,但主要有兩派:
一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派代表。這主要是部分自由民因軍功獲得土地,或由工商業、手工業轉化過來的那部分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在政治上主張通過暴力、戰爭推翻奴隸主的統治,廢除奴隸主的“世卿”制,提出以軍功論爵位,用“嚴刑峻法”建立地主階級的專政。在經濟上主張剝奪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廢除無功受祿的奴隸制財產分封制度。提出按軍功和開墾土地的貢獻重新分配土地、財物、勞動力,保護和發展體現封建生產關系的土地私有制。在世界觀上,要求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比較注重客觀實際的經驗,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孫臏、《管子》書中《心術》等四篇的作者、后期墨家、荀況、韓非等。
另一派是地主階級改良派的代表。這主要是舊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那部分地主,他們在政治上主張用“仁義”等說教來感化奴隸主,籠絡勞動人民,實現向封建制的過渡,反對使用暴力。在經濟上,主張在一定程度內承認封建地主經濟的合法性。在世界觀上,傾向保守,片面強調主觀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觀唯心論的先驗論和英雄史觀。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孟軻等。
此外,還有一些知識分子,在社會大變動面前,感到無所適從,故對社會或作消極反抗,或潛心思考尋找精神上的寄托。他們面對階級地位的大變動,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傳統觀念的遭破壞,感覺到“世道”、“無常”、禍福、是非一切變動不定。在他們的著作中反映出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但由于他們看不到這些轉化的客觀原因,而且對這種轉化既厭惡又無能為力,因此終于走向了取消禍福、是非,甚至取消一切差別的相對主義、懷疑論。他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
戰國時期哲學思想有很大的發展,這表現在此一時期政治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進一步制造更為精致的哲學體系,如老子提出“道”的學說,企圖建立新的哲學體系。在認識論方面,孟子唯心論的特點是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觀唯心主義,莊子則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取消認識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唯物主義在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中,堅持了客觀物質世界第一性和無神論的原則,在認識論上則進一步發展了反映論。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狹隘經驗論傾向,對理性認識給以適當的地位。荀況是先秦哲學的總結者,他在承認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運動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峰。
在激烈的思想斗爭中,戰國時期對邏輯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后期墨家、荀況等在與公孫龍、惠施等人的辯論中,建立起中國最早的在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邏輯理論。當時辯證法思想也得到了發展,惠施、公孫龍的學說中都含有一定的辯證法的因素。《老子》、《易傳》的思想中則富有更多的辯證法思想。
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