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阿爾山蒙古包建筑群之內蒙古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建筑
- 哈倫阿爾山的記憶
- 林海老仙
- 1654字
- 2022-01-05 01:56:24
阿爾山論壇舉辦場地——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施工現場,工程已經基本完工,蒙古包似的主體建筑猶如白色的祥云飄落在山林之中,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
該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施工用時4個月,總施工人數超過了1000人。施工過程中,組織者、參與者及單位工作人員不怕吃苦、克服困難,施工人員更是加班加點連續作戰,為確保阿爾山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做精心準備。
為建好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這一重點項目,阿爾山市代建局在項目施工前便著手研究項目的所有細節,總結了以往的施工經驗,事先理出重點、難點,做好解決問題預案,并聘請了自治區專業的管理團隊和監理公司對工程進行管理監督。
阿爾山市代建局副局長梁文龍介紹說:“與傳統房建相比,此次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施工,對機械設備和人員技術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梁文龍說:“該項目占地面積為8.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7.8萬平方米,共分為主會場和三個分會場及一個新聞發布中心。工程今年5月5日開工。由于該項目時間緊、任務重,在確保質量的同時,我們采取24小時三班輪倒工作制度,保證無論什么時間都有工作人員在現場施工,確保項目準時交工。”
談起施工最困難的時候,梁文龍告訴記者:“當時建造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會場時,需要4000噸的鋼材料,阿爾山本地沒有這個資源,材料都是在外省加工后運輸來的,這其中阿爾山市代建局的工作人員付出了不少努力。”為了找到能生產符合標準的鋼材料,阿爾山市代建局遠赴外省尋找能與其合作的鋼結構生產廠家。當時,很多廠家因鋼結構標準高生產難,放棄了合作,但阿爾山市代建局的工作人員沒有放棄,通過不斷的溝通,最后成功簽約了五家鋼結構生產廠家,為整個工程提供鋼材料。有了材料,后期的吊裝也給了施工人員不小的挑戰。4000噸的鋼結構組裝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的,構件安裝的精度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會因安裝失敗而浪費了材料,嚴重時甚至會波及到整個建筑的質量,影響建筑進度,好在大家同心協力,牢牢把控各個環節,先后解決了構件安裝精度高、吊裝難度大等核心技術難題,穩步推進項目的各項工作。
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內部設計理念主要突出蒙元文化,確定了蒙古包建筑風格,同時墻壁側面還添加了草原書屋等創意。除此之外,主會場里還配備了三臺國內先進的LED大屏幕,清晰度非常高,嘉賓座席還額外加入了投票選舉系統。
沿著剛剛鋪好的柏油路,記者來到了此次阿爾山論壇的新聞發布中心,阿爾山市委宣傳部的馮珊告訴記者:“此次論壇將邀請國家級、自治區級、盟市級媒體50余家,預計媒體報道團隊100余人。除了傳統的電視、平面、廣播及網絡報道以外,盟內媒體還將運用新華社的現場云對論壇全程進行跟蹤報道,并在云端進行現場直播。”
馮珊說:“為了給本次論壇的新聞報道做好保障。目前,交通、安全、通訊等幾個方面工作已基本部署完畢,保證所有參加論壇的新聞團隊在論壇期間能夠更好地、更多地向世界發出阿爾山的聲音。”
內蒙古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設計解析是建筑外立面夜景照明(泛光)設計。交流中心的“有機”造型設計靈感源于蒙古族民居蒙古包,各個會場猶如草原上散布的穹廬。主會場固定座位803座,為大型公共建筑物,整個建筑外墻面由鋁錳巖棉夾芯一體板組成,幕墻板材外邊長為3.4m,龍骨寬度為0.2m,穹頂半徑為27m,建筑最高點標高32米m。主體結構形式:文化交流中心地上部分為鋼框架結構,地下部分為混凝土框架結構。
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于今年5月破土動工,項目總投資2.7億元,占地面積87625.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961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主會場、分會場、銜接道路、內部管理道路、景觀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等。
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規劃設計了展覽、商業、會議、服務、旅游等設施,并為參會人員提供會議交流、展覽、商務、旅游等高質量服務。該交流中心的建成,將滿足阿爾山市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商業、文化、學術等方面的活動到阿爾山市舉辦,將成為該市重要的文化品牌。
該項目建設符合阿爾山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項目建成后將帶動阿爾山的經濟、旅游、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阿爾山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