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零一九年
三月二十四日
天氣:晴。
今天早晨上班的時候,發現我以前經常光顧的一家包子鋪倒閉了。
這家包子鋪是一對從西北地區來的小夫妻開的,夫妻倆一個二十四歲一個二十五歲,有一男一女兩個寶寶,孩子四歲多的樣子。
其實呢,這家包子鋪的倒閉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記得剛開業的時候,也就是一年前,夫妻倆做的包子是皮薄餡大,一塊五一個的大肉包買滿三個,附贈一碗熬得稠稠的白粥,小菜也是免費自助挑選,這么實惠的早餐店在現在的金陵可不多見了,生意一下子就火爆了起來。
大概過了兩三個月,夫妻倆估計是眼見生意不錯,就把孩子接了過來。大概是他們沒想到小孩在大城市里的碎鈔能力猛升,一時間經濟上可能是吃不太消,于是包子鋪里的白粥就不再免費了,變成了五毛錢一碗,沒有原先那么稠不說,還一股子淀粉味。
雖說這樣,但包子鋪的生意還是穩步提升,畢竟夫妻倆的主打產品大肉包還是質量過硬的。
又過了三個月左右,一位沒什么精神的老人出現在了包子鋪里,想來應該是小夫妻的長輩,老人的臉色蠟黃,精神也不太好。有可能是為了給老人治病,夫妻倆每天起的更早了,記得有一次我玩到三點多回家,路過包子鋪時里面已經是蒸汽滾滾,不但如此,小夫妻兩個還把營業時間給延長了,到下午一兩點才關鋪子。
自打老人來了之后,裝免費小菜的塑料盒經常是空空如也,更要命的是包子的質量也在慢慢下降,餡越來越少不說,原先那股子鮮、香也沒了不少,慢慢地,離得稍遠的顧客也不愿意繞路來吃了,只有一些每天急著上班的年輕人順路帶上一兩個包子。
不溫不火的生意自然是支付不了高昂的房租,于是夫妻倆帶著一對兒女和老人離開了,也不知道去了哪。
有趣的是,在同一條街上,離夫妻倆包子鋪不過五十多米的地方,有一家西餐廳,我本來以為這家店會倒閉的很快的,但是今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時候,顧客多的又在店外排起了隊。
這家西餐廳名叫咕嚕咕嚕,其實說是西餐廳不太合適,因為里面主打的并不是紅酒牛排,主營的是披薩、意面、焗飯這三種食物,還有一些炸雞炸魚之類的小食,嚴格地說起來是一家西式居酒屋,老板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小姑娘。
為什么我曾經會認為咕嚕咕嚕這家店會很快倒閉呢,原因很簡單,她家東西太好吃,價格又太公道。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就是餐飲行業的食材成本要控制在一道菜品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這樣才能保證扣除房租、人工、水電等等雜七雜八的費用后有所盈利。
所以,為了控制食材成本,我們往往并不會用那么新鮮的東西;而食物好吃,其中一個最基礎的因素就是食材夠新鮮。
作為一個曾經的餐飲行業工作者,我一嘴就能吃出咕嚕咕嚕里用的肉在冰箱里存放絕不會超過四十八個小時,而蔬菜更是每天早上從菜場里拎回來的,但是菜單上的價格,據我估計,只有食材成本的兩倍。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那位年輕漂亮的老板娘辛辛苦苦忙上一個月,月底結算的時候會出現這兩種可能——
一是每天生意很好,忙得腰都直不起來,結果最后落在腰包里的錢還不如找個流水線工廠上班給的工資多。
第二種則是因為新店的緣故,生意清淡,賬本上的收入遠遠小于支出,虧到肝疼。
無論是哪種情況,對于一個普通的創業者來說都是無法接受地,但咕嚕咕嚕的老板娘是怎么做到堅持把店開下去,并且把生意經營地越來越好的呢?
后來我摸清楚了她的訣竅,那就是——
擁有一個有錢的爸爸。
這不是開玩笑,這位年輕漂亮的老板娘叫李明月,每個月也會來一次或是兩次我的火鍋店,經過我旁敲側擊的詢問,我才知道李明月開這家店根本不是為了賺錢,純粹是一種興趣。
門面的房租是她老子每個月付的,啟動資金是她老子給的,不光如此,每個月還有三萬塊的零花錢,這一切簡直讓我的眼珠子都嫉妒的發紅。
在李明月不在乎成本的經營下,咕嚕咕嚕從原先一間門面八張臺面的小店變成了兩間門面十四章臺面的大檔口,現在又把原來隔壁的一家蘭州拉面給兼并了。
裝修精致的店里,穿著蘇格蘭情調制服的服務員來來往往,李明月則穩坐收銀臺,帶著笑容看著一位又一位吃的開開心心的顧客。不知道現在咕嚕咕嚕菜單里的價格還是不是像以前那樣讓顧客十分心動了,看那門口的長隊,就算價格有所升高,也必然有限。
要問李明月現在賺不賺錢?
餐飲行業還有一個金句,那就是量變帶來質變,顧客的數量變多了,不光相對的平均食材成本降低了,其他成本攤在越來越多的人頭上,自然也就等于變低了,所以,也就開始賺錢了。
而且今天晚上,我還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就是咕嚕咕嚕門牌的右下角還多了幾個字——“金陵No.001”店,沒想到啊,李明月這個小姑娘,竟然把這么一家小店做成連鎖了。
今天我為什么要說這個呢,主要是因為今天又是沒羞沒臊領著人民發的工資又沒有為人民服務的一天,值得記錄的東西沒有,就寫下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回到家后,我就在想,如果小夫妻堅持自己開店時的初衷——物美價廉,薄利多銷,他們會不會現在也和李明玉一樣,開始籌備分店,日子越來越好了呢?
想來想去,我只得到了一個答案,不可能。
因為夫妻倆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份子,他們有嗷嗷待哺的小孩,他們有疾病纏身的老人,每天早晨那賣五毛錢一碗的白粥帶來的收入,也許就是老人每個月必須的一盒降壓藥;扣扣索索不拿出來的小菜的成本,也許就是孩子頭疼腦熱時的應急錢。
他們沒得選擇,普通人的日子是生存,是省出來的,夫妻倆做不到像李明月那樣的堅持,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是必然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痛苦的,這種痛苦,夫妻倆不愿意帶著家庭去承受。
可是呢,不堅持物美價廉、薄利多銷,生意越來越差,收入越來越少,最后還是得陷入痛苦,夫妻倆好像陷進了一個什么怪圈,好像很多普通人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包括曾經的我。
為什么現在普通家庭的孩子越來越難以成功呢,因為他們無法去想象積累原始資本時的痛苦,更不愿去經歷,或是十分容易放棄。
比如一個家庭條件挺差的年輕人想要在網站上寫書,他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前兩三個月靠什么收入來吃飯,父母嗎?那對掏空自己把他撫養成人的老人現在正需要他來創造財富。
不光這樣,年輕人更沒辦法承受幾率極大的失敗,所以他想了想,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又有一個普通家庭的年輕人,他一邊工作一邊在網站上寫書,每天下班后盡量擠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絞盡腦汁寫上一兩千字。每天工作的壓力已經讓他身心俱疲,沒有成績的作品讓他越來越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正確,終于在某一個晚上,他刪掉了親手打下的每一個字,放棄了。
而有這樣一個年輕人,父母收入頗高,自己又無所事事,某天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奇特的點子,就想把它寫成一部小說。他從小到大語文成績都不好,寫作文都像是擠牙膏一般,于是第一天磕磕絆絆寫了幾百字,就停下了;第二天,幾百字;第三天,幾百字······
一個月后,遣詞造句的障礙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故事也能勉強說個一波三折。
兩個月后,已經算是有了規模的作品勉強得到了認可。
三個月后,他拿到了第一筆稿費。
一年后,原本廢柴的年輕人已經成了小有名氣的作者,稿費比前兩個年輕人的工資加起來都高······
現在有一種喪文化,當然不是喪尸文化,而是一種認為努力并沒什么卵用的觀點,這種文化駁斥的東西里面就有這么一句話——“堅持就是勝利!”
他們認為,南墻不但撞不破,反而容易撞出腦震蕩,撞出腦漿子,不如就跟著自己出生時命運就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但是,在變成喪尸的我看來,堅持的確是可以化作勝利。
曾經的我也不愿意堅持,所以火鍋店倒閉了,現在想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發達的網絡把我們的眼界放的太寬,我們總在羨慕那些高高在上的功成名就,覺得幾年內沒有到達那樣的高度整個人生就沒了盼頭,手里的事情就沒有了意義。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的神經過分敏感,每個人都想插上翅膀飛到天上去,越過面前的萬丈高山,盡快地看到另一邊的暖陽,卻忘記了只要一步步沿著山路向上,堅持下去,就算多費些功夫、多花些時間,總能看到那片灑滿金光的世界。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卻因為畏懼躲在了山腳,黑暗和寒冷慢慢地帶走他們的力氣,吹走他們的勇氣,終于,他們無法再向上攀登,終其一生都留在這里。
我不是一個善于說道理的人,胡言亂語一些東西。
只希望我的明天能更好,你們的明天也能更好。
另外,希望明天不要再做個尸位素餐的廢物了,這種感覺還真的挺不好受的,走在大街上都感覺對不起滿大街的人民群眾。
晚安了,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