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說對解聯

“對聯”這個詞,是由“對”和“聯”兩個字組合構成的。

對,有朝向、相對、相合、互相、正確等含義。本義是匹配、應答,如《詩經》:“聽言則對,誦言如醉”。這些含義引發出下列與古代詩文相關的詞語:

對偶,修辭學上的辭格之一,用兩個字數相等、句法類同的語句表現相反、相對或相關的意思,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扇面對等類型。

對仗,寫律詩、辭賦、駢文時,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使文字語句形成對偶。

對句,舊體詩賦中,兩句的意義互相對照,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類型。

對課,舊時私塾老師教授學生作詩的一種方法,教師出上句,學生做出虛實平仄相對應的下句,以練習對仗的功力,也稱作“對對子”。

聯,指“聯合”“連接”,在字義上與“連”基本可以通用。詩歌中的“對偶”即可稱為“聯”,古代詩文多以每兩句為一聯。

聯句,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相傳始于漢代。初無定式,由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來變化出由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

所以,“對聯”正是“對”與“聯”的結合體。在對聯這一文學樣式中,上聯和下聯兩句之間的關系既對立又融合,既分別又關聯。“對”表現的是上、下聯區分對立的一面;“聯”表現的是上、下聯相關融合的一面。

回看“對偶”一詞,“偶”與“耦”古字含義相通,“耦”字本義指農作時兩人并耕,二人為耦,后指成雙、配偶,耦合、和諧,也指與單數“奇”相對的偶數。因此“對偶”在古字中也寫作“對耦”,亦稱“配耦”,一般指的便是“夫婦”。這個解釋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對聯的特質,上聯與下聯就如同夫妻二人,各自對立,但又默契親和,和成一家。眾所周知,對聯文化的根基就在于對偶手法的運用,“對偶”也正曾作為對聯的古稱之一,因此本書在講述對聯的歷史與體例時,也經常圍繞對偶展開論述。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聯語、聯句、對子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柱上的對偶語句,現在比較通行的標準稱謂是“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指廳堂的前柱,泛指柱子。“楹聯”亦稱楹帖,一般是指經過專門的文字構思及書寫之后,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春節貼在門上的叫做春聯。正是這一物理屬性,對對聯的起源時期形成了限定,后文對此會有專門分析。從對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多個別名,不難發現其與民間節俗的文化載體、居室廳堂的物理載體等的密切聯系。在藝術形式上,對聯又具備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相諧、字數相同、結構相應等特質,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化、精致化呈現。如今,楹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以至全球所有與漢語有文化關聯的地方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對聯字數的多少并無定規,但基本要求是上聯與下聯的字數相等、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其演變步伐與中國詩詞曲賦的發展脈絡緊密相關,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學形式,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充著裝飾題贈、交際應答、婚喪慶吊、襄應節俗等社會功能。據載五代時期后蜀主孟昶于歲末時在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已知最早的一副對聯,謂之“題桃符”,至宋代時推廣用于楹柱之上。但這只是諸種說法中的一種,對聯真正最早的起源,尚無定論;而如果追溯對聯在思維文化層面的來源,則會牽引出更加豐富復雜的內容。記述對聯的專書數量甚豐,自清代起便有《楹聯叢話》《古今聯語匯選》等。自民國時期至今,在對聯起源、演變、賞鑒、體類、法度等層面進行系統理性探討的專著愈發廣泛,也更具理論深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桓台县| 时尚| 土默特右旗| 轮台县| 长治市| 安达市| 南华县| 乌恰县| 尉犁县| 嘉禾县| 高台县| 武鸣县| 中宁县| 南乐县| 元阳县| 巢湖市| 财经| 兰考县| 普陀区| 攀枝花市| 安平县| 崇礼县| 绥江县| 孟州市| 仪陇县| 西畴县| 莱西市| 德化县| 洮南市| 河西区| 井冈山市| 蛟河市| 观塘区| 沾化县| 海城市| 江口县| 苍南县| 唐山市| 文昌市| 宁陕县|